陵墓建筑:最后的魂灵归处

陵墓建筑

 

陵墓建筑是中国古代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古人基于人死而灵魂不灭的观念,普遍重视丧葬

 

因此,无论任何阶层对陵墓皆精心构筑

  

 

陵墓建筑是中国古代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古人基于人死而灵魂不灭的观念,普遍重视丧葬,因此,无论任何阶层对陵墓皆精心构筑。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国陵墓建筑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产生了举世罕见的、庞大的古代帝、后墓群;且在历史演变过程中,陵墓建筑逐步与绘画、书法、雕刻等诸艺术门派融为一体,成为反映多种艺术成就的综合体。

 

陵墓建筑是中国古建筑中最宏伟、最庞大的建筑群之一。这些陵墓建筑,一般都是利用自然地形,靠山而建;也有少数建造在平原上。中国陵园的布局大都是四周筑墙,四面开门,四角建造角楼。

  

>明十三陵  手绘地图

 

布局形式

 

一:以陵山为主体的布局方式,可以秦始皇陵为代表。其周围建城垣,背衬骊山,轮廓简洁,气象巍峨,创造出纪念性气氛。

 

二:以神道贯串全局的轴线布局方式。这种布局重点强调正面神道。如唐代高宗乾陵,以山峰为陵山主体,前面布置阙门、石象生、碑刻、华表等组成神道,衬托陵墓建筑的宏伟气魄。

 

三:建筑群组的布局方式。明清的陵墓都是选择群山环绕的封闭性环境作为陵区,将各帝陵协调地布置在一处。在神道上增设牌坊、大红门、碑亭等,建筑与环境密切结合在一起,创造出庄严肃穆的环境。

 

明十三陵

 

明十三陵是指明代十三位皇帝在北京建造的庞大陵区,代表了封建帝陵的最高成就,其主要特色是成团布置方式。

 

十三陵所在的天寿山在北京以北45公里的昌平县境内,山岭道逸相连。呈向南敞开的马蹄形,在马蹄的最北中央,其山麓下即是明成祖的长陵。以长陵为主体,其他十二陵则错落其东西之间,并共用一条神道,构成一个统一的、规模宏大的陵园。整个陵区周围约80里。十三座陵背山而筑。面对盆地,各陵除面积大小、建筑繁简不同外,在布局、规制等方面则基本一样。

 

浏览 点赞
本期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