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看云起时
——华源、三九重组历程

 

2008年12月1日下午,上海浦东新区的双拥大厦多功能会议厅。华源股份有限公司破产重整方案第二次债权人会议普通组第二次表决正在这里举行,作为央企暂停上市后破产重整第一股,这次会议受到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而此前普通债权人在第一次表决时否决了重整方案,如果本次再不能通过,华源股份将进入破产清算程序将给相关利益方带来巨大经济损失。

现场气氛一片肃穆,各方代表都在焦虑地等待结果公布。尤其是华源和华润的同事们,他们非常清楚,若方案流产,不但一年的心血付之东流,重整工作也会陷入万劫不复之地。大家仿佛都能清楚地听见对方心脉的剧烈跳动,此时的一个眼神,一个微笑,都能充分地表达对战友的安慰与支持…

结果公布,重组方案获债权人高票通过。同事们伫立在一旁,喜极而泣,仰天长嘘……华源股份董事长董云雄事后接受我们采访时说,这个过程太难了,这是历史上第一家破产重整的央企上市公司,具有深远的政治和社会意义。“方案的最终通过,令华源股份具备了再获新生的可能,也在最大程度上保护了小股东和金融债权人的利益。”

上述只是重组华源其中一个事件。事实上,作为央企重组的第一案例,华润重组华源从开始就聚焦了太多的舆论关注,社会上对华润重组华源也有各种的猜测、传言甚至责难。而秉承 “打造央企医药平台”重任的华润人,更多地选择了沉默应对。无数个日日夜夜,他们承受了外人难以想象的压力与委屈,披荆斩棘,开山辟石,力挽狂澜,在保全国有资产、挽救民族医药品牌的同时,开创了一条以市场化方式整合央企的改革之路。

临危受命,重组华源
2005年9月16日,总部位于上海、隶属国务院国资委直接管理的中央企业华源集团遭到银行集体逼债,4家嫡系上市公司以及华源集团持有的上海医药集团40%股权等一系列重要资产、股权及资金同时被冻结,华源不得不对外宣布发生了流动性危机。

华源债务危机出现后,国务院国资委主导并委托华润集团托管华源。2006年2月16日召开了华源集团股东会、董事会,成立了华源集团管委会,代行董事会权利,并随即展开尽职调查。2006年9月13日,国资委正式将所持华源集团的9.136%股权划转给华润集团,这标志着华润集团正式接管华源集团。

翻开华源的成长历程,人们不难发现其十多年有如火箭般的发展速度是通过上百次眼花缭乱的“并购”实现的。以纺织业起家的华源在先天资本不足的基础上,十多年间通过不断的兼并实现了超高速发展,并购了90余家行业重点企业,资产规模从最初5亿元扩张到2004年底的500多亿元,控制了超过400家企业,涉及了纺织、医药、贸易和农业机械等众多领域,其中还包括8家上市公司,号称国内最大的医药集团和最大的纺织集团。

针对华源出现的问题,国务院国资委提出了以市场化为原则分拆重组华源的工作要求,并将保持华源稳定和推进重组发展相结合,探索一条以市场化方式重组企业的最佳途径。由于华源集团是国务院国资委属下第一家面临破产威胁、需要以重组整合方式解决危机的央企,此前并无先例可寻。更为重要的是,华源集团有9.2万员工分布在全国各地,随着企业的瓦解,员工安置问题有可能会成为影响当地社会和谐的重大隐患。从这个意义上说,重组华源既是国务院国资委给予华润的光荣使命与光荣任务,也体现了上级主管单位对华润职业化管理团队工作能力的充分肯定与信任,更是以市场化方式处理问题国企的一次极具意义的探索。而重组华源的经验和模式,将给后来者提供宝贵的借鉴和案例参考。

重组华源的大幕才刚刚揭开,就聚焦了社会各界对事件高度的热情与关注,一向行事低调的华润此时更是被推向了舆论漩涡之中。

华源困境,危机四伏
对于接二连三出现的困境,华源原管理层称之为“流动性危机”。华源报告给国务院国资委的数字显示,2004年底,华源负债430.3亿元,净资产141.7亿元,账面资产负债率为75.2%。原管理层认为华源只是缺点周转资金而已,只要华润尽快给华源拨一笔钱以度燃眉之急,华源就能挺过这次危机。有位华源领导曾对华润同事说,“华润拿50亿给华源就行了,剩下的事华源自己去摆平”。

事实上,岳华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华源2005年来净资产仅为6000万元。而根据德勤会计师事务所的尽职调查结果,截止2005年底,华源集团调整后总资产493亿,总负债476亿,净资产为-46.5亿元。而华源主要子公司同样债务缠身,其中华源股份银行借款30亿,华源发展20亿,华源投发16亿,均没有偿债能力。

“专项审计结果表明,华源早已岌岌可危,根本没有偿债能力,经营性现金流长期入不敷出,即使银行不收贷,华源集团也无法挺下去”,华润医药集团副总裁何志奇这样描述华源当时的状况,“华润是以肩上承载的社会责任奔赴重组第一线,工作之难外人根本不能想象”。随着调查的深入,一个真实的华源逐渐浮出水面,其资产、负债情况和业务质量也出乎一众在商海驰骋多年华润经理人的意料。

缺乏核心竞争力,整体盈利弱。华源的问题表面上看是资本结构失衡导致的流动性危机,但问题的实质是本部及下属企业普遍没有核心竞争力,整体盈利能力弱,没有形成造血功能,导致现金流入不敷出。换句话说,华源实际上已经资不抵债,出现危机是必然结局。

主要资产五花大绑,无法正常经营。华源集团主要资产(股权)均被各家债权银行通过司法程序冻结,部分重要资产甚至被多家银行加封,处于“五花大绑”的境地,大部分企业无法正常经营,被迫停产或半停产,产业整合无法进行实际操作。

员工安置成本高昂。华源下属企业大多是以承诺投资及安置人员为条件零对价从地方政府得到的。华源将这些企业评估增值后,或注入上市公司,或抵押给银行,套取现金用于周转。但华源给地方政府承诺的投资无法落实,员工安置没有实施,地方政府对此意见极大。

创新重组,希望重现
华润刚进驻华源的时候,曾经思考过整体重组华源的方案。但从尽职调查的结果来看,华源资产质量状况并不具备整体重组的价值。“从重组华源的方式来看,采取分拆重组是必然的”,华源集团副总裁张健行对我们说,“我们除了必须承担的政治责任外,还要更多的运用市场化手段,这样才能兼顾各方面的利益”。

张健行认为,在国务院国资委的全力支持和协调下,华润放弃了整体重组的努力,对资产质量好、产品有市场、团队能力强的企业实施分拆,迅速地推动重组进程;而对于严重资不抵债、经营极不正常、不具备重组价值的企业则以市场化的原则安置员工,为员工安排出路。华源新管理层探索了多种重组模式,令重组工作取得了重要的阶段性成果。

华润先后通过各种途径,使一大批有业务价值的资产摆脱了债务危机的影响。例如,为了拯救华源的纺织业务,华润合资组建了惠源达纺织有限公司,并以此为投资发展平台,收购了华源双猫、华源湖州丝业等资产和业务,使华源核心纺织业务得到了挽救和发展。目前惠源达已进入了华润纺织体系,获得了重生的机会。又如蕾迪斯是华源股份下属生产聚酯切片企业,由于管理失控以及受华源整体财务危机的牵连,企业资金链出现问题,处于停产状态。地方政府支持对蕾迪斯实行破产还债,其生产线由华润聚酯竞拍取得,很快重新恢复生产,并成为了华润一级利润中心华润化工的核心发展平台。

在谈及华源重组过程中华润担当的角色作用时,华源集团党委副书记朱少雯给出了这样的评价:“华润在重组华源过程中始终将员工安置列为第一要务,千方百计为员工寻找出路并维护其合法权益,为维护地方稳定和社会和谐,坚实地履行了国家所赋予的职责,做出了贡献,充分体现了华润的企业公民责任感和使命感。”

华源集团的债务重组在以市场化为指导原则、创新的思路中不断实践并全面推进,保证了重组过程中企业的基本稳定,国有资产也得到最大程度的保全。而这段荆棘满途的不寻常经历极大地丰富了华润重组企业的经验和知识,提升了以市场规则处理债务危机的能力,锻炼了一大批骨干员工,带出了一支特别能打硬仗、能扛重任的队伍,为日后重组三九集团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分拆医药,盘活资产
在谈到对华源医药资产的重组方式时,华源股份总经理于水军说:“重组伊始,国资委就提出了分拆华源优质医药资源的要求。而当时的实际情况是,华源旗下的优质医药资产早已抵押给银行并被对方所冻结,已经不为华源所控制。”换言之,分拆华源医药有效资产,实际是华润以市场作价把医药资产从银行处买回来,使其摆脱债务危机的影响,走上正常发展的轨道。

分拆重组的第一声春雷,是北京医药集团股权。华源原持有北药50%股份,并以此股权为质押向国家开发银行贷款10.55亿元,后股权遭银行冻结。经过艰难、反复的谈判,华润股份于2006年12月13日和北京市国资委、北京市国资公司签署了股东协议,华润股份以20亿元将北药集团50%股权分拆出华源体系,帮助北药集团摆脱了债务危机的威胁。分拆北药股权是华润入主华源的第一件标志性案例,显示了华润重组华源的决心和实力,也向外界表明了华润对华源的市场化重组方式。

对于华润上述举动,当时舆论看法不一,有报道甚至认为华润借机捞取优质资产。“事情的真相是,优质资产的股权均掌握在银行手中。华润是用真金白银、公平的市场对价从债权银行中买回有关股权”,华源集团董事长程正浩如是说,“随着重组的进展逐渐大白于天下,社会舆论也对华润的重组行为给予了正面的评价。”

分拆医药资产的第二个重要事件,是对上海医疗器械集团的股权处理。华源持有上械集团99%的股权,后因债务纠纷股权被法院冻结。2007年4月30日,华润通过司法变卖方式以4.2亿对价取得了上械99%股权。这项转让令上械集团进入了安全发展轨道,使其具备了与北药集团下属万东医疗形成战略对接与协同的可能。“作为上械的新股东,华润在管理理念上与原华源集团有很大的不同”,上械总经理赵春生给出了上述比较,“华润更看中的是企业的中长期价值,相对淡化短期目标,能让经理人更多的从企业长远的目标去思考问题,制定措施。”

之后,华润又成功地通过司法拍卖,将华源长富金山公司分拆出华源。至此,华源医药板块中北药集团及上海医疗器械业务、大输液业务已全部脱离债务危机,进入华润体系,分拆医药资产取得了阶段性成果。然而此时,华源集团并没有对北药集团、上药集团形成控股,会计上无法实现并表;旗下缺乏知名医药品牌企业,医药资产规模和业务质素无法满足华润的战略需求。程正浩认为,华润凭着对社会、国家高度负责的使命感,身体力行,义无反顾地挑起了重组华源的重担,更多体现的是社会公民责任。但在商言商,华源对于华润打造央企医药平台的追求相去甚远,梦想的实现还需进一步注入新的元素和动力。

再度受命,重组三九
2003年,同属国务院国资委直接管理的国有大型医药企业三九集团由于内部管理原因,陷入资不抵债境地,生产经营难以为继,出现严重的信用和债务危机,国务院于2004年7月批准对其实施债务重组。2006年12月,华润集团作为三九集团潜在战略投资者,向有关部门提交了重组方案,由此拉开华润重组三九大幕。2007年7月,国务院国资委在《关于三九集团重组有关问题的批复》中,同意三九集团资产债务重组的整体安排,由华润医药收购新三九并向其增资至40亿元,用于新三九收购三九集团的有效资产。

受命于危难之际,华润人来不及有半点休整,随即领命奔赴三九重组第一线。然而道路之坎坷,令酬躇满志的华润人再次感到了彷徨与困惑。“三九集团内部管理混乱,负债很高,员工不满情绪极大,重组工作一样是步履艰难”,华润医药集团刘德君副总裁这样分析,“我们最大的困难在于:第一,员工安置问题复杂,部分职工表达诉求不循正当法律途径进行;第二,三九集团长期以来形成的价值观、管理理念与华润文化形成了巨大的冲突;第三,随着重组的深入,原先已经分拆重组过的企业和资产因为种种原因遗留下来的大量未结事项给我们带来极大的麻烦”。

经过华源一役,华润重组团队迅速走向成熟,积累了丰富的重组案例与知识,对重组三九提供了大量的创造性思维和有益的借鉴,大大缩减了三九重组的时间成本。在重组华源、三九的基础上,华润逐步将医药资源归集起来,并于2007年8月成立了华润医药集团。2008年11月初,证监会正式批准华润持有三九医药的70.44%股权,并于11月底已完成5.8亿股股权过户手续。

原三九集团虽然内部管理混乱,但经过长期的经营,拥有了多家医药生产企业和闻名国内外的驰名商标“999”,旗下上市公司“三九医药”OTC、中药处方药、免煎中药、抗生素及普药四大制药业务在国内市场均有发展优势,拥有一系列市占率极高的品牌产品,公司商业网络覆盖全国,对下游渠道商具有强大的话语权。最具战略意义的是,通过重组三九集团,华润形成了对“三九医药”的绝对控股,华润医药旗下汇聚了一批具有民族特色的医药产品品牌,具备了打造医药平台的必要条件。

华润正式重组华源未久,国务院国资委再度把重组三九集团的重任交给了华润,既是对华润过去一年重组华源成绩的肯定,也显示了国资委打造央企医药平台的决心。对此,华润责无旁贷。

医药平台,雏形初见
华润在重组华源、三九的基础上,将医药资源逐步归集。华润医药集团旗下包括北京医药集团、华润东阿阿胶、上海医疗器械集团、三九医药、上海长富金山大输液等多家知名医药企业,下属医药生产、流通企业150余家,直接或间接控股三九医药、东阿阿胶、双鹤药业、万东医疗等多家医药上市公司,在中药、滋补品、化学药、医药批发零售和医疗器械等五大领域都有涉足并全面发展,打造央企医药平台的目标基本实现。

经营规模是衡量央企医药平台含金量的首要条件。目前华润医药总资产约240亿元,年营业额约300亿元。应该指出的是,华润医药接近一半的经营利润来自华润绝对控股、从事工业生产类的三九医药,凸显了三九医药作为华润实施品牌中药制造与销售业务的重要发展平台,是华润医药实现“打造央企医药平台”中的一个有利支点。

除总体经营规模外,细分市场中的行业地位也是判断企业价值的重要指标。在华润医药旗下,已经拥有了一批在充分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的“明星企业”:在本土射线类设备制造领域中,万东和上械分别排名第1、2位;在国内基础外科手术器械制造领域,上械排名第1位;在国内补血药物市场,东阿股份排名第1;在国内生殖健康药物市场,紫竹药业排名第1。另外,在2007年国内医药行业排名中,北药集团名列第三;2008前三季度上市医药企业中,三九医药经营利润名列榜首,销售额排名第3。这些含金量颇高的排名背后,反映出华润医药在相关的细分行业有充分的竞争优势,随着整合的深化,有进一步提升企业盈利水平的潜力和上升空间。

和行业地位相匹配的是,华润医药旗下出现了一大批家喻户晓的“名牌”产品,是消费者意识中的首选药品。例如,三九“皮炎平”是目前市场治疗皮炎、皮肤瘙痒症的首选药物,市场排名第一;三九“感冒灵”因其中西药结合,标本兼治的特点在竞争异常激烈的感冒市场稳占首席;“东阿阿胶”产品在国内补血药物市场名列榜首,“999”和“东阿阿胶”等品牌被评为“中国500最具价值品牌”。北药集团的“毓婷”、“米非司酮”是高居市场首位的品牌,“舒血宁”、“降压0号”、“压氏达”、“糖适平”等品牌也是名列前茅的知名产品。这些“熠熠发光”的品牌,组成了华润医药平台坚实的台柱,极大地提升了企业形象和知名度的同时,也为股东创造了可观的回报,是央企医药平台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研发能力方面,华润医药拥有专利306项,新药证书844个,80多条GMP认证的现代化生产线,在北京、上海、深圳、四川、山东等地建有现代化的生产基地、分销中心和高水平的研发中心,在心血管、大输液、生殖健康、基因治疗、天然药物、中成药、医疗器械等领域居于中国领先地位。

集团领导乔世波指出:“打造央企民族医药平台,是国资委赋予华润集团重要的神圣使命,我们责无旁贷。通过重组华源和三九,一方面体现了华润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以市场化的方式重组了问题国企,安置了广大受影响的职工群众,获得了上级领导的肯定;另一方面,华润在重组华源、三九过程中逐步收归医药资产股权,组建了的华润医药集团,旗下拥有一系列在国内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都很高的品牌产品,营销网络覆盖全国,实现了打造央企医药平台的初段目标。但是,也应该清醒地看到,目前华润医药离国资委提出的要求还有距离,表现在业务资产还很分散,战略尚未明晰,不同企业之间的协同还有极大的提升空间,专业化管理能力还有待尽快提高。成就华润医药梦想,仍旧任道重远。”

华丽转身,担当重任
民族医药是我国文化传统的一部分,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有着深厚的文化传统和历史积淀,自古就在神州大地上发挥了救死扶伤的作用,是保障健康和繁荣经济的重要资源。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高速发展,尤其是加入“世贸”以来,外资医药行业凭借雄厚的研发优势和凌厉的品牌战略,在中国医药市场攻城拔寨,威风八面,民族医药产业岌岌可危。在对手咄咄逼人的攻势下,能否打造出一个具民族特色的医药平台,承担起国人健康、民族复兴的重任?作为一个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志存高远的中央企业,华润责无旁贷。

选择医药行业,来自华润对医药行业特点和商业逻辑的判断。作为典型的经济增长和人口驱动型行业,医药行业非常符合华润“与大众生活息息相关”的企业定位;医药行业是具有良好发展前景、基本不受经济周期影响的朝阳产业。据悉,2008年我国医药总产值将达到7080亿元左右,同比增长约18%,且未来几年将保持比GDP高两倍的速度增长;医药是终端消费品,有利于展示企业品牌和形象,发挥社会效益,提高品牌知名度。医药行业上述特点吸引了越来越多的资金进入,形成了不断创新、你追我赶的竞争新格局。而资本市场给出的高溢价,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医药行业未来的广阔增长潜力。而那些拥有自主品牌和掌握终端销售渠道的医药企业,更有利于在竞争中脱颖而出,取得良好回报。作为多元化企业的竞争优势,华润旗下庞大的零售终端网络有能力向医药产业提供庞大的协同支持,最近东阿阿胶大举进入华润万家,便是一个良好的开端。

对于华润医药来讲,重组华源、三九已经取得阶段性成果,搭建央企医药平台初见雏形,但未来的道路仍遥远。团队建设要从重组型团队向专业化团队转变;旗下各个板块的业务要从相互独立、各自为政向战略导向下的统一管理、协同发展转变。”

本刊截稿之时,华润医药胡辉来信谈到这两年重组的体会,他引用了唐朝王维的一句诗“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华润在参与医药行业以来,如履薄冰,步履艰辛,满载汗水和泪水……坐看云起时,这是怎样一种心境啊,千帆过尽,坐看云淡风轻,这是超凡脱俗者的云水胸襟!这种宠辱不惊的境界也只有经历了千难万险的人才最有体会。

[本刊王增利采访 陈旭波执笔]





华润医药发展历程

2004年10月,华润通过与聊城市国资管理局共同成立的华润东阿阿胶有限公司持有东阿阿胶29.62%的国有法人股,华润持有合资公司51%股份。

2006年2月16日,国务院国资委宣布,由华润集团对华源集团实施托管。

2006年10月26日,国务院国资委批复同意将其持有华源集团9.136%股权无偿划转给华润集团。

2006年12月13日,华润股份出资20亿元从华源集团下属的华源生命产业公司受让北京医药集团有限公司50%股权,并与北京市国资委、北京市国资公司签署了新股东协议,北京医药集团有限公司顺利召开了股东大会。12月25日获得国资委对协议转让的核准,12月26日完成工商变更手续。

2006年12月25日,华润集团作为三九集团潜在战略投资者提交了三九集团重组方案

2007年3月21日,国务院国资委决定由华润集团对三九企业集团实施托管。

2007年4月30,在债权人司法处置华源集团旗下上海医疗器械(集团)有限公司99%股权情况下,华润股份出资4.2亿元取得上海医疗器械(集团)有限公司99%股权。

2007年8月8日,华润集团在香港成立华润医药集团有限公司。

2007年9月24日,商务部批准华润医药集团收购新三九控股有限公司100%股权,并增资扩股至30亿元,用于收购三九集团的有效资产。

2007年10月8日,在债权人司法处置华源长富金山公司96.3%股权情况下,华润集团通过上海天诚创业有限公司出资2200万元取得长富金山公司96.3%股权。

2007年11月27日,国务院国资委宣布华润集团全面接管三九企业集团。

2008年8月,华润股份持有的华润东阿阿胶有限公司56.62%股份、上海天诚创业有限公司100%股权、上海医疗器械(集团)有限公司99%股权过户至深圳市三九医药投资管理有限公司。

2008年11月26日,三九企业集团和深圳三九药业有限公司所持三九医药股份有限公司63.6%股权过户至新三九控股有限公司持有。


企业品牌介绍

三九医药:
主要从事医药产品的研发、生产、销售及相关健康服务。公司以OTC、中药处方药、免煎中药、抗生素及普药为四大制药业务模块,辅以包装印刷、医疗服务等相关业务。核心产品品牌有三九胃泰、999感冒灵、皮炎平、正天丸、参附注射液等,其中999感冒灵系列位居感冒药市场第一位。“999”品牌无形资产价值评估超过83亿元,位居制药行业榜首。

北京医药集团:具有国内外领先的新药筛选技术平台、新型释药系统技术平台和生物技术服务平台,在心血管、大输液、生殖健康、基因治疗、天然药物等领域具有强大的自主研发能力和丰富经验,在全国拥有80余条通过GMP认证的现代化药品生产线和通过3C、ISO认证的医疗器械生产线,大输液系列、糖适平、毓婷、米非司酮、威氏克、气滞胃痛、VEC、医用诊断X射线机、磁共振成像设备等产品在市场享有普遍赞誉。

山东东阿阿胶:全国最大的阿胶生产企业,主导产品阿胶年产量、出口量分别占全国的75%和95%以上,复方阿胶浆为全国补血第一品牌,全国医药行业十大名牌,产品远销东南亚及欧美市场。东阿阿胶作为唯一阿胶传承人企业,是全国唯一的正宗阿胶;“东阿”牌商标评为中国驰名商标,入选“中国行业标志性品牌”,荣获首批300家“全国重点保护品牌”,并4次入围“中国500最具价值品牌”,品牌价值30.05亿元。

上海医疗器械:公司的手术器械业务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X射线业务、球管业务处在国内行业的前两位。主要产品门类有:手术器械、离心机、卫生材料及敷料、药用膏贴、X射线诊断设备、手术床、X射线管、消毒灭菌设备、医用仪表、热工仪表、医用保健产品、医用影像增强管、医用电子仪器、超声诊断设备等。产品还荣获国家发明奖、科技成果奖、国家质量金、银奖及部级产品,部分产品出口至世界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

上海长征富民金山:拥有玻瓶、塑瓶、塑袋等多条生产线,年产量达9400万瓶(袋),持有各类大输液产品注册文号118个,是国内产品品种及规格最齐全的大输液生产经营企业。目前公司拥有心脑血管类、抗生素类、抗病毒类、氨基酸类、电解质类、普通输液类、肾科等12大类60余品种100多种规格的中西药大输液。

上海华源大药房: 主要从事药品零售、批发,目前公司拥有21个直营门店,5户医保店。公司从“让利于民”的理念出发,创办了上海市大型经济药房-惠源药店,具备了规模大、品种齐、质量优、服务好的特点。惠源药店现拥有会员26500多人,近两年实现销售收入3000多万元,为消费者让利450万元,树立起了药房良好的企业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