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目录      
员分流、减员增效是企业“瘦身”、提升经营效率的一条重要途径,但分流人员历来都是“烫手山芋”,一旦处理不好,容易引发群体事件,不单会给企业发展造成阻碍,还会带来严重的社会影响。华润西安京西双鹤药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京西双鹤公司”)2001年底被华润双鹤收购后,经营情况一直不佳,开工严重不足,为缓解压力,2005年京西双鹤公司与300多名职工签订了三年的待岗合同。然而,这也给企业带来了每年支付140万元的养老金和生活补助的沉重负担。

2007年,公司新领导班子上任后,京西双鹤公司生产经营出现好转,产量进一步增大,公司出现了生产人员不足的情况。然而在欣欣向荣的发展格局中,公司却不得不面对这样的尴尬:到2008年6月,公司之前待岗的300多名人员的劳动合同就要到期,对这些人员如不做出明确的处理,按照新颁布的《劳动合同法》规定,公司将要承担未签订劳动合同要付双倍工资、签订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等诸多法律风险。面对用工需求,是选择将待岗职工复工,还是另外招聘,京西双鹤公司的领导班子开始犯难。

经过深思熟虑,京西双鹤公司决定在市场上暂时新招120名临时工,用于缓解生产人员的不足,同时也为妥善处理未在岗人员问题争取时间。2008年年初,京西双鹤公司开始筹划处理300多名未在岗人员。然而由于这一年北京举办奥运会,出于稳定的需要,京西双鹤公司待岗人员的处理问题只能一再推迟。

然而,如何平稳地解决这部分待岗人员的去留问题,始终是摆在京西双鹤公司领导面前的一道难题。有人认为:这些人的劳动合同已经到期,直接终止这些人员的劳动关系,符合法律规定。但如果这样处理的话,同时也会带来诸如身份置换、超过一年未续合同等法律风险,更重要的是,大部分职工抱着“生是企业的人,死是企业的鬼”的陈旧观念,一下子要解除劳动关系,在情感上难以接受,存在可能会引起群体事件的风险。

针对大部分职工在外面已经重新就业的现实,京西双鹤公司班子仔细分析利弊,认为当年让他们待岗是因为公司没有就业岗位,实属无奈之举,现在有就业岗位,必须高举欢迎职工重新上岗的大旗。如果职工自愿放弃这次就业安置,公司则与其解除劳动关系,依法给予经济补偿。在此过程中,公司领导班子一再强调,整个工作的开展应当充分考虑到职工就业权益,以职工重新就业为突破口,而不是一味地强调和他们解除劳动关系,这样一来职工从情感上就容易接受,会大大降低矛盾激化。在此背景下,京西双鹤公司确立了“为愿意就业的待岗职工提供就业岗位,不愿意就业的职工依照《劳动合同法》的规定解除劳动关系”的工作思路。当时恰逢全球经济危机,政府提倡扩大再就业,京西双鹤公司抓住这个机遇,多次向县政府领导汇报,争取到了政府的理解和支持。按照以上思路,京西双鹤公司先后起草了《未在岗人员重新上岗方案》和《未在岗人员安置方案》两个文件。

2009年4月,京西双鹤公司开始启动未在岗人员重新上岗和安置工作。为了完备法律程序,在京西双鹤公司职代会上,职工代表们讨论并通过了这两个文件,随后,京西双鹤公司将两个文件上报劳动部门进行了备案,从而使两个方案在法律手续上得到完善,为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了基础。同时,京西双鹤公司还成立了政策宣传、上岗培训、手续办理和维护稳定四个工作组,并对工作组人员进行了反复的培训,人手一份宣传手册,让每个成员掌握政策宣传和沟通技巧。

在此基础上,京西双鹤公司采取集中办公、每天召开晨会、及时收集各组反馈信息、统一宣传口径、交流沟通技巧、分组行动等各种办法,积极开始了方案的组织实施工作。在宣传政策的过程中,京西双鹤公司坚持以人为本,采取灵活多样的策略,对于有就业愿望、符合上岗条件的员工及时组织再就业培训;对于放弃就业的予以清算补偿、办理解除劳动关系;对于身患疑难病症的老弱病残、生活困难职工,经公司批准后予以保留原有待遇。

在方案实施过程中,京西双鹤公司利用电视、报纸等媒体积极宣传公司的政策,形成了“公司号召大家上岗”的社会舆论氛围。工作组人员不分上、下班,牺牲个人休息时间,采取电话联系、登门宣传、邮寄政策等办法送达通知、宣传政策。针对待岗人员提出要身份置换、增加补偿费等种种诉求,工作组人员坚持以《劳动合同法》为依据,耐心宣讲政策,统一宣传口径。面对个别待岗人员及家人热嘲冷讽、态度蛮横甚至辱骂等情形,工作组人员始终以公司利益为重,不厌其烦地做他们的思想工作,争取他们的理解和支持。对一些情绪激动、暗中串联、有上访动机的职工,发现苗头后,工作小组及时上门,分头向他们讲清利害关系,逐步打消了他们把事闹大的念头,化解了矛盾,避免了群体事件的发生。

为了公司未来的发展,为了公司所有员工的长远利益,公司一定要轻装上阵。抱着这个念头,经过两个月的紧张工作,公司300余名待岗人员中,80人被重新安排上岗,205人与公司解除劳动关系,15名身患重症的职工保留劳动关系。最重要的是,在整个处理过程中,公司较好地照顾到了员工的需求和情绪,没有发生一起群体事件,从一定意义上说,这不仅仅是为员工负责,为企业负责,更是为社会负责。

回到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