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文艺范儿遇见“原生态”

由毕赣拍摄的电影《路边野餐》此前在全国公映,这部揽得13座电影奖杯的文艺片,上映前就收获一片叫好声。片方打出“只上映10天”的宣传口号,惹得有人质疑这是在搞“饥饿营销”。

 

这些年,贵州已成为滋养文艺片成长的沃土,不论是之前公映的《山那边有匹马》、《不朽的时光》,还是《云下的日子》、《闯入者》、《青红》等。在这片充满故事与年代感的土地上,藏着诗人挖掘的历史片段,更有文艺片所需要的一份质朴与纯粹。

 

这种质朴与纯粹,渗透在了贵州衣食住行的日常。在众多导演眼中,贵州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活态民俗博物馆。通过电影镜头,把藏在贵州大山里的美丽山水和丰富多彩的文化展现给观众,把贵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贵州独特的文化传递给外界。

>苗家女人以华丽的手法和史诗般的记述方式,将山川大河、日月星辰、神话传说、迁徙历史、图腾信仰,以及审美理想和美好的祈愿一针一线“书写”在盛装上,引领人们走进一个民族的心灵深处,感知一个民族文化血脉的跃动。摄影/best buyer大牌

服饰范儿——

藏在深山里的高定

 

在贵州山区,人们至今过着男耕女织、开山祭祖、对歌婚嫁的生活,刚学步的孩子在参天古木下嬉戏,而女人们则用针线把这些画面定格在服饰上——精美的服装、背扇、绣片……,不仅展示出高超的技艺,更是她们特有的表达内心、记录生活的载体,她们以华丽的手法和史诗般的记述方式,将山川大河、日月星辰、神话传说、迁徙历史、图腾信仰,以及审美理想和美好的祈愿一针一线“书写”在盛装上,引领人们走进一个民族的心灵深处,感知一个民族文化血脉的跃动,令人叹为观止。

 

如今,许多女孩结婚穿的中式礼服,多半是像Angelababy 和刘诗诗大婚时穿的那种传统裙褂。而苗家女儿的嫁衣却多是她们从学绣花时绣起,直到出嫁前绣成。一件嫁衣寄托了姑娘们多少爱慕与情思,凝结着姑娘们十几年甚至二十年来的心血。姑娘们逢年过节,才会偶尔穿一次的嫁衣,必然是一件上好的工艺品。

 

然而,长期以来苗绣仅仅依赖民间传承,处于一种自生自灭的自然状态,大有失传之虞。一位贵州文化学者曾经说起一件感触很深的事。雷山的千户苗寨,那时县文化局局长曾经是西江的镇长,请他们去过苗年。当时那里还没有开发,但是穿苗族服饰的人已经很少很少了。后来他就问为什么苗寨穿苗族服饰的人那么少,他说那是一天给他们五块钱他们才穿的。类似情况很多,随着社会的发展,他们对自己的文化已经不注重了。

 

更可悲的是,有一些传承者不知道自己绣的东西对不对,而只要是他们绣的东西,就会被人当成宝贝,被作为原始的东西研究,并被奉为神明。

 

让服饰有范儿——

开在售楼处里的博物馆

 

贵阳市观山湖区兴筑西路华润国际社区地标显著,很容易找到。拾阶而上,步入售楼部二楼,呈现在眼前的则是另一番天地,进门两面墙上绘满了色彩斑斓的抽象图案,浓浓的贵州乡土风情扑面而来。这里便是五彩黔艺民族服饰博物馆了。女主人陈月巧把自己十多年来数以千计的珍藏都搬到了这里。

>华润国际社区售楼处二楼,五彩黔艺民族服饰博物馆就这样悄悄盛放着她的美。

一提到民族的东西,往往被认为很土,不够时尚。然而博物馆展陈的这些服饰全都精美无比,却又各不相同。这些穷尽她十多年心血的藏品,从贵州17个世居少数民族的服饰,到生产生活用具、祭祀用品,一应俱全,其中服饰300多套,背扇100多张,绣片超过两万张,明清至20世纪初的传世服装占到了总数的四分之三,苗绣藏品初具规模。尽管展厅面积达1600余平方米,但仍旧只够展陈其中的十分之一。苗族服饰种类近180种,馆藏达到了150种之多。这些藏品,除了体现出苗族人家的穿衣习惯,也展示出绝大多数苗绣纹样图案,很大程度上为以后苗族文化内涵的扩展以及苗绣元素的提炼提供了完整的工艺模板,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文物价值。据有关专家评价,这里应该是目前全贵州省收藏最齐、藏品最精、学术价值最高的少数民族服饰博物馆了。

 

在媒体的报道中,这里是集展陈展览、文化交流、非遗传承、学术研究、研发生产、文化体验为一身的博物馆,然而,陈月巧却有些“贪心”:她不仅要保护这些濒临失传的手工艺,还要让贫困地区的女性以一技之长改善生活,同时希望将现代设计、品牌与苗绣相结合,找到时尚和乡土的圆融,让传统魅力焕发新的神采。

>十多年来,陈月巧走街串寨,收集着这些“老衣服”,也收集着一个个真实的故事。

>一批又一批中外参观者慕名前来,只为一睹这些被称为“穿在身上的史书”的苗族服饰。

因此,博物馆里不仅有展陈空间,还专门开辟了多媒体室和手作体验室。多媒体室循环播放贵州少数民族的风土人情,手作体验室则不定期邀请贵州少数民族手艺人,现场让参观者体验非遗刺绣和蜡染等技艺。

 

馆内还有一个文创产品展示区,展示的服装、手袋、钱包、丝巾、饰品等生活用品,将刺绣、蜡染等贵州元素与时尚元素完美结合,形成一种独特的和谐之美。据说部分作品还是清华大学老师亲自参与设计制作的。陈月巧说,文创产品还在不断改进和创新中,未来将有更好的产品面世。

 

在博物馆,即使什么也不做,只是和热爱民族工艺的朋友聊天,在陈月巧看来也是一种收获。

 

对陈月巧来说,收藏,并不是单纯为了满足自己的收藏欲望,十多年走乡窜寨收藏苗绣的经历,让她越来越感觉到应该为保护好贵州少数民族文化艺术尽绵薄之力。如何唤起人们对于历史文化的向往与重视,让更多的人感受到苗家艺术文化的博大精深?她深知这是仅凭作为“收藏家”的她难以实现的。

 

从藏家到博物馆主,让她越来越接近这个目标。谈起身份的转变,陈月巧对华润置地贵阳公司充满了敬意。

 

当时,她向省市有关部门提出无偿提供毕生所藏,开办一家非营利民间公益博物馆,政府倒是物色了几个条件合适的地产开发商,但大多数开发商或者认为投入太大,或者不感兴趣,就没了下文。但贵阳华润置地一口答应了下来,而且给出了非常优惠的条件——将整个售楼部二楼免费提供给陈月巧用来办博物馆,并出资帮忙装修。

 

博物馆自开馆以来,在贵阳市乃至贵州省引起了极大的反响,很多人都被贵州少数民族文化的丰富多彩所深深地震撼。博物馆还先后承办和参与了爽爽贵阳文化旅游(捷克)推介会、北京798艺术节(贵阳)文化交流周等国内外数十场专业展。藏在深山里的“土特产”,一时间成为了国际T台趋之若鹜的“高定”。现在的博物馆,也俨然成为了贵阳市对外的一张闪亮的文化名片。

>在忘不了的老时光里,这些吊脚楼参差不齐并排着矗立在山坡之上,一面临街一面依山或是傍水,静静屹立在小镇一角,述说着岁月的故事。

民居范儿——

吊脚楼深处的诗和田野

 

走进贵州黔东南和铜仁地区的大山,在郁郁葱葱的山坡和梯田上,清澈的小河边,或坝子的边缘,常常能够看到由几根木杆撑起的一幢幢木楼,俗称吊脚楼。这些吊脚楼如同星斗洒落在苍茫的山水间,当单家别院的、或组合成一个小镇或构成一个寨子的吊脚楼延绵不断地出现在大山里的时候,这些优美的自然山水立即变成了人文山水,寂静千年的大地立刻变得生动起来。大有“山深人不觉,全村同在画中居”的意境。

 

苗族侗族的先民们披荆斩棘,沿着江岸和山坡等高线向上修筑吊脚楼。因为建房子需占的地面太有限,他们就把房屋地面向前延伸,延伸的地面以下悬空部位全部用木柱和挑梁支撑起来,镇远舞阳河沿岸的吊脚楼民居悬挑、支撑的高度最高的有十几米。

 

传统的吊脚楼建筑材料全是木材,造房木匠不用图纸,仅凭一墨斗墨线,一栋房子就能做到柱柱相连、枋枋相接、梁梁相扣。木楼全为穿榫结构,不用一钉一铆,巍然屹立于斜坡陡坎之上。吊脚楼一般为二三层,地下吊脚部分为猪、牛圈,一层一般作为家庭粮仓,二层及以上居住人。房间按辈分安排,中间是堂屋,堂屋是一家人团聚的起居室。有趣的是,冬天在堂屋正中还有用木炭作燃料的“火塘”。火塘是用砖块和铁板垫底,上方铁勾上挂满了熏黄冒油的腊肉香肠,一家人围坐在火堂四周,其乐融融。

 

当这些承载在传统建筑上的地缘特征和文化记忆,被钢筋混凝土的现代建筑毫不留情抹去的时候,我们已经很难像过去那样,通过一个地方的建筑来感受这片地域的风土人情。然而,吊脚楼,这种古老的建筑,至今仍在被包括苗族在内的广大西南少数民族人民所广泛使用,延续着这些民族的文化特质。

让居所有范儿——

爽爽的贵阳,其实也不那么爽

 

吊脚楼越来越成为远方的诗和田野,现如今开车绕贵阳市区走一圈,你能发现很多超大的楼盘,不夸张地说,在贵阳,一个超级大盘可以住下一整个县的人。华润置地贵阳公司的国际社区项目规模在全国同类型的楼盘中已经算体量较大的了,但在贵阳也只能排在十几名开外。

 

大社区带来了低地价,低房价,这对贵阳人民来说确实是福音。不过羊毛出在羊身上,虽说高房价地区的政府靠着卖地挣到了不菲的收入,但同时也还是拓宽了道路、美化了公园、修建了便捷的公交设施。贵阳人民在享受房价“福利”的同时,可能公共配套就只好“差强人意”了。而要改变则需要大笔的资金支出。

 

这些现实问题一度让刚刚进驻的华润置地贵阳公司颇为头疼。天气凉爽的贵阳,其实也不那么爽。

 

华润置地向来走高品质路线,房价高开,没有人买,而费用又有限,如何保品质又保业绩?更让贵阳团队百思不得其解的是,经济适用的八九十平小三房,在成都等周边城市卖得火热,在贵阳却遭遇了罕见的“寒流”……

 

真正把自己当成贵阳人、沉浸到贵阳这个城市之后,年轻的团队才发现,贵阳人爱热闹,注重家庭氛围,大多三世同堂,八九十平的房,甭管几户型,都是远远不能满足需求的。在接下来的产品定位和设计环节,置地的定位逐渐清晰——大户型,二次置业的改善性客户。

 

而在渐渐“成为”贵阳人的过程中,置地团队又有了新的收获。贵阳是个熟人社会,亲朋好友没事就爱聚在一起聊天、打麻将,所以买房也爱买到一个小区。营销团队大受启发,紧盯现有业主,主打亲朋好友牌,鼓励他们在熟人之间口碑相传。这一来节省了硬广费用,二来也确实收到了明显的效果。最多的有一个业主介绍他的一些亲朋好友在华润置地买了30多套房。

 

在有效控制成本、严格遵守置地住宅产品分级标准的前提下,贵阳置地也不忘“品质”承诺,他们与优高雅项目团队通过合理优化在园林景观、大堂电梯厅等客户敏感部位上的设计,使产品脱颖而出。如今,面对国际社区附近山头上矗立的巨型“华润”二字,老百姓也不再感到陌生,而是越来越认其为地标性标识。

 

收藏手记

陈月巧:贵州财经大学老师,民族服饰收藏家、五彩黔艺民族服饰博物馆创始人

 

走上收藏之路,要从一张贵州台江的破线绣绣片说起。

 

因为大学学的外语专业,2003年前后,朋友经常邀我陪着欧洲的游客在黔东南走村串寨。这些欧洲客除了体验当地的风土人情外,对苗族的刺绣情有独钟,特别是有些年月的“老衣服”,无论是绣片、衣服还是背扇,只要绣工出众,保存完好,统统买走。

 

最初看到那些刺绣的时候,我只是被它们的精美华丽震撼,自己也会买一点老绣片。但随着了解的深入,才发现每一件刺绣作品,一针一线,都蕴含着这个民族的文化和信仰。我记得有个图案,最早出现在周朝的鼎上,但现在的绣娘在慢慢变异这些图案,很多当地人都不知道这个图案的含义了。如果我们再不做点什么,这些古老的文明都会慢慢流失。

 

再后来,看到那些成套的服饰一件件被外国人买走,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难过。当时就有个朴素的想法,这么好的东西,应该留在贵州!从2005年开始,我开始在贵州各个区县走动,看到好的刺绣作品就买下来。

 

买到好东西真的很不容易,我不会说苗语,也听不懂他们在说什么,所以自己去根本就没人理我。后来,我在很多村寨发展了一些“线人”,他们发现了好东西会通知我,我再赶过去。有时候,一件好的绣衣任你出再高的价钱,她们也不卖,因为那是她们一生只穿两次的衣服,一次是出嫁时,一次是死亡时,因为苗族人相信,如果不穿上最好的衣服离去,祖先会认不出她们。我尊重她们的习俗,从不勉强,反而打心眼里佩服她们,那是她们的信仰,应该尊重。但是我也会跟她们说,这些衣服卖给别人也就卖了,卖给我收藏在这里,至少你们的后代还可以看到。

 

在我心里,每一件老衣服背后都有一个真实的面孔和一个故事。

 

 

公益独白

兰剑:华润置地贵阳公司总经理

 

为博物馆提供场地本是政府的一个提议。公司所在的观山湖区是个经济新区,文化元素少,政府希望引入这么一个文化项目。别的开发商出于种种考虑没有接,那时候我们也才进入贵阳不久,或许是看到我们当时还承担着遵义华润希望小镇的建设任务,在公益事业上还是有一点想法的,政府找我们提了下这个事情,我们当场就答应了。作为央企,尽企业公民的社会责任、支持公益活动理所当然。

 

不过开馆之后产生了这么大的反响还是挺出乎意料的,没记错的话,光是省市区的政府考察团就有60多个,还有像老挝副总理、泰国副总理等等中外政要,他们都对博物馆非常感兴趣。

 

作为一家房地产企业,我们能够有这样一个机会参与民族文化的传播,本身也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以前我们做遵义华润希望小镇,那是做公益的一种模式,现在通过这个事情,我们也在思考如何在公益事业上创新。

 

当然了,博物馆越来越有名气,对我们最现实的好处就是让更多的贵阳人了解到我们是一家怎样的房地产企业,吸引了更多的高端人士,让我们的楼盘层次上了一个台阶。贵阳的老百姓会觉得,哦,这个地产商不光只是想着卖房子赚钱,还是有文化底蕴的,就自然而然会产生一种好感。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带动了我们的销售。下一步,我们也应该好好想想“公益+营销”的模式怎么走得更远。

 

【本刊 喻丰采访撰稿】

 

浏览 点赞
本期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