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声夺人的中资窗口企业


改革开放大潮,席卷中国大地。对内改革,计划经济色彩正在减退;对外开放,走出国门、吸引外资,成为潮流。

在这万物更新的时代,长期根植香港的华润,充分发挥了中资窗口企业的作用,首创了“三来一补”的贸易形式。“走出去,开展国际大循环”,华润是先行者。抓住机遇,以外资身份扩大在内地的投资,华润为日后由贸易向实业转型,奠定了基础。

70年代中期,华润在珠三角地区开展“三来一补”业务,1978年促成国家“三来一补”重要政策的出台,自此“三来一补”向全国推广,开启了香港制造业向内地转移的先河。

80年代中期,华润陆续在海外设立了7家地区性公司,遍布美洲、欧洲、中东、澳洲、非洲、日本、东南亚和俄罗斯各地,从事进出口、资源开采、电子制造、地产发展等业务。

80年代末期,华润抓住机遇,以外资身份在内地投资了纺织、服装、制钢、啤酒、压缩机、水泥、食品、电器、酒店、写字楼等一大批项目,参股移动通讯、能源开发、金融保险等业务,在推动内地经济发展的同时,促进了华润业务由贸易向实业的转型。

通过吸纳资金、技术、人才,引入先进的管理经验,华润扩大了出口创汇,在推动自身业务增长的同时,也带动了香港的繁荣稳定,促进了国家经济建设,充分发挥了中资窗口企业的使命。

首创“三来一补”

华润公司最早开展“三来一补”,并将这种贸易形式推向全国。

为解决外销国货货源供应不稳定、质量缺乏保障的问题,1975年开始,华润在深圳一带开展来料加工业务,组织港商参与其中。1977年这一贸易方式逐渐兴旺,这期间开展的业务包括:五丰行从泰国进口绿豆,运至国内加工龙口粉丝,再出口香港市场;华润纺织组织棉涤纶、棉涤纶纱和棉布带料加工;华远在内地加工皮鞋、收录机、电子表、计算器、电热水器、不锈钢餐具等轻工产品。通过搭桥、铺路、挂钩,华润的来料加工业务在中港两地日渐扩大。

1978年国家计委段云副主任带队来香港调研来料加工装配业务,华润向考察组介绍了自己加工装配业务的做法,希望国家推广这一贸易方式。国家计委高度重视华润介绍的情况,要求华润代拟相关政策文件。

在华润草拟的文件基础上,国家计委出台了《开展对外加工装配业务试行办法》(即22条)并上报国务院,7月国务院批准颁布。由此“三来一补”在内地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成为内地早期改革开放的重要形式。

组建华润集团

1948年成立至1982年,华润一直都是无限公司,以私人名义在香港注册,再通过内部协议,规定私人代国家持股。华润与五丰行、德信行等多家企业仅为行政上下级关系,之间并无股权联系。这种公司组织形式较为落后,比如国家对经营风险承担无限责任,国有资产安全缺乏法律保障,难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不利于市场化经营管理。

为此1983年华润改制为集团公司,企业转变为有限公司,将下属机构变为以股权为纽带的公司。1983年9月华润(集团)有限公司成立,注册资本由原来的500万港元扩大到2亿港元。

华润集团成立后,其政策性代理范围收窄至经贸部下属各专业进出口总公司,开始拓展自营贸易。1992年拥有了第一家上市企业——华润创业,由此推动华润的公司组织形式由国营公司向国有控股、股份多元化的方向转变。

海外贸易与投资的先行者

值得一提的是,历史上华润曾经建立起遍及各大洲的海外贸易机构,并开展了多项海外投资。

1975年华润在巴林开设了万博公司,开展石油贸易,这是华润在新中国成立后设立的首家海外企业之一。

1985年华润第二届董事会提出“依靠内地、立足香港、面向世界”的经营方针,国际化经营正式成为华润业务发展的方向之一,同年11月华润在新加坡成立了一家合营有限公司。1988年按外经贸部开展国际大循环的要求,华润加快了海外布点。当时的规划是:美洲地区以华润国际为中心,欧洲地区以华润欧洲为中心,海湾六国及中东、北非及西亚地区以华润中东为中心,以华润日本为中心向朝鲜半岛、远东方向发展,以华润越南为中心统筹缅、老、柬等地区,东南亚地区以华润新加坡为核心,设立华润南非公司向非洲发展,设立中国华润澳洲公司统筹澳洲业务。 截至1996年,华润先后在美国、荷兰、奥地利、南非、日本、新加坡、越南、泰国、沙特、阿联酋、澳洲、匈牙利、俄罗斯、加拿大、印尼、马来西亚等地设立了贸易公司或办事处,进行多项投资。有影响的包括:温哥华、泰国和马来西亚的地产项目,巴布亚新几内亚、刚果的森林开采项目,法国的依博表芯生产项目,俄罗斯的芯片研制项目。

1997年2月,华润全线结束贸易业务,开始清理关闭海外企业。截至1998年4月,华润海外业务基本结束,目前超过90%的业务和资产都在内地。

扩大在港投资

华润根植香港,围绕传统贸易业务在本地进行了一系列的投资,为日后华润向实业化转型,借经营优势向内地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70年代中期以前,华润在港投资主要集中在百货商场,比如:中国国货、香港中艺、大华国货等,此后推出石化业务,1977年前后投资兴建了沙田、牙鹰洲油库。

1983年华润集团成立后,为适应自营贸易的需要,在港兴建了大批经营设施,例如沙田冷仓及百适货仓、沙田铁路专线、华润加油站和青衣油库、长沙湾仓库码头、华夏货轮及石化油轮、华润超市、华润大厦及香港展览馆。在制造业方面,有华科微电子、精艺皮草厂、公明制衣等。

90年代中期开始,华润在港的实业化投资进入与贸易无关的领域。这期间的重要项目有嘉湖山庄及灏景湾住宅开发,入股大老山隧道、国际货柜码头(HIT)、三号干线,参与青马大桥管理,成立万众电话、投资华人银行等。 90年代末,华润在港员工达到2万余人。实施再造新华润战略后,华润本港区业务所占比重开始下降,但实现了产业升级、结构优化。百货结业后,开设了华润堂健康护理店,中艺转向经营中式服装、饰品及翡翠专门店。华润超市引入高档业态Volé及24小时便利店,华润物业积极发展酒店式服务公寓,华创物业推出面向年轻消费者的新之城业态、高档消费者的三里屯酒吧街,五丰行发展自属品牌分割肉、速冻冷食。上述探索适应了香港的消费潮流,保持了华润的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