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到首页 | 华润集团 | 昔日杂志 |
家住梅林 --------- 杨 娟【华润万家】  

 

选择什么样的居住环境与居住方式,基本上就选择了什么样的生活方式。


蓝屹在《华润》7月刊上登了一篇《跳房子》,絮絮地讲他的搬家史,那些关于住过的房子和房子里经过的平凡事,很是让人产生共鸣。房子承载着太多的东西,一句话简简单单勾勒出沉淀在每个人心里面纠结了七情六欲的生活往事。

衣、食、住、行,缺了哪一样都不能算生活,而住是最能体现生活形态的。有关居住的记忆,就像打开像册一样,翻阅的全是生活过程中一个一个曾经的片段,个中情节与情感,只有本人最清楚。

我毕业后来深圳就一直住梅林,不知不觉,已是第六个年头了。

这是深圳最密集的居住区之一,特区开发时,这里也只能算郊区,不长的时间里,如歌中唱的那样,“神话般地”崛起了座座楼,有工厂宿舍、有政府安居工程、还有大批本地人自建的小楼房,称为“农民房”,密密麻麻地连绵成规模浩大的居住片区。

六年前我在老同学的推荐下,到梅林租屋,住的就是农民房,1房1厅的格局,尽管小房间里放张单人床就填充了一半。农民楼大多修建得很密集,有一个俗称叫“接吻楼”,可想象楼与楼之间接触的亲密程度,能利用的空间都变成房子出租了。出租屋里来来往往的人形形色色,基本能囊括这座特区城市基层社会的众生相,相信不少来深圳就业闯荡的人都有过住农民房的经历。

我住在二楼,楼下是一个杂货铺,门口总是很热闹,尤其到了晚上,就着店铺的灯光,乘凉的、聊天的、下棋的、打麻将的、摆地摊兜售小商品的、还有宵夜的,人越聚集越多,每天晚上我都在楼下哄哄的人声中入睡。我猜想这些人是否都是白天睡觉,晚上活动,心里一直盘算着什么时候才能搬到一个安静的地方。

下定决心搬家是在一年半后,我的小屋被盗贼光顾了一次,开门惊见一屋狼藉的那个镜头影响了我的心情好久。

再找房子,还是在梅林。搬出农民房,在一个80年代修建的居民小区里,租了一套两居室的房子。尽管房子比较旧,但是楼与楼之间有草坪,有乘凉的石凳,有穿制服巡逻的保安,环境改善了很多,感觉生活进入了一个相对稳定的阶段。

接下来的几年,办公的地点变了几回,而我,依然在每个工作日里挤公交车,随着上班高峰期的车流,穿过梅林的街道匆匆赶去公司。

比较喜欢回家时搭乘公交车的感觉,通常下班的时间比较晚,车里人不多,选个靠车窗的位置坐着,窗外流动的景致是再熟悉不过的背景,这时候心情特放松,任由思维浮载在入夜后微凉的空气中天马行空。公交车从北环大道驶进梅林,灯光明显地密集起来,属于居住区的那种隐隐沸腾的声浪在夜色里渲染出更多市井繁华的感觉,很生活的味道。

梅林只有两条主干道,很多条小街平行地连接起两条主路,划出好多块小格子,一个一个的居民区就填在那些格子里。几年的功夫,感觉街道旁的小店一家挨一家,变魔术般地越来越多,有的店面甚至已更换了好几个招牌。南北风味的小餐馆、粉面店、服饰店、小商店、美容店、冲印店、五金店、药店……各种行当的铺头不需要规划,自然而然地毗邻到一起,组装成一个功能齐全的大社区。

前年的一天,陪朋友去看他在深圳湾畔新买的房子。远离了市中心地带,深圳西部的广袤土地上又将诞生出的一座现代小区楼盘,周边空间开阔,海风宜人,临近黄昏时分走在车流稀少的道路上,还能听取蛙声一片,真有点回归自然的感觉!我没有经过太多思索,就在朋友家楼下也预定了一套屋,为自己选择了在深圳的第三个住处,并且真正意义上拥有了自己的房子。

父母来深圳探我时,兴冲冲带他们到已竣工的新楼盘看房,妈妈的评价是:环境很好,但住在这里可没有梅林方便!两老在梅林住了不过一个多月,已经很习惯,买点什么东西都方便,就算什么也不买,他们也能在热热闹闹的大街小巷里有滋有味地逛半天。

我给妈妈说,这里也会热闹起来。新楼盘一个一个冒起来,住的人多了,生活的内容自然就跟着丰富起来了。吃、穿、行往往是跟着住走的,选择什么样的居住环境与居住方式,基本上就选择了什么样的生活方式。

离开梅林,又告别了一段曾经的生活,这样的告别没有惆怅,更多是建设新生活的喜悦,只在我收拾细软随搬家公司的小货车驶离梅林那一刻,内心涌上一些复杂的感慨,随着那些熟悉的街道与楼房渐行渐远,我向自己生活历程中的又一阶段挥手作别。


[作者系华润万家有限公司员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