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华润


吴世农 :
厦门大学管理学院财务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全国MBA教育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委员。《华润》杂志特约撰稿人
第一次认识华润,源于20多年前的一本挂历,里面标着公司的中英文名称“华润”和“China Resources”。学过英语留过洋的我,不禁惊呼:妙哉!无论是“中译英”还是“英译中”,都达到如傅雷先生所说的那种“信、达、雅”之最高境界。后来得知,华润取之“润泽中华”之意,更觉华润的境界何等之高,非一般公司堪比也!

留洋回来当教书匠,我总是以华润为例,以可口可乐为例,津津乐道有关公司名称和翻译的重要性。1992年,加拿大著名食品公司McCain Food拟进入中国,为取个好的中文名称,专门请我陪同美国盖洛普公司在北京、上海和广州进行一个英译中的试验。一位语言学家建议将McCain 翻译成普通话的“妙康”,后再用上海话、广东话“方言”理解,天啊,其读法及释义,差异令人惊诧!可谓误解与妙趣并存!原来,这绝不是一个简单的活。这次活动给我留下一个深刻的感受:一个伟大的公司,往往有一个如雷贯耳的名字!华润,就是这样一个“信、达、雅”兼具的好的公司之名!

第二次认识华润,源于石庆瑞先生来访,邀请我担任华润东阿阿胶股份有限公司的独立董事。他带来一部关于华润的DVD短片。从那10多分钟的公司介绍中,我看到了华润的历史、现状和未来,看到这样一个立足香港和内地的大型国有企业,70余年里的历史轨迹。看到它如何从贸易专营转为多元化经营,如何从小到大、从垄断到竞争、从小公司到集团公司,看到它从艰苦奋斗到铸就辉煌的全部历史。华润的成功,是多么的与众不同!

华润是一个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公司,但是它多数业务处于竞争性行业。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如果没有华润人审时度势的战略眼光,没有华润人先进高超的管理水平,没有华润人努力拼搏的创业精神,也就没有华润集团今天的辉煌业绩。所有失败的公司,都有共同的故事,而伟大或成功的公司,都有自己与众不同的故事。从华润的发展,我看到国有企业的希望。华润,就是这样一个不同凡响的公司!

第三次认识华润,源于为华润开展的几次高管财务培训。印象极为深刻的是,华润人力资源部的栋栋(刘立栋)和集团财务部阿龙(林国龙)邀请我担任培训老师的同时,提出来要先到厦门大学听我讲课。这让我意想不到,但我诚然同意,热烈欢迎。原来他们正在筹划华润集团高层老总们的财务培训工作。他们认真听课,提出问题,与我交流沟通,甚至指出我课件中的问题,我为他们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所感动。更令我感动的是在海南举行的集团老总的财务培训,乔总等集团首脑们一字排开,整齐地坐在课堂里,听我这位教书匠滔滔不绝地兜售CEO财务分析与决策。三天下来,乔总等集团领导没有落下一堂课,他们与其他同事一起,提问、发言、讨论,与我探讨公司的绩效分析、投资决策、财务政策和财务战略等问题。

我常常将一些独特的财务名词用于课堂之中,如“垃圾资产”、“白条利润”、“无效销售”等,来鼓吹“EVA”的创值思想和“现金为王”的原理。与华润老总们谈起这些问题时,他们在商战中对此已有十分深刻的认识和理解,有着翔实丰富的案例,专业水准令人信服!此外,在与华润财务总监蒋总和财务部总经理魏总的多次交流中,我再次感受到华润的专业水准和战略眼光。

这是一次极为平常的培训,却给我留下极其不平常的印象!伟大的公司总是说:员工是我们宝贵的财富(People is our asset)!一个公司之所以成功,之所以伟大,正是因为它有一批兢兢业业、善于理论联系实际、善于学习的专业人才队伍。华润,就是这样一个有一批脚踏实地、学习型的精英专才的公司!

一次又一次接触华润,我逐步认识了华润的发展历程和发展战略。一次又一次的培训,我渐渐感受到华润的企业文化和精神。我奔波往返,忙于其中,互教互学,乐在其中。能为这样一个充满生机和希望的公司任教,我乐此不疲;能向这样一个不断成长和壮大的公司学习,我深感荣幸。

今天的华润,进取拼搏,虎口夺食,在竞争激烈的电力、水泥、啤酒、零售、地产、燃气等行业独树一帜,业绩优良。今天的华润,提出企业价值最大化和员工价值最大化理念,并深刻地论述了二者的关系:实现股东价值最大化是实现员工价值最大化的前提,员工价值最大化是股东价值最大化的保障,满意的员工创造满意的股东价值。今天的华润,以优良的业绩回报股东,以员工权益为重爱护员工,以“尊重人文精神,改善人民生活”为己任服务社会,以“常怀感恩之心”回馈大众。

认识华润,成为了华润的朋友。我期待华润不断超越过去、迈向未来,承担作为一个伟大公司的社会责任。我期待华润这一具有光荣革命传统和崇高理想境界的公司,以更加优良业绩实现自己的伟大抱负。华润,上善若水,大爱无疆,润泽中华。 要说最了解刘安全的还是他的这两个老伙计——安全帽和安规,因为他们是形影不离的好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