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学军:
苦练内功 抗击“海啸”

 
袁学军 [华润纺织副总经理]
金融海啸爆发后,纺织业作为出口依存度很高的行业,受挫严重,不少企业关停、破产、倒闭,部分知名大企业也不情愿地跌入亏损企业的队伍,个别企业甚至轰然倒塌,只留下些烂账和追忆了。虽有人预测今年上半年是纺织行业最为艰难的时期,但这场行业灾难究竟持续多久,其实大家心里都没底。

今年2月,国务院审议并原则通过《纺织工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给行业带来信心和希望。它更像一针“强心针”,但并非一剂“速效药”,不能真正改变行业目前的低迷局面,只是着眼于解决中长期发展问题。前一段时间,分析纺织企业应对当前危机的观点、文章曾如潮水般涌现,其中虽不乏真知灼见,但犹如“望梅止渴”,遥远不及。这让许多纺织业者感到从未有过的彷徨和困惑,仿佛行走在黑暗的隧道中,总希望找到一束火把,帮助走出隧道,迎来曙光。

金融危机使纺织市场风云突变,市场需求萎缩了,订单少了,价格更低了,质量、交期要求更苛刻了,竞争更激烈了……,变化的因素太多,似乎一切都在变。但静心一想,只有客户对产品性价比的追求没变,也永远不会变。坚持尊重客户诉求,追求生产高性价比的产品,不断为客户创造价值,永远是企业成功的宝典。

为积极应对危机,年初华润纺织提出了“调整、创新、执行”的工作主题,围绕这一主题,要求各工厂坚持以客户为中心,眼睛向内、苦练内功,深入开展成本效益工作,以产品优势赢得市场,创造价值。重点推动实施了六项应对措施:

——研发新产品,调整产品结构。设立创新基金,鼓励产品创新,明确差异化竞争策略。重点开发生产非棉混纺、新型纤维、赛络纺纱线,多种纤维纱线交织及功能性面料,莫比龙系列袜品、锦纶66系列等差异化产品,调整优化产品结构;

——内部挖潜增效,控制成本费用。调整思路、创新工作,重点加强对原料和能源的控制。机物料、辅料消耗和各项费用层层签订责任状,节奖超罚。优化用工结构,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用工成本。纺织集团总部调整精简机构,高层管理人员率先降薪。

——坚持客户导向,提供增值服务。在销售渠道上创新,设立棉纺营销部,服务并维护好核心客户。在石狮、柯桥、广东及欧洲等海内外区域市场设立办事处,聘请意大利专家做销售经理,定期走访主要客户,与市场需求“零距离”,贴身服务客户;

——压缩资金占用,保健康现金流。坚持以销定产,设立库存警戒线,超出上限的一律实行部分停产或限产,保产销平衡,不形成新的库存。压缩产品库存,控制应收账款。棉纺织业务原料库存上限由原来的两个半月控制压缩到一个半月内。

——对照标杆找差距,不断超越自我。通过“走出去、请进来”,学习无锡一棉用工经验、华茂精品生产理念,树标杆找差距,进一步调整优化,深挖潜力,紧紧围绕“抓基础管理、提高运营效率”练内功,进一步降低细纱千锭时断头数,提高坯布下机一等品率,提升用工和质量管理水平等。纺织集团借此制定《华润纺织棉纺业务管理标准》,以期进一步提升管理标准,优化业务流程,提高运营效率。

——抓绩效考核,促落实执行。纺织集团和各运营业务单位签订业绩合同,每月进行业绩考核打分,对打分结果实行“亮灯”评价,与经理人考核评价挂钩。各业务运营单位层层分解并逐级签订责任状,定期考核打分并实行“亮灯”评价,人人有压力,提高工作主动性和执行力。

这些工作开展后,各工厂运营成本逐步降低,产品竞争力增强,使华润纺织整体经营逐月向好,仿佛看到了严冬里绽出的一抹新绿。这一变化,让3万多名华润纺织人在危机中提振了信心,更加鼓舞了应对危机的士气。

亏损和经营不善的企业有各种各样的原因,但成功的企业却是惊人的相似,他们拼的是深厚的基本功,靠的是好产品。不管行业形势如何变幻,严冬持续多久,靠执着的定力,靠深厚的内功,挑战自我,超越对手,生产好产品,为客户创造价值,是我们不变的心态和理念。

危机尚未过去。华润纺织还没有从根本上走出危机的阴影,但我们将怀着不灭的希望,不移的信念,不懈的追求,执着地在危机中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