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大厦的“资本”空间

过了出海口,从西江南下的满船水泥,不用多久就能抵达目的地,位于港岛东北的柴湾。香港用地空间小、租金贵,规划和利用效率却特别好,这里也一样,旧工厂区的楼梯空间都可以利用来做画廊。中港混凝土位于此处的一家搅拌站更是如此,南下而来的原料,要从工业大厦的高层传输到底层的仓库,才能进行搅拌。

 

随着这里的住宅开发,70年代还是香港的新兴工业区,摇身一变,旧的仓库、厂房成了上有画廊、下有书店、办得起展览、开得了潮流餐厅、有无敌风景LOFT的艺术区。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华润创业旗下的地产业务正在建设香港的灏景湾项目,因为上游混凝土供应受限,于是华润创业投资收购了中港混凝土。从此这里的员工除了知道五丰行,也开始了解华润。尽管那个时候,香港经济形势大好,员工们年底都能拿到可观的奖励,不过,他们也未曾想到,多年以后,中港混凝土的原料需求,竟衍生出了今天中国第五大的水泥公司。

 

中港混凝土在香港最多的时候拥有九个搅拌站,出厂的混凝土用于香港新机场、青马大桥等等很多政府工程,有着一流的技术人才,是香港第三大混凝土公司。当时,香港基建发展迅猛,混凝土需求旺盛,这家不大的公司一年的利润最高时可达两亿港元,对集团的贡献比较大。1996年,集团开始在东莞投资建设水泥粉磨站,为当时的中港混凝土提供高标号水泥。

>华润水泥参与供应港珠澳大桥项目混凝土

1998年,东莞水泥厂投产后由于金融危机爆发等种种原因陷入经营困境,不过随着之后集团盘活东莞水泥厂、并购红水河水泥厂、并购平南水泥厂等等一系列动作,华润坚定了发展水泥行业的信心。

 

进入新世纪,香港楼市仍持续低迷,基建项目减少,中港混凝土发展受限,中港混凝土和内地水泥业务那时又分属于华润创业和机械五矿两个公司管理,再加上集团有意将华润创业非核心业务剥离,因而,整合集团水泥产业链、提高行业竞争力势在必行。

 

2003年,集团开始筹备组建华润水泥并上市,需要找一位资深的合资格会计师,机缘巧合下,最终找到了现任华润水泥首席财务官的刘忠国先生。

 

刘忠国是土生土长的香港人,父母上世纪五十年代从内地来到香港。从香港大学毕业后,他辗转进入一家与中资企业有合作的会计师事务所——关黄陈方会计师事务所。当时许多中资公司,进入香港后都由这家事务所审计。1995年,他开始参与华润一些业务的审计,其中包括五丰行上市的审计工作;后来,他成为这家事务所内华润所有审计及顾问服务的负责人。

>中港混凝土出厂的混凝土用于香港新机场、青马大桥、莲塘香园围口岸等等很多政府工程,有着一流的技术人才,是香港第三大混凝土公司

刘忠国加入后,就直接参与到中港混凝土与内地水泥业务整合上市的项目中,2003年整合后的华润水泥顺利通过介绍形式上市。然而,在内地继续并购和新建生产线都需要钱,通过介绍形式上市的华润水泥无法筹集大量资金。刘忠国回忆,2004年做路演,很多基金说公司市值太小了,按他们的标准不能买;跟银行谈,很辛苦找到多家香港银行组成银团,能够提供的资金也远远不够;受限于香港联交所规定公众股份不能少于25%,集团也无法再大举投资。

 

既然已失去融资能力,只有先退市,才能找到解决当务之急的融资渠道。刘忠国记得很清楚,上市三年差三天,2006年7月,华润水泥私有化退市。最后,集团以不到3亿港元总代价顺利收回股权。每年,他都还会想起少数股东通过私有化方案的那天,他在朋友圈写道“那是对公司发展历程非常重要的一次会议”。

>1995年10月,东莞华润水泥厂开工建设

退市后,刘忠国面临着选择,很多同事问他是不是会离开华润,公司是否不再需要他了呢?不过他坚信华润水泥退市时集团领导所说的公司会再次上市,所以他没有选择离开。尽管当时很多人不相信华润水泥能再上市,但他觉得有机会,能够帮助公司从香港这个最大的资金募集平台筹到发展资金,而且自己可以真正去做一个上市公司。

 

所幸的是,对于华润水泥再次上市,集团给予了充分的支持,2007年也迎来了新的再上市要求和契机,集团重组留下的上市公司壳资源,刚好可以用于水泥和燃气业务,之前一同退市的中港混凝土还被注入了其中一个壳资源上市公司华润励致。

 

2008年5月,集团改变了华润水泥上市的方式,由注资变为首次公开发行(IPO)。筹备上市期间,同组的同事每天工作到晚上十二点,刘忠国回到家洗完澡就到了凌晨,还要接律师电话,讨论与上市文件有关的资料。上市准备工作做得差不多时,突逢经济危机,上市工作暂停;而后又峰回路转,内地四万亿投资效果显现,水泥市场复苏,上市工作又迅速重启,最后形成中港混凝土和水泥一起上市的方案,把燃气注入华润励致。2009年8月底,公司完成所有上市手续,9月中旬路演后,发行17亿股票,最终实现了80倍超额募资。

 

从聆讯至上市,时间之短,筹集资金之多,不得不喟叹华润对资本市场了解之深及对上市时间把握之精准。上市时,华润水泥市盈率达到26倍,要知道当时已上市的海螺水泥的规模是华润水泥的6倍,市盈率也只有25倍。

 

西江上运送水泥的船只越来越多,“华润的影响力+中港的经验+内地行业发展的空间”这个2002年就提出过的好故事,终于以“西江上游的资源+下游的市场”这一好概念,赢得了资本市场的认同。

 

尽管过去一些年,华润的业务重心放在了内地,但中港混凝土在港市场份额仍占到9%,排在行业前三。习惯了工业大厦生活的中港混凝土员工,也时常去到内地,将香港行业中先进的制度、理念、技术和自己积累多年却无法实现的想法,在内地的搅拌站落地,协助公司建起一座座现代化绿色宽敞的混凝土生产基地。刘忠国记得,2006年退市时,公司的水泥年产能仅有约六百万吨,而2017年,公司的水泥年产能已经超过了一亿吨。

公司在香港资本市场建立起的良好形象,让华润在香港市场集资更加容易。刘忠国个人也拿到了很多次最佳CFO奖项,他时时惦记着投资者,他说今天的华润水泥投资者可以期待稳定的股息、分红回报,同样可以期待的是,华润人追求公平回报、业绩增长,一定会为投资者打造更具想象的价值发展空间。

 

香港回归二十周年前的一个下午,刘忠国带着华润水泥在港员工去到香港历史博物馆,感受香港历史的变迁。

 

他说,上一代人来到香港是为了“养家活口”,能有份工作吃得饱已经很开心,每天想的都是怎么活下去;他们这一代人能够想的是如何读好书,这样能有份更好的工作拿更高的收入;而今天的年轻人对社会福利和保障有了更多的期许,也有了更多的理想追求和更广阔的视野。他希望,老一代香港人不屈不挠的拼搏精神,也能在年轻人中传承下去。

 

(本刊 张凡采访撰稿)

浏览 点赞
本期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