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是一样的城,不同的是人——当你热爱她,你就会感到满足、感到幸福;当你排斥她,你就会感到游离、感到惶惑。

你热爱城市吗

 
文/孙利昌【华润置地(深圳)】
很多时候,工作对于一个人来说,是充满了机缘巧合的。它可能会让你无暇去思考一些你认为很重要的问题,也可能让你绞尽脑汁地去思考某个你之前从不会想到要去思考的问题。

还记得2005年秋,我在奥美实习的时候,当时我所在的团队服务的一个客户是做钻石饰品的,那段时间,整天脑子里装的都是要和女人、和奢华相关的东西,用创意总监的话说,你要学会用非常肉麻的方式去处理文案。而我目前所从事的工作,其中一个部分,是跟进公司开发的高端住宅项目“华润|幸福里(Park Lane Manor)”的营销推广,所以,几乎从接触这个项目那天开始,每天都要思考“幸福”这个深刻的哲学话题。

既然叫“幸福里”,肯定希望透过“幸福”来做文章,的确,我们要出售的绝不是一套套冰冷的“房子”,而是一个个幸福的“家”。那么,该怎样围绕“幸福”展开呢?

背山向海的豪宅,可以大书特书自己对自然景观的占有,满足人们潜意识当中对生活境界的向往,并且往往屡试不爽;地处富人街区的豪宅,仿佛天生贵族血统,惹得有钱人竞折腰,蜂拥而去,寻找身份认同感。

“幸福里”呢?她的最大卖点之一是“都市综合体”,是对城市核心资源以及未来功能的聚合与占有,因此,对于“幸福里”,营销“幸福”,换句话说,就是营销“城市”:你所能够体验到的幸福的程度,多半受制于你对这座城市热爱的程度。无疑,接下来的营销重点是发掘热爱城市的目标客群,进而通过推广,使他们更加热爱城市,热爱在这个城市核心当中,可以通过步行的方式体验“出则繁华,入则宁静”生活状态的“幸福里”。

前段时间,我在深圳书城买了本《幸福的建筑(The Architecture of Happiness)》,英伦才子型作家阿兰?德波顿(Alain de Botton)从哲学、美学和心理学的角度阐述了他对于“物质的建筑”与“精神的幸福”关系的理解。他说,“当我们称赞一把椅子或是一幢房子‘美’时,我们其实是在说我们喜欢这把椅子或这幢房子向我们暗示出来的那种生活方式。它具有一种吸引我们的‘性情’,假如它摇身一变成为一个人的话,正是我们喜欢的人。”

做生意不是强买强卖,尤其在如今这样一个个性与需求都趋向多元化的年代,找到真正对位的目标顾客,然后借助营销推广,实现双方利益最大化的双赢状态,远远胜过把产品通过推销,卖给一个本不喜欢它的顾客,因为,未来是一个品牌消费的时代,并不是同质化产品竞争的时代,尤其是做高端产品买卖,愉悦的消费体验或许重于产品本身,比如LV、GUCCI、PRADA的忠实消费者,之所以愿意高价购买这类奢侈品,更多地是在于这些品牌所赋予他们的那种精神享受,换言之,是出于他们对于时尚的热爱。

2008年冬的某个傍晚,为了准备“幸福里”产品楼书的插图,我陪摄影师上到幸福里楼顶俯拍深圳的夜景,那是我第一次站在165米的高空俯瞰这座城市,虽然有点恐高,但仍然压抑不住内心的激动。摄影师江波跟我说,在深圳的冬天,拍摄夜景每天最佳的时间也就是六点半左右的十来分钟,这段时间拍摄的照片,天空是泛着蓝的,而之前太白、之后则过黑,都不好。果然,如他所言,那短暂的十多分钟,我将深圳繁华的城市夜景尽收眼底——暮色将起时,渐渐地,远处滨河大道、深南大道的路灯相继亮起,蜿蜒着消失在远处,勾勒出这座年轻城市的思想和灵魂;之后,四周高高矮矮的写字楼、住宅的窗户也陆续透出灯光,顿时,将这座城市的夜色激活起来。

我虽然用肉眼没有看出江波所说的那种蓝,我想,或许只有专业的摄影师和高级镜头才有这样的本领吧。但是,他的话却给了我极大的想象空间,这已足够了,况且,城市中肉眼无法辨识的又何止这一抹蓝?关于“幸福”,又有多少人能够真正参透呢?

一年多前,看完电影《伤城》,我在影评中这样写道:“在一个城市生活了太久,这座城会慢慢地成为你记忆的载体,于是,我们会睹物思人、我们会触景生情,城市中每天都在上演着各式各样的悲欢离合,幸福的人把这里当作他们的天堂,不幸的人把这里当作受难的地狱,作家曹桂林在《北京人在纽约》中说‘如果你爱他,就把他送到纽约,因为那里是天堂;如果你恨他,就把他送到纽约,因为那里是地狱。’”

城是一样的城,不同的是人——当你热爱她,你就会感到满足、感到幸福;当你排斥她,你就会感到游离、感到惶惑。要让一个人真正地热爱上这座城市,就要让他真正地爱上在这里的生活、为他在这里制造美好的回忆,让他感觉到这里就是天堂。

我相信,从“幸福里”开始,我们能做的应该还很多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