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采访的过程中,那些八九十岁的华润老前辈说起当初自己的贡献,每个人的脸上都会显出自豪的笑容,说起那些用青春和生命换来的成就,他们说:这些回忆足以自豪一生。我们真的为之感动,他们提供了那么多史料,他们那么关心华润的今天,可是,没有一个人向我们提出过任何个人要求。我想,“奉献与自豪”就是他们一生的追求,正因为他们不计较个人名利,他们才能谱写出如此动人的乐章。
1948年9月12日,辽沈战役爆发,9月13日夜,华润租用的苏联轮船“波德瓦尔”号满载着前线急需的物资从香港驶向东北,轮船载着大量药品、纱布、医疗器械,还有准备做冬用的布匹、棉花,还有胶鞋、钢丝绳、铁钉、真空管、轮胎、麻袋、卷筒新闻纸。
紧接着,另一艘苏联货轮“阿尔丹”号也驶出香港,载着大体相同的支前物资。
进出口计划是陈云同志亲自审定的,辽沈战役中他主管物资供应和伤员安置。当时华润“出口的物资”和“进口所需的经费”主要是全国支援的:第一批经费来自东北局的1,000吨大豆和3,000余两黄金;第二批经费是中央从华东局调拨的2,500两黄金;第三批经费来自东北局的2,000吨大豆和华东局的500两黄金。
从当时香港的报刊文章中我们就能看出华润的购买力有多大。
1948年11月4日《华商报》载:“本港工业逐渐恢复繁荣,工人缺乏,厂家急于招聘。” 文中说:在两个月以前,本港织布厂同业会322家会员中,停工及倒闭的达182家之多,失业工人在6,000名以上。但近月来,订单增加,已有60家左右陆续开工。此外,铁钉、油漆等也供不应求。
随着解放战场的南移和扩大,香港市场已经不能满足采购的需要,华润的脚步开始走向世界。那时,英国、美国、东南亚都成为我们的物资供应地。
解放军打到哪里,我们的货轮就开到哪里。沿着我国的东海岸可以画出这样一个“支前图”:最初是朝鲜的罗津,逐步南移,到大连,到秦皇岛,到天津,到烟台,到青岛,到南京,到上海,到广东,到海南岛。
辽沈战役以后,东北全境解放,华润派出轮船把东北的粮食、汽油、木材等物资,运到华北、华东战场。
周炳孚说,我去过大连、青岛、上海。解放军没有飞机,铁路也没开通,只好用船。 我们运了很多钞票纸、钢丝绳、工业急需产品。 包括火车头,运到东北。
山东解放以后,华润东方号轮船两次从大连运木材往青岛,作为战略物资。
1949年春季,解放军要“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为了配合渡江战役,华润在海外采购了大量救生圈、划子、软木、军鞋等。
徐鹏飞说,大军渡江,华润买了好多好多救生圈。
为完善海军装备,华夏公司从国外进口了若干仪器设备。
1949年5月27日上海解放,建立新政权工作受到巨大挑战,货币贬值,物价飞涨。中央决定,派陈云同志去上海领导接收工作。1949年7月,陈云火速抵达上海,他带去的随行人员中包括华润公司董事长钱之光。陈云在上海从大米、棉花、煤炭这“两白一黑”入手,回击国民党及反动资本家的抵抗,而最初的物资来源基本上是华润提供的。
先说粮食,为解燃眉之急,陈云决定从东北调运,运粮工作全部由华夏公司承担,从罗津、大连装船,运往上海。同时,华润还从国外进口了若干吨大米。
上海是我国纺织工业基地,为尽快恢复生产,钱之光在上海与香港的杨琳密切合作,从印度、巴基斯坦进口了大批棉花,一次成交就达到15,000吨,使上海的战后工业得到迅速恢复。
当时,煤炭供应也成为大问题,煤炭不仅关系到百姓生活,还涉及到能源问题,没有煤炭,火车不能运行,电厂不能发电,工厂不能开工。
杨延修说,接管上海,我是工商界负责人,由于敌人封锁,国内物资极其缺乏。上海当时400多万人口,煤只有三天的量,当时“军车让煤车”。
华夏公司有一艘13,000吨的货轮,叫“碧蓝浦”,承担起从秦皇岛往上海运煤的任务,这艘轮船日夜不停地运行了一年多,缓解了上海的煤炭供应。
刘辛南说,:英国造的“碧蓝浦”,13,000吨,挂英国国旗。我们从秦皇岛运煤到上海。运了一年多。
能否顺利接收上海,这是全国乃至全世界对毛泽东第一代领导集体“经济工作能力”的一次检验,在接受考验的过程中,陈云同志和华润公司的出色表现为这段历史增添了无限光彩。
广东解放前及解放后,华润公司直接参与了广东新政权的建设工作,杨琳等与叶剑英领导的广东省委一道,昼夜守在指挥部里:接管城市,保证市场供应,粉碎特务的破坏活动,等等。为了保证自来水供应,华润为广州进口了大批设备。
陈赓率部队打入广东后又南下海南。海南岛解放之际,粮食紧缺,市场混乱,华润公司从泰国进口了5万吨大米,一次就打退了敌人的破坏,赢得了民心,保证了海南岛的平稳过渡。
[作者系集团常董办研究部员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