湾仔眷恋

作为一个华润人,有一个地方,你也许没去过,但你一定听说过;即使你有机会经常拜访它,也一定记得,当你第一次看到它的时候也许感到了新奇,但绝不会有太多陌生感和距离感。因为它是香港华润大厦,既是整个华润集团的指挥中枢,也是每一个华润人的“家”。从1983年落成至今,30多年来一直默默伫立在香港湾仔区的海岸线里,诉说着一个大家庭的故事和骄傲。它硬朗的轮廓里,既有旧事,也有新生,还有一群人的寄托和依靠。

 

一半是新景,一半是回忆

 

现在我们在湾仔所站的地方,大部份是填海而来的,包括金紫荆广场,原来都是万顷波涛。

 

过去百多年来,湾仔海岸线共变化了六次,由最初的皇后大道东,向北推至今日湾仔会展。昔日渔村逐渐蜕变成繁荣闹市,浓缩成湾仔乃至香港的发展史。

>1983年,香港华润大厦落成

在电影《月满轩尼诗》中,张学友和汤唯共同演绎了一出关于香港普通小市民的爱情小品,不算浪漫,但也温馨。故事地点主要发生在轩尼诗道,这条道位于湾仔这个中西混合、新旧交错的区域。若沿着轩尼诗道将湾仔折叠,就可以明显看出,它的北方是新填海区域,一派现代化国际都市气息;而南方,是旧区,充满了旧香港风情。

 

湾仔南写满了老香港人的回忆。比如谢安琪的歌曲《喜帖街》所唱:就似这一区\曾经称得上\美满甲天下……唱的正是湾仔南的利东街。曾经,这条街上印刷店铺林立,尤以印刷婚礼喜帖著名,因而也被称为“喜帖街”。每一对来这里的人,都奔着幸福和美好,想用美满的喜帖纪念一生难忘的日子。然而,随着城市发展的需要,2005年政府决定收回喜帖街。于是充满特色的唐楼被推倒,喜帖尘封。类似的地点还有皇后大道东等随着粤语流行歌被内地大众熟知的旧街老巷。

>1983年建成后的华润大厦,以红麻石和玉色马赛克组成的红白楼体

湾仔北则好像是另外一座城市。这片一百年前还是汪洋的土地,现在到处是林立的高楼和耀眼的玻璃幕墙,以会展中心为代表的建筑群落往往出现在描绘香港城市形象的明信片或者影像作品里。楼宇的高度,在城市的天空中,拉出一条代表着生活在香港的人们努力打拼的曲线。那些需要被仰视的建筑,都一定镌刻着某一群人需要被仰视的智慧和勤劳。

 

无疑,香港华润大厦也是一座值得人们仰视的建筑。从某种意义上说,湾仔北如今的繁华局面,就从它开始。

>到跑马地的叮叮车是看香港夜景的性价比最高的办法,途径华润大厦附近的金紫荆广场,单程两元三角港币,车很慢,站间距很短,坐过站也不怕

你的繁华就是我的高度

 

60年代直至70年代初,湾仔第四次填海完成,海岸线延伸到告士打道。但新区发展的速度与质量远远低于当时香港政府的预期。他们不希望耗费如此多的人力物力,换来的依然只是普通居民区,便想到了引入优质企业,发挥龙头作用带动地区发展的办法。而华润,则是当时香港政府的首选。

 

1983年以前的华润,已在香港扎根发展多年,因为涉及产业众多、与民生关系密切,俨然持香港商界之牛耳。所以香港政府主动提出建议,以较低的代价,提供部分地块使用权,希望华润能率先对湾仔北进行投资和建设。本来就对香港的繁荣发展负有使命的华润自然不会推卸责任,在获得国家外经贸部的批准之后,便开始谋划筹备,希望能拿出一个标志性的作品,既能代表即将改组成立的集团形象,也要重新定义湾仔的天际线。

>2009年重新改装之后的香港华润大厦

1983年,随着华润(集团)有限公司正式改组成立,华润大厦也隆重落成。刚刚诞生的它,不负众望,全城瞩目。

 

在华润工作超过10年的“老人”们一定都还清楚记得它外观的与众不同——以红麻石和玉色马赛克组成的红白楼体主色,方正大气的外形透出稳重和坚固;后期经过完善补充的中国风元素,包括一对石狮,一对麒麟,一面在内地特别定制的琉璃九龙壁,都令人过目难忘。除了外形,大厦的超前功能设计和科技含量都是香港之最。500多个地下车位、配有升降机的停车场、目前为止仍不落后的高速电梯等等,成功地让被忽视的湾仔北大放异彩。经过一段时间的运营,华润大厦进驻了许多世界和本土知名企业,一跃而成香港最著名的写字楼之一。

>由华润出资,在大厦楼下修建的公共公园。摄影/邢韬

随着其后香港经济的飞速发展,湾仔北的楼宇高度也不断被刷新,更多、更新、更靓的大厦层出不穷,形成爆发式增长。曾经独树一帜的华润大厦逐渐不再那么显眼,而慢慢被淹没于一片楼林之中,譬如毗邻的“新秀”新鸿基大厦和鹰君中心大厦。似乎,它已经失去了当初的骄傲。

 

“其实,现在我们依然是湾仔北最贵的写字楼。”华润物业市场部总经理陈焯麟笃定地说。据他介绍,97年亚洲金融危机,2003年的非典疫情,周边楼宇的竞争,以及2009年装修改造之后的大厦租金提价策略,都曾经对大厦的人气和租赁水平造成重大打击,在2012年的时候,租金也才30港元/呎(平方英尺,1平方米约11呎)。

 

现在我们看见的香港华润大厦,是经过了2009年重新改装之后的模样。具有冷峻色泽的大理石和玻璃幕墙外立面、奢侈的宽阔大堂、严格到极致的环保材料和设计,都让大厦更加现代化、更具国际范。改造的初衷,一是因为已经老旧的各种功能和外饰十分影响形象,二是为了迎接集团的十二五战略规划,都需要一个全新的大厦。

>位于湾仔港湾道28号(湾景中心A座)的木棉花酒店是每位华润人出差香港的首选入住地,它就位于华润大厦的旁边

但是,改装完成后的新大厦租赁情况反而不那么理想。“随行就市进行打折,或者把物业面积分割变小,都可以让业绩好看一些。但无论是为了集团形象还是为了长远的目标,都不允许我们将就。”陈焯麟介绍,在集团的支持和华润物业人的坚持之下,华润大厦坚决执行用高端的硬件和服务换高端客户的路线,主动淘汰了80%的规模和经营业态都不符合要求的客户,经历了长达数年的换血阵痛。最终,BMW、TOM.COM等国际和本土优秀企业都渐渐认可了华润大厦的设施水准和服务水平,纷纷进驻。目前,华润大厦以70多港元/呎的价格和100%的出租率雄踞湾仔北写字楼市场榜首。

 

不仅如此,华润大厦与旁边的湾景中心及其裙楼商铺群Brim28、木棉花酒店,以及正在修建中的香港首座瑞吉酒店,隐然构成了湾仔区最大、最繁华的城市综合体,已然成为区域未来繁荣的中流砥柱。华润大厦不再是最高的楼,但它走向了另一种高度,它曾经引领、到现在又重新引领着湾仔的城市发展方向。这是它的坚持,也是华润人的倔强。

>华润大厦大堂

不一样的人生,同样的归宿

 

从铜锣湾步行到华润大厦大概20分钟。这段路,张晓宁女士已经走了30年。1987年,不到20岁还是豆蔻年华的她因为父母的关系从厦门移民到了香港,第一份工作就是在华润上班,地点就在华润大厦。

 

那个时候,华润物业还没有成立,它的前身叫做隆地企业有限公司,仅负责华润大厦和湾景中心的物业服务。“其实主要工作就是安保,其他方面没有现在这么专业。” 张晓宁女士回忆说,那些年因为政治立场的根本区别,华润与港英政府的关系还是比较紧张的。所以大楼的监控器必须24小时打开,防止有人搞破坏。虽然她只是隆地公司的后台行政文员,但也能清楚感受到氛围的严肃。97之前,不少邻居就突然看不到了,都移民了。

 

“我很放心,或者说根本就没动过离开的心思。因为每次上班,远远看见华润大厦,心里就会自然平静,充满力量。”张晓宁说自己是个追求安稳的人,所以一份工能做30年。而在香港,没有什么地方或者单位能够比华润更能给她安稳的满足。

>暖阳下的湾仔港湾道。摄影/邢韬

与张晓宁女士的稳定不同,华润物业工程部的张刚师傅却是在香港颠沛流离,吃了不少苦。1987年,因为定居香港的岳母身体不好,他与老婆辗转来到香港后就留了下来。刚来的时候,天津的大老爷们哪里懂得粤语,连巴士都不会坐,不懂得自动投币被司机骂,骂什么也听不懂。为了养家糊口,他需要每天从湾仔出发,先坐巴士再换轮船,过海到观塘找工作。因为那里工地多,小厂招工的也多。他搬过砖,干过流水线,到超市扛过货,直到91年来到华润物业。在外面受尽本地人排斥的他很珍惜这份来之不易的工作,“感觉太亲切了,讲国语的人居然这么多,还特别有人情味……”。他觉得自己文化水平不高,更需要一技之长,于是自己报名读夜校,专攻中央空调的维修技术。

 

也许是新生事物产生速度太快,只有不断地学习才能保证不被时代甩开,当时香港的夜校文化十分发达,门类非常齐全,报名门槛也低,而电脑知识和各类新技工知识是最吃香的。这也是港人进取精神的最真实写照。张刚边上班边学习,从最基本的语言知识学起,到专业知识学有所成,整整花了三年。其后的二十多年,他一直保障着华润大厦中央空调的稳定运行。

 

>华润物业工程部的张刚一直保障着华润大厦中央空调的稳定运行

 

>2002年加入华润物业的林豪明在华润大厦工作的日子里,更对中国人的身份有了越来越多的认同感

他说,来到华润以前,虽然关系好的底层工友也挺多,但总是觉得隔阂。比如他们会问一些很傻的问题,“解放军是不是见人就杀?”“大陆是不是没有飞机火车?”等等,明知道他们不是恶意,只是受到蒙蔽,但也会感到不舒服。“为华润大厦服务一辈子都值,除了收入有保障了,主要还是心情愉快。”陈刚说。

 

林豪明出生在香港,虽然父母是因为“抵垒政策”70年代从大陆偷渡过来,但他却对大陆并不熟悉。跟大多数香港青年一样,他也没有家世可以依靠,必须通过自己的踏实勤奋,才能站稳脚跟。2002年他加入华润物业后,再也没有跳槽,足足干了15年。与前面几家本土公司相比,他更喜欢华润的人情味。“对本地企业来说,物业服务这个工种非常基层,几乎见不到老板的。这里不一样,领导、同事关系非常融洽,就像一家人。即使是调离的同事们,大家都会在微信群里保持联系,有机会就聚一下。”林豪明说,也正是在华润大厦的日子里,他也更多了一份对中国人身份的认同感。

>从华润大厦经天桥连廊步行10分钟即可到达香港会议展览中心,这里曾是香港回归仪式的举行地

时间像一位酿造师,能把人们内心中深层的情感由稀少变为丰富,由淡薄变为浓郁。晓宁女士、张刚师傅和林豪明,他们并不属于在表达时情感充沛的人,只是在十多年乃至数十年的时间里用行动的坚定表明自己的态度和坚持。他们在不同的人生轨迹中寻找,终于在华润大厦这一站停靠。默契的是,在讲述中他们共同提到了一个词——归属。是的,跨越两个世纪几代华润人的传承与交接,若没有归属感,也就不会有无数华润人找到他们一辈子的归宿。而因了香港华润大厦,这份归属感变得更加清晰,也更有凝聚力。

 

有机会来看看华润大厦吧,它就在香港湾仔北。它既不是丰碑,也不是图腾,只是值得我们眷恋的——家。

 

(本刊 喻勇采访撰稿)

浏览 点赞
本期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