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绵延,我们接力续写

“我们希望我们的刊物似一束阳光,照亮员工认知的棂窗;如一缕春风,鼓舞员工士气的风帆;似一串春霖,润泽员工事业的心田;更似一座桥梁,拉近公司与员工的距离、沟通员工之间的友谊与情结。”这是1992年6月,《华润》杂志创刊之际,编辑部写下的创刊词。一卅光阴弹指过,有人坚守耕耘,有人优雅转身,编辑部来来往往,年复一年。在《华润》杂志30岁生日之际,那些曾经拥有过同样一个标签的人们,重逢于《华润》杂志年会,与大家分享了他们珍藏的回忆、趣事与感悟。

01.jpg


蓝屹:《华润》杂志创刊30周年,借此机会,我重温了过去的老文章,非常感慨。这本杂志不仅记录了华润的时光,也记录了我们在华润的时光。这些年,我几乎所有文字都发表在《华润》杂志上。我最早发表在《华润》杂志的《起个好名字本身就很酷》《我感动》《山东日记》《东北行》等,就是在以个人的视角观察华润和华润人。2000年初从北京到香港工作,我又相继写了《今晚吃点啥》《香港是个看电影的好地方》《飞来飞去》《亲情之重》《初识香港》《又见香港》《大屿山》等等,从我个人的视角切入,反映内派员工在香港的生活、工作状态,体现在企业成长的过程中,个人和企业之间的互动关系,获得了不少华润人的共鸣。

时光绵延.png


这次会议的主题是“予时间以意义”,时间无声流淌而过,带给我们不得不承受的沧桑,也同时赋予我们更为厚重的阅历和智慧。我们将以什么回应时间?用什么记录留存我们走过的路、见过的人?用什么来定义我们经历过的岁月?我想我们拥有一样最有力量的武器——文字。我们通过文字,让时间不只是一段段流逝掉的碎片,让时间为我们讲述故事、丈量生命、启迪心智、袒露意义。

LIN6097.jpg

新媒体时代,纸媒在企业内生存其实蛮难的,但是《华润》坚持下来了,且一坚持就是30年。我们用文字记录了过去,正在记录现在,还要有担当去记录华润的未来,不辜负创刊人对杂志的一番深情嘱托。时间与文字,是一边老去,一边盛开。我想,这就是今天我们这群人相聚在此,获得的最深刻的感悟和感动。期待《华润》的下一个30年!

 02.jpg


朱金坤:我是1991年1月加入华润的,上班第二天,当时的集团总经理佟志广布置给我一个任务,写一个“反腐倡廉”主题报告。当时,我在文中引用了《爱莲说》中的名句,写道:“华润在香港资本主义环境中出淤泥而不染。”

1_页面_01_副本.png

当我战战兢兢地把报告递给领导时,领导的评价是“整体还不错,只有一个地方不对——应该是‘立’淤泥而不染”。当时,我还有些一知半解,慢慢地,我才逐渐领悟到领导改这一个字背后的深意。对于华润来说,它是党和国家的企业,而不是在香港的土壤上自己生长出来的公司,解放后更是承担了进出口贸易总代理的使命。周恩来总理还曾特地嘱咐华润,按照资本主义的游戏规则来办事,但是一定要坚持社会主义的方向。荷花“立淤泥而不染”的意象,至此在我的脑海里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90年代初,华润正处于向实业化转型期,集团内部信息亟待交流。创办内刊的想法最初是我提出的,当时的领导、同事都大力支持,于是就开始筹办《华润》杂志。创刊号的封面图片曾经有几个备选项,香港华润大厦也是其中之一。但我们想另辟蹊径,找个与众不同的照片来做杂志封面。一筹莫展之际,“立淤泥而不染”这句话突然从我脑海中冒出来,最后我们联系了香港著名摄影大师陈复礼,他欣然答应将他的一幅荷花摄影作品赠与编辑部,作为创刊号封面图。想必大家对创刊号上“华润”两个潇洒大气的书法字也有印象,那是时任集团董事长沈觉人所题写,那会儿他刚从外贸部调任至华润。当年,这本杂志还受到了各界领导的重视,田纪云、李岚清、吴仪等时任领导都有给《华润》题词。


30年过去了,《华润》就是一部形象的华润史,准确、真实、全面、生动地记录和反映了几代华润人为公司的转型、变革、创新和发展的拼搏意志和精神风貌。当我再去回顾过往文章,仍然能发掘很多启迪性的东西,仍然有很多思想的火花在闪耀。现阶段,《华润》越办越好,有沉淀、有文化,希望今后有更多的华润人用华润的语言去写华润的故事,去推动华润的发展、传承华润的文化。

03.jpg


蒋达强:我是2002年加入华润的管培生,蓝屹总是我们的指导员,蓝总可以说是为我的职业生涯扣下第一粒扣子的人。我最初是在华润置地,当时我们在培训营办了一本小杂志,蓝屹总、白桦总觉得这小伙子文笔还可以,当年年底通知我到集团办公室工作。


加入《华润》杂志的第一件事,就是以记录者的身份见证了集团第五期高层培训。在深圳木棉花酒店二楼会议室,陈新华总、宁高宁总带着大家一起用行动学习方法研讨,我当时完全被大家激情澎湃、热烈讨论的氛围所感动。会后,在王春城总的帮助下,写下了这次高层培训的侧记《木棉花在盛开》。


每周六日,我们常常会在深圳华侨城、香蜜湖那一片找个小书店、小茶馆,大家看看书、喝喝茶,探讨杂志下一期的主题、封面乃至选择什么纸张等,非常怀念那种氛围。


《华润》杂志是我的第一份工作,虽然我只待了大概两年的时间,但是我早已被华润深深塑造。这几年,不少企业内刊都被“砍”了,《华润》杂志还能坚持,而且活得越来越好,一定是因为它的内在价值能被这家公司看到。祝愿《华润》杂志越办越好。

04.jpg


宋贵斌:非常高兴参加《华润》杂志年会,在华润这么多年,每隔一段时间就会有一个标志性事件将大家聚集在一起,就好像我们生命旅程中的里程碑,给我们一些指引和很多回味、怀念的素材。


我加入《华润》是非常偶然的机会,是我人生中非常美好的一段回忆。当时,培训中心有个图书馆,窗外就是维多利亚湾,我每天下班泡一泡图书馆,就这样跟蓝屹总认识了。领导对《华润》杂志特别重视,每一本杂志的文字、用纸、视觉美学等都非常讲究,对我个人的文字风格、调性,甚至为人处事的心态,都受益匪浅。


印象最深刻的是,我采访过一位经理人,聊到为什么会加入华润。他说,来华润之前有另外一家民营企业开出的薪水比华润高将近一倍,但因为华润是央企,所以谈了好几次,一直没下决心。最后他准备再见一次,他大概早来了十分钟,在会客室坐着很无聊,看到桌上放着《华润》杂志,就拿起来看了一会儿,通过这本杂志传达出来的温度、态度,他觉得这是他想要加入的组织,当即就暗下决心要加入华润。


这本杂志就是华润人的一件信物,无论走到哪儿,只要看到这本杂志,就想起我们曾经同在一个组织,拥有同一个身份,我非常感谢也将永远记得这一段岁月。

05.jpg


陈旭波:初到华润,我主要从事行政秘书工作,虽然也常与文字打交道,但以撰写工作报告居多,跟编辑部的要求大不一样。一次偶然的机会,我换岗到了编辑部,正好赶上那个阶段华润的产业版图高速拓展,不同的产业赛道上都有许多值得被记录的故事。印象最深刻的是,参与《打造民族医药平台》这期杂志采写过程中,一位经理人跟我说过的一段话——“我最怕的是晚上九点钟以后收到单位打来的电话,这八成是有群体事件出现,我的心脏都要跳出来了”。那时,华润受国资委委托,正在经历艰难地重组华源,其中,员工安置成为重组能否成功的关键。受访的这位经理人总是第一时间赶赴现场,深入一线与员工沟通、交流,与地方政府一道共商解决方案,常常是通宵达旦。如何把华润重组华源过程中的酸甜苦辣呈现给大家,讲好华润故事,我们花了很多心思采访素材、打磨文字,以至于产出的每一篇文章都像自己养大的小孩,非常珍视。


时值《华润》创刊30周年,过去在编辑部的经历,如同电影一样在脑海中回放。那是华润激情跌宕的成长岁月,也是我个人最好的青春年华。

06.jpg


喻丰: 2009年,我刚毕业就加入了《华润》杂志编辑部。当时的华润在外界看来,神秘低调,又实力惊人。一毕业就能进入这样的企业总部工作,让同学们羡慕不已。


那时编辑部人员精简,但每月定期出刊雷打不动,赶上重要节点还会增发副刊。印象最深刻的是经理人年会系列专刊,全集团最有思想、最有活力、最有冲劲的一群人齐聚这场年度思想盛宴,就集团战略方向、组织能力、转型创新等决定华润命运的议题,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每逢这个时候,编辑部全员出动,约访经理人,现场抓新闻、抢热点。经理人们也乐于借助《华润》杂志畅所欲言,献计献策。正是那段节奏紧张又充满激情的岁月,让我深刻领略了华润的商业逻辑和华润人的精神世界,也为我迅速积蓄了成长的动能。


2016年,我调到办公室社会责任处,仍然从事着报告编写和理论研究工作,有时找不到思路,还会搜一搜《华润》杂志的文章,去看看优秀的前辈是怎么思考问题的,启发自己的解题思路。直到今天,我仍然非常感谢《华润》杂志这个平台,让我一毕业就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与一群卓越的人同行,培养了我高阶思维的能力,也拓展了我做人做事的格局。

 

 

本刊 王若君整理撰稿


浏览 点赞
本期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