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到首页 | 华润集团 | 昔日杂志 |
一个单身汉的饮食哲学 ---------孙锁仁【德信行】  

 

不论什么时候,最不能马虎的就是饮食。


我的生活,也许注定了一生的单调。大学时的生活是教室、食堂、宿舍三点一线。工作了,更单调,简化成了公司和居住地的两点一线。如同大多数于异地开始新生活的游子一样,都是三无主义者,即无亲、无故、无友。单身的生活,没有家庭琐事的牵绊,也没有声色犬马的欢愉,除却工作,人生的大事就莫过于满足口腹之大欲了。于是,亲近庖厨,也就成了工作之余一件莫大的乐事。

生活的单调、工作的压力,累及的不仅是那脆弱的神经,更是我们那娇气的肠胃。所以,不论什么时候,最不能马虎的就是饮食。

常常自豪地说,我是农民的儿子,这是有佐证的,除了出生证明,再就是常常在饮食上不经意表现出来的小农意识。我自认是一个理智得不能再理智的人,唯独对食物却是百分之百的缺乏理性。总怀疑,自己的前生一定经历过饥荒,对食物的匮乏有着与生俱来的恐惧。于是乎,冰箱里永远是满的,唯恐缺少了什么,还要随时增添,结果每天都要吃昨天买的“新鲜”菜。抽屉里的饼干就不用说了,即便是枕边也常常会发现上个月吃剩的核桃……真是应了那句老话——家里有粮,心里不慌。

对食物缺乏的恐惧的另一大表现,就是对食品的过分着迷。无奈超级市场是下班后的必经之地,于是,鬼使神差的总要在其中徜徉几分钟,出来时也定是满载而归。信用卡的数字减少了,冰箱里的战备物资增加了……这样做的结果就是——食品过剩。冰箱里每天总是散发着不同的异味,每一次的清理都连带着一阵心痛,可即便如此,每天依然是逃亡般的采购。于是打开冰箱的感觉永远是——心痛的感觉。

工作的日子,早晨吃简单,中午简单吃,到了晚上那就再也不能凑合了,要不然还真就对不起咱这张嘴了。不论多累,晚餐宁愿自己天天下厨,也不愿为了肚子饿而随便买外食。这样做,一则可以随时提供嘴巴缺少的“营养”,二则可以自由把握食品的洁净程度,其实,决定因素还是要保持劳动人民节俭的优良作风——省钱。既可以解决馋嘴,又可以保护荷包,没有比这更好的了。

出去吃,那就在自己大出血或者抓到冤大头的时候。

无奈,粗俗的人却有着一幅高贵的肠胃,不仅对食物,对环境也有着极高的要求,每到饭馆总是喜欢看空中是否有动物,阴暗的角落是否有残留,服务生的指甲是否有纪念……总之,有异常就转移。这还不要紧,即使对服务生的语言也有着近乎苛刻的要求。记得一次胃口大开,扫荡完一碗米饭,静等小姐送上。却见本是靓丽的小姐,轻启朱唇,张开血盆大口,以高达一百分贝的音量喊道:谁要饭,哪位先生要的饭?……在满堂瞩目之下,我接过米饭——当时的盛况至今还记忆犹新,令人毛骨悚然。至今已是一年了,不知那家店面关门了没有。

小农意识还表现在另一方面,那就是唯恐吃人嘴短或者惹上吃白食的嫌疑。于是,每当酒足饭饱,大家总要紧张的争执一番,而每次基本上都是以自己的胜利而告终。每次,事后也对自己的慷慨心痛不已。唯有阿Q般自勉——这才是爷们儿。其实,这也是有科学基础的——毕竟,吃得再好,也不如吃得舒坦。

唉!为了这张嘴,我吃尽了苦头。

 

[作者系德信行有限公司员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