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唐的回响

唐玄宗天宝十二年元日大朝会上,文武大臣及外国使节上万人列于廊下,日本与新罗使节因席次发生争执,成为这场盛会的小插曲,王维提笔写下“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的盛况。大唐的开阔、明朗、自信、洒脱刻入了长安城,随着磅礴大气、雄浑巍峨的宫殿城墙,一道载入中华民族关于盛世的记忆。

  

 

不久前,习总书记在博鳌亚洲论坛发出“世界要公道,不要霸道”的大国之声,这是沉淀了五千年的文化底蕴,也是中国继往开来拼搏出的底气。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三千年前,刻在盘铭上的文字时刻警醒商汤变革向新,百年之间,中国改革创新摆脱积弱,一展中华文明的壮阔开放。

  

 

继承历史,传承文明,提取精华,创新发展,重拾民族自信,是时代赋予一代人的使命。西安国际会议中心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建成,外形取汉唐建筑形式,采用庄严的举折庑殿顶,幕墙采自湖北矿山石干挂拼接,挑檐以铝板悬挑而出,室内空间大量运用汉唐文化元素。建筑的继承与发展、传统与创新在这座建筑中完美呈现,让人不由自主感叹这就是真正的中国建筑。

 

修新如旧

 

西安给人的第一印象便是古都,随着社会形态的发展,西安99%的古民居消亡,取而代之的是大片仿古建筑。为什么西安被称为古都?这取决与我们如何看待古建筑、仿古建筑、中式建筑。这三种建筑形式无论新旧,是民族复兴的表象,当我们正视历史、惋惜曾经、重拾自信后,中华文化并非是某种刻板形式,它是一种强大的“基因”。

  

 

公元645年,唐玄奘踏过漫漫取经路,携657部经卷、八尊佛像和大量舍利,载誉回到长安,根据佛教雁塔形式建造大雁塔。大雁塔出自大唐工匠之手,融入大唐的建筑技艺、审美理念、佛学思想,经过四次修缮、岁月沉淀,融于华夏文化,屹立千年,成为中国经典建筑、中华传统建筑的代表。

 

2011年,长安塔立于西安世园会小终南山上。这座由张锦秋院士设计的观景塔,保持了隋唐时期方形古塔的神韵,同时增加了现代元素,结构采用内钢框架支撑结构,自重轻、施工快,节能环保,幕墙是通透的玻璃幕墙,尽显晶莹剔透的现代感。建成之初,张院士面对“仿古建筑”的帽子,亦要解释“它生于斯、长于斯,而非‘天外来客’。”张院士设计的长安塔,饱含中华文化的精髓,同时应用新时代节能、节材、节力的建筑技艺,应摆脱“仿古”的定语,称之为“中国建筑”。

 

复兴的内涵

 

灞桥,五代便有记录:“来迎去送皆至此桥,为离别之地。”丝绸之路时,灞桥折柳见证了太多分别,王维曾用“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在此送别友人。2020年,西安国际会议中心在此竣工,西安成为“一带一路”重要中心,这里不再只有送别,更有“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的款待。

  

 

送别不是遗忘,相思更胜真情。透过历史,纵观文化,中国建筑的发展并没有忘记传统建筑文化,但古城墙、民居保护不易,传承更难。现代建筑如何继承和保留传统建筑内涵,是越来越多像西安这样的古都需要思考的命题。

  

 

在灞河畔,西安国际会议中心与长安塔遥相呼应,给出答案。同样是钢结构、铝板飞檐、石材玻璃幕墙,用现代的技术和材料诠释中国传统建筑,西安国际会议中心在这条探索之路上又进一步。

 

西安国际会议中心提取西安历史地标建筑钟楼造型元素,工程外形为独特的“月牙”造型,由180根钢立柱诠释传统大屋檐空间造型。建筑幕墙与传统古建筑砖石砌筑外墙不同,采用方正古朴的石材幕墙,亦饱含中国特色。幕墙依托于主体钢结构,采用石材干挂的形式,将饰面石材吊挂于钢架之上,这种方式既节约材料成本、减轻构筑物自重,又是对传统建筑审美的极大包容与拓展。

  

 

室内空间较之唐代建筑更为开阔大气,通过大量提取汉唐文化元素,将室内空间艺术与厚重的历史建筑艺术融合,达到内涵与形式的统一,使古城西安更显世界历史文化名城的魅力与风采,真正体现出“国之大美”的文化自信。

(作者 华润置地建设事业部/杨志斌)

 

浏览 点赞
本期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