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在与消亡 ——一个旁观者眼中的“何以华润”
1.3_副本.png
>1983年,华润公司改组为华润(集团)有限公司。图为华润举办成立35周年暨华润大厦落成典礼。        

在中国,现存历史最长,且没有出现所有者更替的企业,是华润。


当我在2017年6月为参与华润八十周年纪录片招标写下第一行关于华润的文字时,并不能理解这种存在意味的力量。


长期和国有企业、政府机关打交道的经历,让我习惯性地带着类似“中国大型国有企业存在的意义是什么?”“中国大型国有企业有没有企业家精神?”这样的质疑式命题走近华润,但当距离越靠越近,那些精心准备的诘问慢慢消散,我发现更打动我的,是一个企业生命体穿越历史悠长,历经风霜雪雨却依然年轻的面庞,和比面庞更为年轻的蓬勃心跳。


古往今来,无论是古人用“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描绘朝代兴亡接续的历史周期律,还是西方经济学者用详尽的数据总结,得出登上世界500强榜单的企业平均寿命也不过四十年的结论,都试图说明任何社会团体,无论是企业还是国家,都无法跳出存在与消亡这一规律的支配。因此当黄炎培向毛泽东提出相关问题,希望得到的答案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前所未有的组织能否带领着它的追随者们走出一条不曾有过的新路。

1.3_副本_副本.png

>1938年,华润的前身“联和行”在香港中环干诺道冯氏大厦一个不起眼的小阁楼里成立。

>抗战时期,联和行积极配合宋庆龄领导的“保卫中国同盟”,在香港开展抗日募捐活动,将捐赠物资辗转运抵抗日根据地。

>1948年12月18日,在中央领导的同意下,联和行改组扩大,取“中华”之“华”,“毛润之”之“润”,改名“华润”。改组后,华润公司正式挂牌。图为通过归并并入华润的广大华行、宝元通公司的营业执照。   

华润人,是中国共产党最忠诚的先锋队的一份子。他们和无数的战友一起,在民族危亡之际出发,向着充满未知的敌后前进。出发时他们并不孤独,但地下工作的特殊性,也决定了华润必然是孤独地扎根,孤独地生长,孤独地战斗。那些西装革履的华润先驱们,和扎着绑腿穿着土布的战士们并没有那么不同。抗战时的穿越烽火线、香港沦陷后的千里独行、解放战争中的打通贸易线、运送民主人士等等,这些华润史上的华彩篇章,是第一代华润人品格和能力的极致体现,虽然天人永隔无法采访到他们,但信念、智慧、拼搏、坚持……一个个美好的词汇,我总能在对战争岁月走来的老华润人采访中感受到,尽管他们描绘得总是那样云淡风轻。事实上,没有比你死我活的地下战争更严格的淬炼,所有的倒下都值得悼念,但活下来的必然有特殊的气质和能力。因此,当战争结束时,永远忠诚、无论如何坚决完成任务的执行力和想尽办法更好完成任务的创造力,这些杰出地下工作者具备的特质,已经被血与火镌刻进华润的血脉,成为它面对日后一切风雨动荡的力量支柱。

1.8_副本.png
>1983年,“华润公司”改组为“华润(集团)有限公司”,开始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战争时期出色表现带来的信任感,确实给华润在建国后的发展带来了助力,但能在一个新生国家的摸索成长中,历经一次次规模宏大且复杂的组织变革而不被分解,依靠的是华润独特能力带来的独特价值。但当一个彻底的变革时代来临时,曾经拥有的越多,或许失去的也会越多。伴随着改革开放迅速推进的外贸体制改革,几乎宣判了身为“外贸总代理”的华润“死刑”。怎么办?华润人可以躺平等分配,哪里需要哪里搬,这似乎是更简单易操作的选择,但我从那一代华润人身上听到另一番思考,一种在“和平时代国家需要我们再创一番事业”的使命担当和长期以一个社会组织孤悬海外带来的独特身份认同交织的复杂情感。最终,坚持下来的华润人走出了不一样的一步。当1983年华润集团正式成立的时候,为国再探新路的事业心、经过检视的团队凝聚力、加上之前就具备的忠诚信念、执行力和创造力,让它向着现代化企业迈出了坚定的脚步。

1.2.3.jpg
>1949年9月,华润策划参与了“两航”起义,为巩固新生政权发挥了重要作用。这是由中国共产党地下组织直接领导策划、华润公司直接参与组织的、冲破国民党海上封锁线的斗争。        

改革开放,是社会主义这一人类伟大实践中的全新篇章,新意味着无人引领,也意味着必须在试错和纠偏中前进。如果说之前华润的生与死决定于应对敌人的威胁和服从组织的分配,但从以现代化企业面对世界的这一刻起,华润人必然要在不曾改变的为国为民的宏大使命下寻找自己的生存之路。华润人的抉择勇敢且坚决,他们把自己彻底投进了充分竞争的市场里,这一步,最终也让华润走上了与大部分央企不一样的发展道路。很多年后,当纪录片《润物耕心》创作组前去拜访麦天枢老师求教“华润何以为华润”时,这位策划过《大国崛起》等现象级纪录片的学者在细细听完华润发展的经典案例后,微笑着概括“从充分市场竞争中生长出的企业个体,注定有不一样的眼界和能力。”的确,市场经济的探索和实践需要对抗的不止旧体制旧观念,华润人在这里展示出的智慧与担当,值得铭记。那些甘于舍弃个人前途的尝试与探索,那些珍惜每一次机会用好每一次机会的创新与创造,那些自发自觉充满敬畏的学习与总结,以及那些面对未知就敢于承诺不成功便成仁的决心,如同一面面漫卷西风的旗帜,指引着一代又一代华润人前进。同样是在麦老师的家中,我最喜欢的一个场景,就是复述完华润人的某段精彩过往,看着习惯眯着眼听故事的麦老师悠悠吸上一口烟,然后睁开眼微笑着点点头“华润这帮家伙,还是很了不起的”。而这些继承了过往品质,又在充分竞争的市场经济中淬炼成型的“了不起的家伙”,成就了华润真正的核心竞争力,让他们有能力有信心走出生于斯长于斯的熟悉土地,走进充满桎梏和竞争的故土他乡,在竞争中生存,在探索中壮大,最终铺排出今日华润的版图基石。有一位华润的元老在采访时曾经说道:“如果有一天华润失去了目前所有的行业,我们马上可以另起炉灶重新开始,这伙人就是扔到沙漠里也能打出个天下。”那一刻我看得见他的心潮澎湃,那一刻我记住了他的热泪盈眶。

1.3.6-001 沈覺人、佟志廣、谷永江等參加2002年1月28日在日內瓦舉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常駐世界貿易組織代表團的揭牌開館儀式。.jpg
>沈觉人、佟志广、谷永江等参加2002年1月28日在日内瓦举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常驻世界贸易组织代表团的揭牌开馆仪式。
1.3.6-003  中國外經貿部部長石廣生在卡塔爾首都多哈代表中國政府在中國加入世貿組織的議定書上簽字_副本.jpg
>中国外经贸部部长石广生在卡塔尔首都多哈代表中国政府在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议定书上签字

进入新世纪后,华润的发展史已经化为众多财经杂志和商学院一遍遍复盘的经典案例。但当身边的对手都在竞争中历经成长,当对手不止来自身边,而是来自整个世界,充分理解竞争的华润再一次比他人想象的更加迅速地做好了应对竞争的准备。“危机感”,这是我在采访新一代华润人时感知到的普遍情绪,这种情绪和当年失去外贸总代理身份时既有相似又有不同,相似的是时代大潮不可避免地冲撞摧毁一切阻碍它的物体,而不同的是历经四十年成长的华润有了岁月筑就的厚重底气。立足香港,是不断强调的根本使命,大国重器,是深思熟虑后锚定的新方向,而世界一流企业,则是众志成城的更高目标。在无数采访中,我看见变革中的重塑,也看见瞄准目标的全力奔跑,看见一个已经走过近一个世纪,拥有数十万人体量的庞大企业难得的朝气蓬勃。

                   

和华润走得越近,其实越心疼它。我曾经不止一次地和华润人慨叹,如果你们有一个垄断性行业在手就好了,有了立身之本,也有了不需要那么努力的底气。他们的回答总是那么接地气“谁不想啊?!”顿了顿之后又接道“但有了,说不定就没华润了”。是啊,岁月流转,江山变幻,潮起潮落,浩浩汤汤,走过八十五年依然健康的华润,敬畏生死、时刻自省的华润,不断在创造中发展、在坚持中重塑的华润,如同一面镜子,映照着无数的存在与消亡,也映照着一个国家奋发图强的浩然长路。

VCG211309534054_副本.png

华润的未来会是什么样?今天的我们写得了祝福,却写不出答案。我深切地感受到时代变化之快:热点新闻、业务动态一条接着一条,刚刚打好草稿,正要动笔,又已变成了无法尽述的昨天。如何能在不确定中抛下一个确定的锚点?我想起了一段过往,在纪录片《润物耕心》创作的最后阶段,给过往波澜壮阔的奋斗史勾勒一个有力的结尾成了让所有人发愁的难题,麦老师以杨廉安千里送黄金的跋涉为出发点,写下“这是一个人的长征,这不是一个人的长征”,但依然感觉意犹未尽。一位三十多年司龄的老华润人读到这里,不假思索地续上“这是一代又一代人的长征”,如豹尾,全片终。只有以家国为使命,始终求新,求变,求存,以一代又一代人的接续奋斗为路径,才有机会跨越存在与消亡的必然,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这是今日华润存在的原因,也将是明日华润不会消亡的根本。


特约撰稿 朱昊


浏览 点赞
本期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