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菜是一门艺术,掌握得好不仅买到新鲜的菜,还能获得物美价廉的成就感。

买菜
 
盛建红【德信行】
放暑假的妹妹打来电话,一个劲地夸家里的菜好吃。我很诧异——父母的手艺我是知道的,特别是母亲,十次饭九次不是她做的,炒菜无非是把油盐酱醋统统放到锅里来回炒,毫无技术可言。通常吃她做的饭,我们都会讨论是不是最近盐价大幅度下跌或者电饭煲是不是出了新产品,连水都不用放。因此唯一的结论是:并非父母厨艺有提升,而是菜本身的质量很高。

我来自一个小县城,那里的人没有上超市买菜的习惯。换言之,那里的超市根本没有卖菜的区域。小城人的盘中餐就来自两个菜市场,其中较大的一个离我家后门不过十来米的距离,用父亲的话说,这边把油放在锅里,那边去买菜都来得及。菜的价格很便宜,我清晰地记得我第一次在珠海买菜的情形,几斤土豆的钱在我们那里可以买上一小箩筐了,便宜不说,新鲜绝对是杀手锏,晶莹的晨露伴着泥土的芳香从叶尖滑落,让你觉得整个世界都是绿色的。

清晨5点钟左右,后窗就传来熙熙攘攘的叫卖声,四邻八村的农民清早就从地里采摘蔬菜赶到城里来卖,产量多的就批发给固定摊位的零售商,产量少的就挑个小篓子找个角落开始叫卖。菜市场的包装没有超市包装精美,嘈杂的环境与超市也相去甚远,但仔细观察这里买卖的情形却别有一番风味。

这里的菜农主要分为三类。第一类是雷打不动型。通常菜农的菜都是自家小量生产,除了自己吃,剩下的就卖出去,因此这里大多数菜是不打农药的。结果是你不用担心城市里西瓜注红药水带来的安全问题,另一方面你有得接受部分蔬菜带着菜虫的亲吻而不美观的现实。但这类菜农的菜不仅没打农药,而且翠绿欲滴,通常让人一见钟情,因此他们的菜价通常高一些,菜农也是一幅“反正情况你看到了,爱买不买”的样子。任凭你有三寸不烂之舌也不让毫分。那厢卖家以低一些的价格恨不得拽你过去买,这厢鲜嫩的蔬菜却像巨大的磁石紧紧吸住你的脚。一边心里恨得牙痒痒,一边却忙不迭的掏钱生怕别人抢了去。哎,面对这类高姿态的菜农你只能用大快朵颐弥补心理的不平衡了,谁让人家的东西就是好呢。

第二类是油嘴滑舌型。人家说耳朵长在眼睛后面,所以先看到后才听到,在这里这条定律就行不通了。通常还没看到菜,吆喝声已传到耳中。这类菜农的菜一般,好的中掺杂略微差一些的,他们先是热情地把你招徕到摊边,地方宽敞的还请你坐下,然后就拿一把好看的给你看,嘴里一个劲地夸他的菜是如何如何得好。不等你发问,他已抓起一大把往秤上放,然后还向你推荐其它的菜。对于这类情况,刚开始买菜的人可能就被忽悠晕了,不仅买了这个菜,还买了很多附带产品;一部分人看着架势也不好意思讲价,寻思反正也差不了几毛钱,赶紧给钱提菜走人;要是碰到 身经百战的可就行不通了,他们会把不好的挑出来,然后少不了一场唇枪舌战,不好的话还会把菜从秤上拿下来,一拍两散,嘴里还免不了嘟囔几句。

还有一类是轻车熟路型。这主要是针对一些固定的摊位。县城地方小,这类摊位的客源比较稳定,买家一般直奔目的地,只要有符合要求的,卖家就会挑相对好的给他,价钱也很便宜,一般买家不会问价,卖家不仅多给些菜,有时还会送一些姜葱蒜之类,结果自然是皆大欢喜,顾客也乐得下次再来。

买菜是一门艺术,掌握得好不仅买得到新鲜的菜,还能获得物美价廉的成就感。爷爷退休后闲着无聊也摆了个小菜摊,用爸爸的话说基本是赔钱,关键老人家找个精神寄托,图个乐呵。爷爷跟我提到一个退休的老太太,每天晨练前就来买最新鲜的菜,黄昏时分,菜农们急于倒手回家时,她又来以便宜很多的价格购买一些可以放得久的菜,比如土豆、冬瓜什么的。时间久了,大家都认识这位老太太,下午得闲的时候免不了瞎侃一番,少不了一句“今天又买了什么便宜的吗?”,老太太的喜悦溢于言表,那情形跟中了彩票差不了多少。

如今在外也学会了自己做饭,认识到没有牛肉味的牛肉是注了大量水的,也认识到原汁原味的菜不用什么技巧也能做得好吃。那种返璞归真的味道才真正让人怀念,想念后门口的菜市场,想念家乡的味道,想念我的家。
[作者系德信行有限公司员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