| 回到首页 | 华润集团 | 昔日杂志 |
内刊互动  

 

2004年人力资源工作的感想

我推荐大家看一本书《利润力》,书中认为中国的企业要在短期内为获得利润而奋斗。中国已经入世,目前有57个发展中国家联名要求纺织品贸易协定要重新谈判,其中一条理由是,他们认为中国的企业不赚钱还要生产。我认为如果中国都要这么干,打垮的是自己。我们的获利主要来自市场来自客户,为此我们专门组建了一个专业化的销售队伍来做市场,但现在遇到的最大问题却是滞销。产品销售不出去不是战略的错,而是销售队伍技能太差,整体素质不行,中国目前最缺的就是销售人员,我们成立销售队伍正是来解决销售环节薄弱的问题。

销售公司要承担我们30多亿的营销任务。大家要有新的认识,销售公司是我们的,在座的每一位都要尽职尽责帮助和支持。总经理有责任帮助销售队伍,这要成为我们的一个工作方式。从心理方式讲,客人见到总经理也会感到放心。总经理参与销售的好处,一是可以保证企业产品的档次不断提升,二是可以时刻感受到市场竞争的变化。这只是销售上的例子,其实在计划、管理、人事等方面都存在类似的问题。 

——《华润锦华报》,2004年9月30日,傅春意

争论者与扼杀者

多年前在威斯康星大学有一群非常聪明的年轻人,他们很有文学创作天赋。这些年轻人定期聚在一起相互阅读并批评对方的作品。他们所做的就是:挑剔。这些人相互间毫不留情,即使是最细微的文学表达,他们也要解剖成一百个切片。聚会成了文学批评的舞台,以至于这个孤傲的俱乐部成员称自己为“扼杀者。”大学里另一个俱乐部的成员则称自己为“争议者”。他们也相互阅读对方的作品,但有一个很大的区别;批评是和风细雨式的,更加积极、令人鼓舞,有时甚至根本没有批评。每项努力,即使是最微不足道的都会被肯定。

二十年后,人们发现:在“扼杀者”当中,没有一个人取得任何突出的文学成就。相反在“争论者”中却出现六个或更多的成功作家。其中一些已是闻名全国。比如写出《西点两军生》的罗林斯。“扼杀者”与“争论者”二者成员之间的天赋大致相同,受教育程度也没有什么不同。 “扼杀者”相互扼杀,而“争论者”中间则相互提携。“扼杀者”助长了一种争论与自我怀疑的气氛,“争论者”突出的则是最好而不是最糟的东西。

我们每个人都与生俱来有其脆弱的一面,这是人性的共同特性,不同人区别仅是多少而已。我们渴望得到肯定、赞许、鼓舞。领导与下属、同事与同事之间建立一种和谐、亲切、相互激励的氛围,也许会使我们的进步更大一些。
                  
——《华润啤酒》,2004年10月20日,何勇

凭什么接受人家的敬意

来到济宁以后,最多感受的是当地人对我们的敬意。当地人把我们称作“老师”;和不相识的员工走个对面,当地人大多会主动以笑脸打招呼、问好;经警队员见我们在门口经过,就会站起来敬礼。这些敬意往往使我内心里感到不安和惭愧。我们到济宁,是为华润来工作的,是在原“九九”最困难的时候,华润酒精公司租赁了它,华润投入了大量资金给当地员工带来了希望,给企业带来了生机,给济宁市政府以巨大支持。当地群众对华润充满敬意是自然的。可是投入的巨额资金是华润的,与我们个人并没有任何关系。重大决策是公司领导做出的,是他们在冒风险,是他们修了一座山,他们自己往上爬,我们只是在领导的带领下做一些具体的工作,当地群众对华润、对公司高层领导敬意的光环绝对不能扣到我们这些具体工作人员身上。更何况我们自己的工作做得好做不好还不好说,怎么能无功受“禄”,白白接受人爱的敬意呢?我们绝不能心理错位,绝不能在内心把自己当作“特派员”、“救世主”。而事实上,救世主是从来就不曾有过的。其实,济宁当地员工的普遍素质是很高的,能力是很强的,职业精神是很值得我们学习的,我们和他们一样,都要为完成预算而努力工作。            

——《华润酒精报》,2004月10月1,马卓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