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目录      
大学毕业后,背上行囊,来到深圳工作,记得当年的国庆节,父母怀着期待,千里迢迢来到深圳看望他们的女儿,我带他们去世界之窗,从“埃菲尔铁塔”上眺望“东方之珠”,去海边听太平洋的潮水拍击欧亚大陆的声音,还登上了莲花山公园瞻仰领袖的风采,最不能忘怀的,是带爸妈去了深圳市图书馆,领略了颇具现代风格、高大宽敞的建筑,以及其中的藏书。在家乡那座小城市的图书馆里,母亲和书结下了不解之缘,此行去深圳市图书馆也是了却母亲的一个心愿,并且我因母亲与书的缘分,自小得了书香的浸润,常以“腹有诗书气自华”自勉。

书与我的结缘,也不能免俗地要从抓周说起,而其真正开始占据我的生活,是从上小学的《四大名著》和《上下五千年》开始。在那个信息闭塞、娱乐贫乏的年代里,书就像甘露滋养着我的内心。我与书中的人物恣意神交,直抒胸臆,似乎他们才是我的童年伙伴。在这些伙伴的陪伴之前,我逐渐长大,外面看似乎总是波澜不惊,而心中早已几番蜕变。

从中学起,每天放学都会必然经过一家叫“阳光博览社”的书店,总会不由地被吸引,捧着书倚在书架读上半小时,无论文学、历史,还是地理、哲学我竟然都能读得津津有味,竟然忘却了书店老板早已愠怒的表情。直到饥肠辘辘、窗外华灯初上,我才揉揉发涩的眼睛,瞥一眼老板,头也不回地迅速跑回家。也是在那个时期,我迷上了写随笔,几乎是每两天写一篇。现在,每每翻阅从前的随笔册,真不可思议,光阴曾赋予的经历,早已随记忆烟硝云散的往事,竟然一一再现,原来还发生过这么多啼笑皆非的故事,曾有过那么千回百转的感触。看着这些文字,稚嫩的视角,飞扬的文字,如羚羊越过草原,如风铃敲响山谷。在那个笔耕不辍的年代,青春在一本又一本的随笔中,就这么过去了。

当年,也曾一度痴迷过韩寒的洒脱不羁、郭敬明的明媚忧伤,但又觉二人缺乏足够的文化积淀,太有商业炒作、哗众取宠之意,后来,从迷恋到走出,原来,人们终究是不断向前走的。其实,即使是韩、郭二人,也未必完全同意十年前自己的所有观点,他们其实也都在进步。书能给人带来知识,能够潜移默化人的心智,能够以无形的力量改变人的精神世界,当然,每一本书也是一家之言,没有绝对的正确。读书,或许真的需要同理心。我曾和孔子及七十二贤士,诸葛亮,柏拉图进行过畅谈古今的对话,在我看来孔夫子可不是鼻梁上挂一副老花镜的学究形象,而是春秋时期列国文化圈、音乐圈、体育圈三个圈都很吃香的“名人”。

当然,我对于所阅读的书籍也挑剔,因为如果读一本无趣无聊的书,确实是浪费时间。而现在市场上往往充满了“出版垃圾”,那种为了赚钱而出的书,我一般都不会去读。我精心挑选我的书单,我读三毛、余秋雨、易中天、周国平、毕淑敏、杰克韦尔奇、德鲁克、大前研一等名家的著作,并且因这些书愈加丰富我的心灵,更加塑造我的价值观,使我认识到,其生也有涯,其知也无涯,然而我却坚定要用有涯的生命去追寻无涯的知识,坚信生命的质量取决于厚度而非长度。

如今书籍已经成为我寂寞时的伴侣,孤独时谈天的对象;更如荒漠中的水源,以涓涓细流毫无保留地滋润着我的心田,如无言的长者,指引我领略几个世纪的沧桑,感受历史和人性;在我浮躁时让我安定,得意时让我淡然,不安时让我恬适。我爱那些年书香相伴的日子,我愿以后的日子都溢满书香。
回到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