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戴利斌 华润博雅生物
医药学发展到今天,药品的研发仍是一场九死一生的“冒险”,失败率很高。即使过程比较顺利,一款血液制品从研发到投入市场,往往也需要耗时数年之久、投资近亿元甚至更多。华润博雅生物是如何围绕血液制品创新,聚焦原创技术策源地建设,为“大国民生”“大国重器”贡献力量的?今天,我们走进华润唯一的血液制品企业——华润博雅生物,一探究竟。
寻路之旅 终见“玉兰花开”
2021年11月25日,华润医药完成对博雅生物的收购工作,成为博雅生物控股股东,这是华润医药有史以来金额最大的收购项目。自此,博雅生物也成为了华润集团的第15家上市公司,华润医药的血液制品平台。
血液制品作为现代医学救治多种疾病的基本的、必需的特殊药品,具有稀缺和不可替代的特性,属于国家战略资源,其生产供应关系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华润医药敏锐地察觉到了生物制药是未来重要的发展方向,而血液制品行业增长潜力高、盈利能力强、行业行政壁垒高,是医药行业中成长性较高的细分领域。布局“新赛道”,投资并购博雅生物,实现血液制品空白领域的突破性布局,对华润医药来说意义重大,具有重要的战略价值:不仅是企业搭建生物制药平台、血液制品专业平台,实现业绩和价值提升的体现,也是承担防御控制社会大型疾病、维护国家安全等社会责任、落实“健康中国”的企业担当。
值得一提的是,华润医药收购博雅生物这一项目立项之时,投资团队给她起了一个好听的名字——紫玉兰,然而这个项目却没有像紫玉兰一般怡人、淡雅,而是充满了艰难与阻力……
紫玉兰项目有多艰难?它创造了华润医药并购项目时间跨度最长、规模最大、涉及相关方最多、投入人员最多的四大记录。百舸争流,奋楫者先,经过投资团队的全力以赴,在经历了项目立项、签署《投资框架协议》、国务院国资委批复、向特定对方发行股份、股份协议转让完成等关键步骤之后,华润医药最终将博雅生物揽入怀中。华润医药在血液制品领域的寻路之旅,也终见得“玉兰花开”,博雅生物也正式加入了华润大家庭。
华润医药入主博雅生物后,多次组织召开了战略检讨会,对博雅生物进行战略诊断、战略定位和战略纠偏,确定了以“优势整合、外延并购、聚焦主业、输入理念”为战略方向,以“四个重塑”为抓手,以“党建”为引领,优化组织体系建设,深入推进合规建设。
作为一家生物制药细分领域的血液制品企业,研发战略和研发能力显得尤为重要。因此,除了“战略-组织-文化”领域的融入,在血液制品研发领域,华润博雅生物也积极向华润体系看齐,提出了“四化一驱动”的战略实施路径。
目前,华润博雅生物可生产人血白蛋白等3大类9个品种23个规格产品,其中核心产品人纤维蛋白原产品收得率和市场份额在国内位于领先地位。10%高浓度静注人免疫球蛋白(IVIG)等研发已进入临床实验阶段,其他研发项目也正在有序推进中。在得到央企的“战略赋能”后,华润博雅生物的研发成果的渐次落地,开出了累累硕果。
抢抓机遇 打造“创新高地”
属强管制牌照稀缺行业的血制品以健康人血浆为原料,其适应症广泛,在多种疾病治疗和预防上具有刚需和资源稀缺属性。近年来,国内血制品行业增速维持在20%左右,远高于医药行业整体增速。随着人血白蛋白、静丙等血液制品在新冠疫情等重大卫生事件中的重要作用逐步凸显,血液制品作为生命安全和生物安全领域的重大科技成果,与“大国民生”、“大国重器”的关联度也越来越高。
以C1酯酶抑制剂为例,该产品用于一种罕见、严重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遗传性血管性水肿(HAE)的治疗,该病发病率为1:10000~1:50000。其病因是患者血浆中C1酯酶抑制剂(C1 esterase inhibitor,C1-INH)减少或功能缺损。典型临床表现为反复发作性、局限性、自限性皮肤及黏膜水肿。主要累及肢体、颜面、上呼吸道及胃肠道。其中上呼吸道黏膜水肿(upper airway angioedema,UAE)易导致呼吸道阻塞,可引发窒息而危及生命。在未得到及时诊断和恰当治疗的UAE引发的窒息病例中死亡率高达30%~50%。但遗憾的是,受制于研发技术,目前国内尚无该产品上市,欧美等国家均有该产品上市销售,且国外已有的四种C1-INH浓缩剂均未被允许在国内销售。C1-INH浓缩剂治疗HAE已有30多年,德国CSL Behring生产的Berinert,其第一代产品于1979 年在德国得到批准,是第1个被批准的C1-INH 浓缩制剂。
血液制品的生产和研发,重要的是让老百姓用得上好药、用得起好药,在满足患者需求的前提下,为国家提供战略储备支持。我国目前约有HAE患者5万人,注册和接受治疗的患者是1万左右。如若华润博雅生物的C1酯酶抑制剂能作为国内首发上市,不仅将打破国外对这一技术的垄断,也将为国内HAE患者带来新的治疗选择。“新的治疗选择”,意味着生命延续的可能。因此,从减轻患者的痛苦,提供预防性治疗方案,华润博雅生物的C1酯酶抑制剂研发项目不仅具有较大的社会价值,也有很大市场竞争力。
目前,华润博雅生物有20多个血液制品研发项目正在同时推进,已经有多个项目处于临床研究或不同阶段。在华润博雅生物的“十四五”战略规划里,有这样一组数据:8%、4个、12个、14个。
8%是华润博雅生物2025年研发投入指标,4个是华润博雅生物“十四五”期间拟上市的血液制品新产品,12个是华润博雅生物“十四五”期间拟投产的主流品种,14个是华润博雅生物“十四五”期间拟立项的新产品。这是华润博雅生物“十四五”期间在研发领域的目标,也是华润博雅生物要进入中国血液制品第一梯队企业必须要走的路。
直面困难 践行“华润精神”
作为这款血液制品的项目负责人,徐佳彬经历了从立项到临床整整4年时间,但他感觉“好像时间并没有这么漫长”。药物新产品研发,意味着从无到有,意味着有诸多的“无法预料”,真正能够顺利走到上市者可以说寥寥无几。
C1酯酶抑制剂从立项研发的第一步开始,就在众多的不确定性中寻找成功的路径。徐佳彬说,血液制品立项很重要,“既需要用长远的眼光来审视一个项目,也需要敏锐地洞察市场,要确保当这款血液制品上市之时,依然是一款具有临床价值的急需药。”
最开始时,华润博雅生物组建了一个约30人的团队开展立项前的选题调研,不仅搜索相关文献资料、跟踪前沿研究成果,更重要的是关注未来。针对HAE的治疗和C1酯酶抑制剂的研发,从项目立项、工艺研究,到小试中试、申请临床、临床试验,再到申报生产、获取药品注册批件,期间会经历数10个重要项目节点,先后有近百人参与其中。
研发遇到挫折是常有的事,这对研发人员是个沉重的打击,意味着那些不分日夜的坚守,一点一滴的探索,可能一下子就“归零”了。
2020年12月,经过小试研究1年半后,C1酯酶抑制剂(C1-INH)开始进行小试放大研究。项目团队前后进行了5次小试放大研究,每次36小时,他们蹲在实验室和车间,跟着生产工序走,通宵达旦、轮番作战,不断调整可行性方案,只为了验证一个个参数。
2021年3月,项目开始中试生产,首次中试,尽管他们经历了连续4天的高强度工作,每天休息时间不足6小时,但依然失败了。首战的失败对团队造成了不小的打击,但是他们没有放弃,坚持长期主义,坚定必胜信念,咬定目标数据不放,坐在一起沟通协调、评估数据、分析原因、总结经验。第三次、第四次、第五次……他们不断摸索、修正,从设备、工艺、质量控制等多个方面进行优化和改进。
最终,经过反复的实验和调整,终于在2022年2月取得了中试生产的成功。中试生产的成功也为下一步华润博雅生物C1酯酶抑制剂(C1-INH)商业化规模生产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研发实验的过程,就是这样酸爽,一次次濒临失败的崩溃,一次次困难解决后的兴奋,在这两种情绪中交替前行。”徐佳彬说,研发的压力、与同行竞争的焦虑,时时刻刻影响着研发人员,他们既要确保项目能够如期完成,又要时刻关注市场动态,确保项目上市的时候还具备社会价值。
2023年是华润创立85周年,华润集团成立40周年,华润博雅生物成立30周年。站在新的起点上,华润博雅生物将始终牢记“国之大者”,继续以科技创新为驱动,聚焦血液制品行业,持续加大研发投入和科技攻关力度,统筹布局血液制品科技创新资源,提升血液制品创新体系整体效能,用专业致敬生命,打造血液制品科技创新高地,为“大国民生”“大国重器”建设,服务国家战略作出新的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