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到首页 | 华润集团 | 昔日杂志 |
潭柘心境 --------- 齐 天【华润置地】  

 

霜草萦浅碧,霜梨落半红。众山屏蔽的潭柘气象,不是匆匆一览即可领略的。


十年前还没有到城里来上大学的时候就听说过北京有潭柘寺。一度在新华书店找了小红帽新版的《北京完全生活手册》,上面有潭柘寺的线路图,模模糊糊的,不起眼的一小块,看了反而有点冲淡了原本十分想去的欲望。后来不断地听友人说起这座西晋以来北京地区规模最大、历史最悠久的皇家寺院,更有“先有潭柘寺,后有幽州城”之说,何况现在暮春路上绿叶正好,风景上佳,可让心境沉静,特别是想休假的时候,不妨就去看看,调剂一下思绪。
其实真正让我慕名的倒是“潭柘寺”这个名字,有著书说潭柘寺因寺后有龙潭,庙前有柘树而得名;更有的网络查询念成“潭拓寺”,那更莫名其妙了,就是不懂究竟是什么涵义。不懂不是?不懂就希望亲自去看看,所谓眼见为实也。

认真打听去过的人,有的说潭拓寺风水好,有的说路程太难走,一路堵车,熬到了筋疲力尽,再没兴致游赏。不过说可以骑马,这比开车和走路都有意思。

的确,骑马还能落得个走马观花的乐趣:一段路的河床(实际是夏季的暴雨冲刷的乱石沟渠),怎么也挑不出没有石子的地方,脚下绊来绊去,看远近的山景如在影剧院体会环幕演出。这段路树木已经没有叶子,甚至没有一根看上去像活着的草。附近一带很久以前曾经是小煤窑,如今拉冬储大白菜的卡车往来不绝,同样没有什么生气。上山的路很窄,下面是斜坡;本来从西边走,看风势太大,上东路。骑马给人的感觉想象起来多少有些诗意,但是骑马的人和被人骑的马都在风中战战兢兢,生怕有什么闪失,眼前所见也几乎全是黑撅撅的面貌,顿时一路憧憬的雅兴几乎全无。

潭柘寺背倚宝珠峰,高大的山峰挡住了从西北方袭来的寒流,使潭柘寺所在之处形成了一个温暖、湿润的小气候,因而这里植被繁茂,古树名花众多。进入潭柘寺的山门,要经过一座看似普通但名字却不同凡响的石拱桥——界凡桥。过了桥,看向东的山峰渐高起,风景也随之高过来了。可是骑马上台阶是一件费力不讨好的事,而且平心说,有点儿险。说是坎儿多,一颠一簸,着实有些累人。上土山,道儿滑,又曲折,凸凸凹凹的,许多道口只容得一匹马转过身去。这时候精神反而好起来:崎岖的山路正可以练练脚,欣赏不平的风景,而且要处处眼到心到脚到,不像在城里。只要一路的行人多些,更有点赛跑的心理,总想走在最前头。蜿蜒山势虽然说不上艰险,可是突兀。确切的说这才有点儿山的意思,不像八大处那样看不出山形,而且一年四季香火烟雾缭绕,有时会让人觉得气闷。



寺里殿宇巍峨,庭院清幽,殿、堂、坛、室各具特色,楼、阁、亭、斋景色超凡,古树名木遍布其中,假山叠翠,曲水流觞相映成趣,红墙碧瓦、飞檐翘角掩映在青松翠柏之间。殿堂随山势高低而建,错落有致。寺外有上下塔院、东西观音洞、安乐延寿堂、龙潭。站在寺前,环顾四周,但只见群山起伏,层峦叠嶂。清代诗人王嗣槐有诗赞曰:“山足岗低夕杳冥,树蓝坐隐九峰青。含桃红点祗园树,修竹苍浮曲水亭。”就连堂堂的乾隆皇帝见了此处美景也不禁吟过:“青山绿如洗,四面作佳邻”。

一路径直走到潭柘寺的边门,墙外先看见竹子,零零散散的,看过了不想出去。这回此处可胜败了八大处大悲殿角门那一溜儿亭亭玉立的竹林,在风中紧紧挨着,形象却不一般。忽然想起,“淡妆浓抹总相宜”在这里也同样受用。

回到寺院的正殿,仔细观望屋角上两座琉璃瓦的鸱吻,在台阶下抬头的体会,恍有与神话的朦胧幽秘的境界。相似的殿很多,层层折折高上去,走起来已经不平凡,每殿大小却不一样,塑像摆设也别出心裁。看完了,还觉得无穷无尽似的。正殿下延清阁是待客的地方,远处群山像屏障似的。屋子结构甚巧,穿来穿去,像一所大宅子。

寺前的石桥下面没有水,也就听不到潺潺流水声。桥边松柏枝叶繁茂,叶叶交通,形成另一种风景。西望山边上有个石洞,往下看是陡峭的沟岸。寺以泉著名,到处有引水的石槽——在石地上楞刻着蛇形的槽。只是这个时季老天不下雨,如在寺院过夜听不到泉声倒有些缺憾了。

金风过后,这里已是霜草萦浅碧,霜梨落半红。众山屏蔽的潭柘气象,不是匆匆一览即可领略的。潭柘以层折胜,以幽静留心。只是,去的人多了,叫叫嚷嚷的,一路的光景无非是凑凑表面的热闹罢了。


[作者系华润置地(北京)股份有限公司员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