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钢铁业去产能措施的启示

1.png

>在荷兰阿姆斯特丹附近的艾默伊登钢铁

欧洲粗钢产量曾经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达到顶峰,并在峰值附近波动一段时期后总体呈现下降趋势。回顾欧洲钢铁工业发展历史,中国钢铁工业当前所面临的形势与当时的欧洲有许多相似之处。

 

纵观欧洲钢铁危机后40年的钢铁工业发展历程,危机的化解路径归根结底就是持续不断的去产能。而去产能的过程,实际上也是钢铁产业结构调整的过程。产业结构调整必定伴随着落后产能的淘汰和转移,同时去产能也是产业结构调整最核心的问题,各国政府均将之视为政策目标和行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

 

从20世纪70年代至今,欧洲钢铁业始终处于钢铁供需动态平衡,而产能过剩一直如影随形。这说明产能过剩是一个钢铁工业化国家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必须面对的课题,非中国所独有。面对钢铁行业过剩产能,中国政府已经提出未来五年要完成1亿-1.5亿吨粗钢产能压减的目标。回看欧洲在钢铁危机后产能过剩时期所采取的去产能措施,对于中国当前如何去除过剩产能,不乏许多借鉴之处。

 

以市场为基础的政府干预

 

以市场为基础的政府干预和私有化,在欧洲钢铁业去除过剩产能和提升竞争力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中国钢铁企业多数为国有企业,与欧洲钢铁企业私有化前类似,受各地方政府保护和政策干预较多。李克强总理在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指出,钢铁行业去过剩产能总的原则仍是市场倒逼、地方组织、中央支持,设立工业企业结构调整专项奖补资金1000亿元,用于解决职工安置、转岗、技能培训等方面的问题。在结构调整中要多采取市场化手段,政府适度干预,最终使得落后产能不断有序退出。


大力推动兼并重组和资产优化

 

大量的兼并重组是欧洲钢铁工业最终去除过剩产能的重要手段。通过全球范围内的兼并重组和资产优化,欧洲钢铁企业保持了其在世界范围内的产业竞争力。例如近年蒂森克虏伯为提升竞争力大刀阔斧地进行了改革,不断进行资产优化,出售了不锈钢业务、美国轧钢厂、激光拼焊业务等,大力减少或出售亏损业务,积极投入寻找新的效益增长点。

 

目前中国钢铁企业兼并重组成功案例并不多,极其有限的兼并案例也多是由政府推动,或者受阻于政府干预,钢铁企业还没有获得真正的自主权。政府需要真正赋予钢铁企业市场主体地位,通过构建公平合理的法律体系与市场环境,运用市场化手段,撬动资源的有效配置,推动资源、资产、资本向优势企业集中,推动钢铁企业按照市场规律进行整合,主动优化布局,淘汰落后产能,优化优质资产,提高企业竞争力。

 

根据工信部发布的《钢铁产业调整政策》(征求意见稿),到2025年,中国前十家钢铁企业粗钢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比重不低于60%,形成3-5家全球范围内具有较强竞争力的超大型钢铁企业集团。这表明中国将进一步对钢铁企业进行组织结构优化,加快兼并重组步伐。

 

加快转型升级和技术创新

 

加快钢铁技术创新和企业转型升级,也是欧洲钢铁工业去除过剩产能的主要路径。钢铁在中国作为传统产业,在许多城市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当钢铁企业通过转型升级而去除过剩产能后,城市后续发展则面临产业转型。

 

此外,钢铁技术不断创新,也带动了钢铁行业转型升级,促进钢铁企业产品不断由低端向高端转变。工信部发布的《钢铁产业调整政策》(征求意见稿)中明确表示,钢铁技术创新体系不断完善,将建成一批具有先期介入、后续服务及推广应用功能的研发中心、实验室和产业联盟等创新平台。国内钢铁企业必须积极发展新技术、新工艺,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和产品竞争力,努力向专业化和多元化方向发展,不断提高企业内在实力。同时,加强对上游原料行业的掌控,拓宽下游用户,与下游企业发展紧密联系,形成完整的产业价值链体系,提高自身抵御危机的能力。

 

环保倒逼

 

严苛的环保要求对欧洲钢铁工业去除过剩产能起到了积极作用。欧盟国家执行的碳排放交易政策,使得欧盟范围内钢铁企业生产成本上升,甚至导致部分成本过高企业直接退出市场,客观上实现了落后产能的主动退出。

 

中国钢铁企业节能减排压力巨大,去年开始实施史上最严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根据中钢协测算,目前很多钢铁企业没有达到新环保法的标准要求。钢铁企业面对最严的新环保法,想要留存下来并有所发展,必须通过调整产业结构,优化产品结构,走可持续的钢铁产业发展之路。在钢铁产能严重过剩的当下,以环保倒逼淘汰落后产能,把不达标企业淘汰出局,促使留下的企业加快转型升级。同时,政府应建立公平合理的市场竞争环境,严格执行新环保法,淘汰环保不达标的落后产能。


钢铁产能“走出去”

 

欧洲钢铁工业发达,将钢铁产能转移至其它钢铁工业不发达地区,也帮助欧洲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过剩产能。例如安赛乐米塔尔通过大量的兼并重组,钢厂遍布欧洲、亚洲、非洲以及美洲,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产能转移。

 

要化解中国钢铁产能过剩的困局,一方面可以扩大内需;另一方面,在国内市场日趋饱和的情况下,要寻求更广阔的国际市场。“一带一路”沿线许多国家亟需基础设施建设、工业化和外来资金支持,这为中国过剩钢铁产能的利用提供了很好的发展机遇。

 

目前中国是全球钢铁生产重心,但随着国内钢材消费市场逐渐饱和、生产成本提高,以及全球化和产业转移深入,这一地位将会被逐渐削弱,钢铁产能“走出去”是未来必然发展趋势。同时,中国钢铁工业经过多年发展,也具备了“走出去”的实力和能力。

 

【本文摘编自《世界金属导报》,未能与作者取得联系,请作者及时与本刊联系,即付稿酬。】

浏览 点赞
本期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