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光影荏苒,年华似水。一转眼,香港回归祖国十周年,屹立在湾仔的华润大厦将再一次见证东方之珠的璀璨。一群人、一家企业、一个城市,十年之间,共生共荣,有多少故事可以述说。立足香港,北望神州,回首往事,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而今迈步从头越。站在这个时间节点处,我们约请赴港工作十余年的各级经理人向我们的读者细数、回溯他们所经历的如烟往事,从个人的视角坦露他们与华润、与香港共同成长的心路历程。

共成长

 
推动变化的力量是变革,是转型。香港能够在10年间维持其国际竞争力,华润能够快速发展,都是因为能够与时俱进,顺应时代潮流调整自己的行为模式。

变化

方明【集团战略管理部副总经理】

1993年刚来香港的时候,觉得1997年非常遥远,因为急切地盼望着那一天的到来。倏然回首,2007年了,十年,弹指一挥间。

环顾四周,我们生活的框架似乎没有多少变化。湾仔,还是那个湾仔。自从举行香港回归主权移交大典的会展中心1997年建成后,我们天天走来走去的湾仔几乎没变。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学院(IMD)每年都发表一个《国际竞争力年度报告》。1997年,香港在全球经济体中的排名是第三。2007年,还是第三。

然而,我们生活的内容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十年间,华润的总资产增长了四倍;华润的业务结构经过几次梳理重组,形成了具有一定竞争力的五大板块;华润的主营业务在行业中逐步占据领先地位。

推动变化的力量是变革,是转型。香港能够在10年间维持其国际竞争力,华润能够快速发展,都是因为能够与时俱进,顺应时代潮流调整自己的行为模式。

转型则需要理念和价值体系的变革。企业和社会的变化都可以分为四个层面:物质、行为、技术和价值。价值的变化既是终极之变,又是变化的起点。华润这十年间的变化可以充分印证这点。十年间,华润确立了“把华润建设成为在主营行业有竞争力和领导地位的优秀国有控股企业”的企业使命,坚持“集团多元化、利润中心专业化”的经营方针,提出了通过“追求持续发展,追求业绩第一,追求以人为本”来做百年老店的企业价值观,战略导向的理念正在各个层面逐步形成。正是这些深层的变化,带来了华润在业务结构和业绩方面的巨大变化。

我们庆幸有这些变化,我们期待着有更多这样的变化。近期,美国的黑石集团(Black Stone)由于IPO和中国国家外汇投资公司的入股成为热门话题,黑石被称为王中王。其实,沿着我们的路走下去,华润的模式在未来应该比黑石更受市场追捧。


华润与香港一起,不断融入中国经济的整体发展之中

进步

林国龙【集团财务部副总经理】

十年之中,华润在各方面都有很大的发展和进步,甚至可以说是飞跃。身在其中,个人感受非常深刻。十年来,我一直在集团财务部工作,那么就从以下几个方面谈点感受。

首先从财务数据来看,十年来,华润的营业额、总资产、净利润等主要财务指标都有大幅度的增长:1997年时集团营业额约350亿,2006年达到近950亿;1997年时集团总资产才500多亿,2006年已经达到近1700亿;当然,相比97年,集团的利润也有3倍多的增长。预计2007年又将是一个好年头。可以说,集团已进入了一个良好发展的轨道。

除了以上数据反映出来的成绩外,集团在财务管理方面,这十年的进步也是很明显,6S和BSC等先进的管理理念和工具都融入到集团的日常管理中来。从所运用的财务指标来看,以前我们比较多的用保值增值率、总资产回报率、利润总额等指标作为考核评价的依据,基本上没有涉及到现金流方面的指标。从1999年实行6S后,我们开始使用ROIC、ROE、经营利润、经营性现金流等指标,特别是经营性现金流。同时,我们还用负债比率、现金流投资保障倍数、现金流利息保障倍数等指标来监控风险,诸多方面与以前有很大的区别。我们越来越强调现金流,强调流动性,强调财务风险。

从财务核算工具来看,集团的财务信息化程度也有很大程度的提升。以前我们用GFA、GFC系统(会计核算和合并账系统),这是当时我们自己开发的,比较粗放,功能也不够完善和强大。现在我们应用SAP等系统,采用世界上最先进的系统来核算和合并,准确性和时间都有很大的提高。与十年前已经不可同日而语了。

从业务角度看,1997年时,集团业务基本上是以贸易为主,业务大都在香港,主业不突出,战略不清晰。现在基本上是以实业为主,积极在内地发展,并确定了“集团多元化,利润中心专业化”的发展方向,非常明确,结果是充分享受中国经济起飞的发展成果。战略清晰、主业突出,地产、电力、零售等主业不断发展壮大,比如电力,1997年电力所占比重很小,当时就徐州一个厂,现在电力已经有好几百亿资产,盈利也很可观。地产、零售等业务比10年前也有不同程度的发展。

从香港本身来看,这十年之中香港越来越认同中国,不断与中国内地融为一体,共同发展进步。我记得十年前去购物,很多香港店员都不会讲普通话,现在几乎看不到不会讲普通话的香港商家了。“自由行”之后,内地人来香港越来越多,香港人去内地也越来越方便。现在实行QDII之后,我相信这种交流和沟通会更加深入。

总的来说,华润与香港一起,不断融入中国经济的整体发展之中,充分分享中国经济起飞和蓬勃发展的成果,并从中获得发展的动力。华润今天的成就,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我们把握好了这个大趋势。


生意一定是这样互动的,价值在积累的过程中不断增值

增值

吴秉琪【华润营造(控股)副总经理】

人们都说未来充满了机会,我觉得历史更是机会,因为历史你已经拥有了,别人再没有机会拥有了。比如说,当年我如果没有来华润,今天的职业生涯可能跟现在完全不同。所谓登堂入室,如果连堂都没有登,更谈不上入室了。

1993年毕业后我来到华润。由于业务的关系,我大部分时间在内地,但是对于1997年前后华润开始的转变,已经比较明显感觉到了。之前,华润传统国企的影子还很重,比较传统,进取的精神没有现在这么足,文化没有现在这么开放和轻松。1997年之后,华润的定位在逐渐开始转变。以前华润是把自己定位于一个纯粹的香港公司,1997年之后开始向内地发展,这使得华润的事业更宽广了,更懂得如何充分利用自己的资源了。一方面,华润在内地是有着大量资源的,向内地进军可以把这些资源的价值充分发挥出来并且创造更多的价值;另一方面,华润向内地企业输入了香港企业的管理效率和理念,把自身的价值和优势发挥到最大。这是一个质的飞跃。

华润人自身也发生了巨大转变。以前的老华润人可以说有点“十三不靠”。对香港,那时候我们自己都不是很Open,比较自闭,一个小圈子,跟香港的文化融不进去;对内地,以为自己了解,其实也不了解,不知道内地的变化和游戏规则。现在呢,完全不一样了。我们到了内地了,逼着我们去学习内地的业务情况和游戏规则,同时我们又具有香港经理人的专业精神和理念。可以说,华润现在最宝贵的资源是有一批经理人,综合素质高、忠诚度高、整合资源能力强、带团队能力强、交际能力强。经理人的心态都非常好,有一种服务的意识,这是华润的文化所特有的,这在许多大的国企,是很少见的。因为人在这个社会中,无论是生意还是生活,要么就是别人服务你,要么就是你服务别人。华润人的这种服务意识,使得我们在做很多生意时,相对容易起来。

集团这几年大力倡导协同,我感觉这相对于以前是一个非常大的创新。集团是一个非常人性化的企业,从尊重历史出发,希望用协同的方式,让集团的每一摊业务产生最大的价值,创造一个创新的模式,当然这对管理的要求很高。但是要从传统的生意模式中突围,就必须用这样超常规的方式,别人走这条路线,你走另一条路线,这就是“蓝海战略”嘛。

优高雅是集团较早去内地尝试发展的企业之一。随着集团在内地的业务越来越多,我们的生意机会也越来越多。这是一种螺旋式的互动增值过程。一方面由于集团有品牌的项目越来越多,比如万象城,橡树湾,因为集团倡导协同,使得我们拿到项目的壁垒降低了。我们把这些项目做好了,项目本身也成为我们的一个Background,再去接外面的项目的时候,它会为我们提供一个机会。比如说我们后来做的爪哇控股、深国投、棕榈泉、香格里拉这些项目,都是这么来的。现在,优高雅越来越成为一个有品牌的公司。

生意一定是这样互动的,价值在积累的过程中不断增值。其实每一个人、每一个企业都有自身的价值,关键看怎么去激活,去运作,资源需要运作,在运作中增值。


学习的气氛和思考的习惯,让华润有了根,有了底蕴,有了元气

底蕴

程胜【集团信息中心总经理】

十年前,我刚到轻纺,当时轻纺就是整个华润集团的一个缩影,正面临着从贸易向实业转型的十字路口。传统的代理贸易已经快做不下去了,又赶上金融风暴,公司里的气氛一度比较低迷。97-98年那两年,我个人感觉也很迷茫,华润以前传家宝式的这种贸易方式还能做多久,红旗还能打多久?当时很多人心里有这种疑问,集团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开始艰难地酝酿着突破和转型。

99年下半年,电子商务开始出现,集团也开始尝试推行电子商务,这也是当时对传统贸易业务竭力进行创新的一次努力。我被抽调来参加这个项目,开始职业生涯的一个新的阶段。因为项目时间卡得很紧,那段时间基本上每天只睡三四个小时,但是感觉很充实,很有劲头,大家互相鼓励,拼命想杀出一条血路。人就是这样,在危难关头,任何变化都是一个机会。我觉得华润身上就是有这样一种精神,一种执著,即使有时跌倒了,但从没有想过放弃。大浪淘沙,没有这样一种信念,一个人、一个企业也就没有了灵魂,生命也就很容易枯萎。

后来集团将我们这块与原来励致的电脑应用中心进行了整合,逐步过渡到集团信息化建设这个方向上来。但当时的信息化建设感觉管理与技术还是两张皮,没有充分融合,信息化的人员结构与知识结构存在很大问题,主要表现在重技术、轻管理与业务。而信息化和管理提升本身应是相辅相成的,要么是管理走在前面,信息化通过技术的手段加以支持优化,要么信息化提供一些全新的手段,衍生、孵化一些全新的管理方式。但关键是信息化人员要对管理、业务有兴趣,有感觉,潜心学习,我当时重点抓的就是这个问题。随着集团多元化、实业化的发展,华润独有的一些管理理念与体系经过不断摸索与实践逐步成型,战略制定、6S管理、财务、人力资源管理等方面都越来越成熟,集团信息化建设开始有了着力点,更重要的是在进行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我自己也包括我们的团队,对多元化企业的管理理念、经营模式、管理与业务流程进行了系统学习与深入思考,集团不断往前发展,不断产生管理上新的要求,也就促使我们去学习、思索、实践新的东西,进入一个螺旋式上升的阶段。经过这几年的时间,我觉得我们这个团队受益非浅,在华润这个宽阔的平台上培养了很多复合型人才,无论是自己做工作的时候,还是去跟别人交流的时候,大家感觉心里有想法,很踏实,我们这里的很多同事都成为了猎头公司的目标。华润不懈的自我鞭策与追求卓越,推动了企业的发展与进步,也成就了我们每个人自身价值的持续提升。

十年一瞬,华润取得了超常规的发展,我觉得一个很深的体会是集团营造了一种很浓的思索和学习的氛围。华润在转型的过程中,需要不断学习新的东西,尤其是近几年,持续推动高层培训和行动学习,对华润底蕴的培养与强化作用非常大。学习的风气已经渗透到集团的各个层面了,我们自己内部研讨的时候,也要用团体列名,六顶帽子等等研讨方法,推动大家进行深入的思考,这一点可能是别的国企所没有的。学习的气氛和思考的习惯,让华润有了根,有了底蕴,有了元气。


因华润而立,因华润而不惑

不惑

李春林【华润置地运营管理部副总经理】

时光倏忽,转瞬十年。

十年之前,未到而立之年,初到香港工作,作一个普通的地盘工程师,开始为自己在华润的未来打拼。那时还不懂广东话,也不懂香港的建筑市场,两手亦是空空,只有一颗还算年轻的心。几年努力下来,不仅能说得一口流利的广东话,对建筑行业也明白了不少,做了建筑公司里的很多岗位,工作地点也是天南海北一通转悠。作为华润人倒也没觉得难以适应,俗话说得好,计划赶不上变化。既然华润是自己做出来的选择,选择了,就要学会享受选择的乐趣和过程,才能以乐观的心态应对任何问题。十年之后,几近不惑,发现房子有了,车子有了,孩子也有了,拥有的东西似乎越来越多,算是达到“体面的生活”的目标了吧。

古人惯以十年为人生的坐标参照。孔子说,“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从心所欲,不逾矩”。三十而立的标准,他没有说明,大约有了一份稳定的职业、一个和睦的家庭、一些交往的朋友就可以算得上了吧。我觉得,拥有这些外在的东西,可能会让人有而立的信心。但不惑似乎是个不大可能实现的境界,因为世界总是让人永远好奇、想去了解。现在的时代,财富的积累又提供了太多物质的选择空间,也自然会让人有更多的困惑。

先贤的哲理肯定不会因为时代的变迁而失去意义,圣人的光环依然被人顶礼膜拜,否则早有好事者鼓噪多时。一个人的生活再平庸,十年里也可能会有很多戏剧性的东西。十年前香港经历亚洲金融风暴,又怎知会有2000年的“科网神话”?又如何预计2003年“SARS之乱”?而“自由行”开始为香港带来的持续至今的经济增长仍未显颓态。回首十年,小可以知人之得失,大可以知国之兴衰,如回归十年的香港。所以,所谓不惑,怕也是应该将眼光放长远,坚定自己的信念,用未来来检验吧。

因华润而立,因华润而不惑,香港回归十周年之际,衷心感谢华润给予我的这十年。


回归这十年,香港的一些变化,可从接待内地亲友的活动安排当中窥得一二

印象

曹伟勇【华润零售助理总经理】

在香港呆了十几年,可对香港的印象却总也说不大明白:

就说这代表香港活力的地方吧,到底数白天中环的联交所呢,还是夜晚旺角的霓虹;而出名的大楼是首推中环的中银大厦呢,还是首选尖沙嘴的重庆大厦;至于美食是推举阿一的鲍鱼呢,还是介绍街边的鱼蛋河粉;还有交通是光提洁净的地下铁呢,还是也不忘说怀旧的有轨电车;影帝是指大佬形象的周润发呢,还是指无厘头的周星驰;市民是讲讲中环的OL呢,还是说说天水围的师奶大嫂;外国人是以银行大胡子印巴护卫为代表呢,还是以皇后广场坐地的菲籍女佣做象征。哎,说不清楚,到处都是华洋交杂,时时都是新旧交叠,香港就是这样一个充满矛盾和变化的地方。

且说说变化吧。回归这十年,香港的一些变化,可从接待内地亲友的活动安排当中窥得一二。

九七前典型的节目是这样安排的:白天去海洋公园,晚上欣赏维港夜景,购物安排在时代广场,晚饭点条游水海鲜。如今,首先是海洋公园不想去了,各大城市都有自己的水族馆,不新鲜;其次,晚上会改以去兰桂坊打个转,当然主要惦记着的,是中环置地广场的名牌商店;游水海鲜吗,可有可无,倒是大排档的避风塘辣蟹和茶餐厅的丝袜奶茶很有香港特色,末了再来个许留山芒果捞,嗯,有点香港印象……

可见,香港的一些变化,更多的是反映出内地这些年在经济发展上所取得的成就。这当中有一个变化是很有代表性的,就是回归后,香港售货员的普通话水平突飞猛进,对讲普通话的顾客更是礼遇有加,这在九七前是不可想象的,个中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内地游客强劲的购买力,倒和港人九七后的身份认同无甚关联。不过香港确实正在迅速地迎接内地,而同时,内地也开始充分地了解香港。

最新的一个变化对于我来讲,是发生在最近一次向朋友介绍自己工作单位的时候:“我们总公司是香港恒指成份股……“我正准备继续解释,“哦——”,作为新晋一亿股民之一的他马上点头表示明白,打消了我惯常会再讲规模、实力、名气等等的定式。于是我接着介绍:“我们华润堂呢……,“对对对,在弥敦道上见过你们的堂口。”这话听得我当时心里一阵感动,“那你们主要是卖?”轮到对方问。“我们的虫草在香港那是没说的……。 基本上,三句话就把事情给说清楚了,是一次痛快的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