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接收了一个工厂同时也接受了一段历史,我们在传承历史的同时也肩负起责任。

三厂钟楼
 
刘维黎【华润大生纺织有限公司总经理】
初到海门是公元2003年的10月。纺织集团通知我到南通海门参加新收购的华润大生纺织有限公司(原南通第三棉纺织厂)的挂牌仪式。

到达海门指定地点已是傍晚时分。翌日,早餐后参会人员乘大巴沿省道出市区向东行驶10公里来到企业所在地三厂镇。厂子位居镇中,毗邻省道北侧,进入厂区给人印象最深的是东南角一座建于1916年的骑门式钟楼,楼上那已运转了90年的英制大钟依然走时准确。虽经几十年的变迁,工厂发生了很大变化,但从保留下的部分建筑物上仍能让人感受到深存的历史积淀。从与新企业同事的交谈过程中了解到,这个厂子的前身叫大生三厂并且是因先有了三厂而后随着企业的不断发展而有了三厂镇。由是,此行知道了在江苏南通海门的三厂镇一个有着近百年历史的纺织厂纳入了华润纺织的版图。

因工作需要,2005年10月底重返华润大生,与海门这个城市开始了“零距离”接触。

海门属南通所辖县级市,市域人口103万,占地面积1149平方公里,居长江北岸与上海市隔江相望同属吴语系,因此,又有北上海之称。该市现已位居全国“经济百强县”之七十三位,因其拥有全国最大的叠石桥家纺城,而辐射带动了上下游加工行业,仅域内就有大小上规模纺织企业29家,2005年实现了180个亿的产值。在国内有一定知名度的南通三建总部也在海门,因此,建筑与纺织是当地的两大支柱行业。

计划经济年代及之前的三厂一直是当地的骄傲,企业效益与员工收入在当时均令人刮目。据改制前(2003年)统计,当时全厂不足5000人中就有996对夫妻,外面的人以能娶到三厂女工做娘子为荣,很多人机关不去而托关系进厂,甚至当地菜市场的行情也会随着工厂发薪日变化。在海门无论是到政府机关办事还是农贸市场采购,只要提到三厂,总有人与你说起有直接或间接的亲朋或者本人在厂里现在或曾经做过事,言谈中无不流露出对这个企业的倾情。

大生三厂是由南通籍的清未状元,被称为中国近代民族轻工业先驱的张謇先生继1899年建成投产大生一厂后于1914年开始筹建的。厂房的设计与纺纱设备均出自英国人之手,从一幅当时的厂区鸟瞰图看,整个厂区方方正正四面环水,厂房设计中西合璧气势宏伟,物资出入以水路为主,钟楼的骑门与吊桥构成厂区与外界唯一陆路通道,遗憾的是70年代末期为拓宽道路将厂区南面及东面河道填平了。现在保留下来仍可使用的尚有锅炉间、原棉仓库、部分生产车间、原名“总办事处”带有壁炉的二层办公楼与配套四合院及钟楼(钟楼与“总办事处”已经先后被定为南通市文物保护单位)。

老的国企员工都有一个共同之处,就是珍惜企业的发展史,对企业有很深的感情寄托,而大生人的爱厂更着重体现在对大生历史的眷恋与回忆,安保部年过半百的陆工曾经动情的对我讲:“三厂镇几代人都是看着钟楼长大的”。的确如此,上世纪80年代之前高20余米的钟楼一直是三厂镇的地标,站在顶楼南眺可以看到长江,钟楼顶部那饱经风雨的大钟及悠扬的钟声迎来了几代人,也送走了几代人,在三厂镇家里有二代、三代人在厂里工作过的比比皆是,甚至还有不少四代的,从工厂锅炉间烟囱里冒出的袅袅轻烟,过去现在曾经给无数三厂人带来了生活的希望与憧憬。

徘徊在厂区,凝视着这百年老厂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无时无刻无不让人感到一股无形的来自四面八方的压力——我们接收了一个工厂同时也接受了一段历史,我们在传承历史的同时也肩负起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