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要形成自身特有的管理模式,是一个苦工夫,也是一种”真功夫”。

管理创新真功夫
 
傅春意【华润纺织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
今年华润集团把成本、效益作为管理主题,将提升企业盈利能力、提升基础管理水平作为重中之重。年初华润纺织在预算会议上提出了本年的四项重点工作:要在2006年预算指标的基础上,提高ROIC的一个百分点;缩短现金回收期;提高生产效率和降低制造成本;成立最佳实践推广委员会,进行最佳实践的推广。而“最佳实践”所要推广的内容之一,就是“作业成本管理”,它是管理和资源配置与“四检查一考核”相互配合工作管理工具,是提升企业盈利能力的切实有效的战略工具。也算是一种管理创新。

我们从2004年就开始在锦华和临清实行“作业成本管理”试验工作,两年过去了,华润锦华从高层管理人员到基层的员工都能够运用“作业成本管理”这一基础管理工具,也的确在企业的市场销售、物流采购、财务信息管理和生产线运营等方方面面实际发挥、表现出它与过去不同的管理优势。借此,锦华扭亏为盈,员工的收入得到大幅度增加,企业纳税大幅度增长对社会贡献也大了;彻底改变了企业的面貌。

锦华模式与推广“作业成本管理”
我曾四次去锦华,今年3月最近的一次感触很大。锦华不仅改变了企业业绩,也改变了员工,员工对企业有激情了,关心企业的人多了,与企业共同发展的意识大为增强。与此相反,两年前我来锦华时最感困惑的是每年居然有上千名人员向外流动!如此明显的改进,应该说企业的新面貌和好前景给员工带来信心,“作业成本管理”为企业创造的业绩功不可没,它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推动企业发展的管理工具。华润锦华在市场、客户、品种结构的组合以及纺纱、织布的生产组合等方面都能够做到优化,并且在各项组合优化的基础上力求产生“1+1≥2”的效应,应该说都与成本作业分析法的动态运用密切相关。这也为我们今后企业改造时,如何进行资源合理配置起到了很好的借鉴作用。

管理创新与“四检查一考核”
在作业成本管理创新的基础上,华润纺织又在实践中进一步研究并创建了“四检查一考核”的管理工具,并把它与作业成本管理分析结合使用,总部检查企业预算完成进度,是通过“四检查一考核”了解经营管理过程。企业用作业成本管理将设备资源和工人操作优化,使投入产出最大化,是通过业务流程中细节去完成企业经营目标,效果已逐步显现出来。

所谓“四检查一考核”,就是根据纺织产业中企业生产的特有规律,设计出包括“品种(利润)”、“效率(生产)”、“消耗(原材料及能源)”、“财务(指标)”的四张表,并与成本作业管理分析的动态流程相结合,对企业的运行状态进行系统和细致的考核与评价;有了这四张表,管理过程中的很多问题就可一目了然,特别是将四表指标逐级向下分解,不断化小核算单位,每一级责任都定人定职,不仅有助于提升企业的盈利能力,也为我们管理纺织产业复杂化大生产提供了系统思考、系统检验的完整工具。由于四张表之间逻辑因果关系紧密,又与整个市场竞争联通,是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一大帮手。

作为成本——绩效型管理工具,“四检查一考核”与“作业成本管理法”之间既有区别,又有严密的逻辑关系。“四检查一考核”实际上还是对结果的考核和评价,通过不断地向下细分,要把目标分解到车间、分解到人,发挥有效作业和资源控制的作用。检查考核中问题显现后,就需要通过作业成本管理去把生产产品作业量和资源配置分开进行分析;确定问题根源是有闲置的作业量,就不该有资源分配,将不该发生的作业量减去,可以提高效率和降低能源。我们一直在思考,为什么国外企业中不论有多少家工厂,管理上都一样,像麦当劳、肯德基。而我们的工厂之间却有很大区别,我们要探索、寻找一整套管理企业的模式,用“作业成本管理”和“四检查一考核”这些管理工具,将其从中层到基层,从分析方法到实施方案的系统工程逐步建立起来,统一我们的语言、思路和管理模式。我们要按照这样的思路方向去开展“行动学习”和“组织学习”,不断提高我们的产业组织水平,最终形成富有华润特色的管理模式,不断地改进和提升企业绩效,并最终变被动为主动,在市场竞争的海洋里掌控企业自己的命运,也是我们扩张和发展的最重要的基础。

成本效益与华润纺织战略目标
最近我们修改了华润纺织集团的战略目标,从过去“做中国最大的纺织品经销商”,改为“做中国最大的纺织品供应商”,成为名符其实的产业管理者和产业性集团。从长远角度看,就是要把企业从粗放型转变为精细型,从劳动密集型转变为资本技术密某型;使企业能够尽快实现“专、严、精、细”的管理;在业务流程中关注细节、关注成本、关注效率;要有高度专业化的生产和管理水平;要有严密的组织管理和严格的奖惩评价体系;要有精湛的技术和精密的工艺水平,建立企业自有的差异化产品;要把工作不断细化和细分,注重业务流程中的细节,节约成本、提高效能。

应该说,真要形成自身特有的管理模式,是一个苦工夫,在产品品种特别繁杂、市场竞争尤其激烈的纺织行业,就更是如此。但也是一种“真功夫”,一种紧紧围绕着企业绩效提升、企业盈利能力增长的大目标,而不断演练并趋于精熟,不断地精益求精、细上加细的真功夫。只有具备这套功夫,我们的战略目标才有可能实现,否则只能是一句空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