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友红:不敢想象的成就和敢于想象的未来
纪友红
华润水泥总裁

 

纪友红曾经打算,在深圳沙河建工村内的搅拌站工作三年,就带着妻儿回到江苏继续任教。正计划开展混凝土业务的华润水泥高层得知后,迅速向他抛来了橄榄枝和一张“大饼”,他们将整个华润水泥的未来发展规划和前景向纪友红和盘托出。“一开始我是抗拒的,因为混凝土业务很辛苦,而且只负责一两个搅拌站对我来说没有意义,但如果说华润集团要把它作为一个产业来发展,我就非常乐意,而且我对华润的文化和理念是非常认同的。”在纪友红看来,这张“大饼”并非空想,而是正好让他久埋心底的夙愿找到了归处。

 

从三尺讲台到商海弄潮,从踌躇满志到企业领军,十七载华润岁月,干练气质、儒雅外表下的纪友红也从夯基之石成为了中流砥柱。

 

南下的教师

 

纪友红出生于江苏一个农村家庭,与村子里其他小伙伴一样从小就知道知识改变命运,他认为能考上大学是长大后最有出息的一条路。

 

1981年,纪友红就读于东南大学,并选择了建筑材料专业。“那时候觉得只要能考上大学就行,又正当改革开放之后国家要搞大建设,很朴素的想法就是搞建设就要有材料,就选了这个专业。”

 

在纪友红看来,上世纪八十年代的中国在建筑材料方面的研究并不落后,甚至在国际上处于比较超前水平,但将建筑材料转化成产品的工艺技术和先进国家相比差距颇大。没有设备、没有关注,工艺技术无疑成为建筑行业发展的瓶颈和冷门。大学毕业后,纪友红身边的同学一个个相继走向社会,他却毅然选择攻读工艺专业的研究生,向专业的更深层次探索。

>2012年7月, 纪友红在华润水泥广东大区客户答谢会上讲话

 

囊萤映雪,牛角挂书。1988年,纪友红研究生毕业后,凭借着学生时代优异的成绩和表现,留在了东南大学任教,从此开启了近六载的教学生涯。然而,致力于工艺转化的纪友红渐渐意识到,一直待在校园内,永远无法投身于真正的工艺事业。“我当时真心的想法就是,将来如果有机会,我一定要走进工厂,在实践中尝试去做好转化。”

 

1992年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时刻,也是纪友红人生的重大转折点。在邓小平视察南方重要讲话后,广东掀起了前所未有的大发展热潮。同年暑假,纪友红与几个同校的老师来广东出差,看到的是一副朝气蓬勃的大好图景。那是一个很多人离开单位自谋职业或者创业时,还会被人事部门扣住档案的年代,而在广东,纪友红听到最多的是“不挡别人发财的路”“有钱大家赚”。这让纪友红感受到了南方良好的创业气氛,超前的观念润物细无声间也在他心中烙下了深深的印记。

 

当纪友红萌动南下之心时,“催化剂”出现了。“当时我有一个老师是广东这边工艺领域行业的权威和技术专家,刚好有公司需要他介绍人才,他就立马想到了我。”这与纪友红想在实业发挥个人价值的想法不谋而合,他果断做出了决定。

 

实业之旅第一站,纪友红来到了一家由珠光集团与澳门企业合资的工厂并参与筹建工作。本是工厂“小白”的他,亲身经历了设计、报建、招标、建设、设备安装、试生产以及安全生产操作规程编制等工厂筹建的全过程,受益匪浅。“整个过程虽然困难但还是顺利的,既锻炼了自己又找到了自信心,感觉以后再做这些工作我都会了,广东没白来。”

 

泥路上的跑者

 

中外合资企业虽与国际接轨,但不同背景的管理人理念和风格有着云泥之别。“当时董事长是内地人,总经理是澳门人,我又是搞技术出身,大家做事风格不一,也较难互相融合。”纪友红随后选择在一家下属的管桩厂担任总工程师,主管混凝土业务。这期间,他第一次知晓了华润的存在。

 

1998年,东莞水泥厂耗时四年后终于建成投产。这一年,纪友红收到来自深圳国土局的高中同学邀请,负责深圳沙河建工村内搅拌站建设运营工作,选择使用的正是东莞水泥厂生产的水泥。纪友红与华润终于邂逅,“我在跟华润合作的时候,就觉得华润的人素质非常高,他们都是全国高校精心挑选出来的优秀人才,也跟我很投缘。”

>2004年4月18日,东莞华润水泥厂二线承包合同签字仪式

 

纪友红其实已深深体会到混凝土是个很辛苦的行业。混凝土这个产品是半成品,最终产品质量还要取决于工地上的施工,而且经常需要24小时供应,夜里也有电话,常常半夜惊醒,他一度非常想要回去当老师。

 

华润的领导告诉他,不是一个厂、两个厂,华润要把水泥作为一个产业来发展,这才让他有了新的憧憬。2001年,华润的接手令东莞水泥厂快速扭亏为盈,出产水泥成为东莞高标号水泥市场中的第一名牌、也是深圳三大水泥品牌之一,成功打入对水泥质量要求最高的管桩行业,与区域老牌的广州珠江水泥、柳州鱼峰水泥并驾齐驱。同年4月15日,十几年间不断变换身份的纪友红,最终选择了为华润水泥停留,接受华润邀约的那一刻,他默默告诉自己:“以后就是这儿了”。

>2012年8月5日,纪友红在华润水泥半年会上讲话

 

一切从头开始,他的首要任务是为东莞水泥厂在深圳的发展寻求并购对象。与此同时,根据过去的经验分析,纪友红非常支持华润集团开拓混凝土业务市场。“当时国内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每年有几千万人口进城,为他们盖的房子将会越来越多,这是一个未来的趋势。”顺势而为,两年之后,华润水泥定下了“两点一线”的发展战略。凭借过硬的工作能力和专业学识,纪友红也在这一年成为华润混凝土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华润水泥2006年的那场退市,让纪友红及同期乃至之前的“建业功臣”们心里五味杂陈。集团领导沿着西江一路考察行业状况和这支队伍,看到了所有人的坚持与努力,在广西南宁的战略研讨会上,决定力挺支持将水泥业务进行到底,“只要把自己的事情做好了就会有回报,集团不会放弃你们”。这句话让纪友红安下心来、笃定前行。

 

广西防城港搅拌站和合浦水泥项目建设的波折让他感触极深。一般来说,只要地拿下来了,只需四五个月搅拌站就可以建成投产,但防城港搅拌站从寻找用地到建成前后却花了两年时间,可能很多人会选择放弃。如果说防城港搅拌站建设是攻坚克难的话,合浦水泥项目就更加地磨人了。2008年华润水泥提出了总体规划建设,这其中包括合浦水泥项目的筹备,但没料到,项目遭遇了周边群众的不解、阻挠等各种因素,直到2017年12月才建成投产。“这个项目用了超过八年的时间,就算是抗战也该结束了。每天与老百姓打交道,拉着当地政府去解决问题、将所有建厂手续一一办全……”尽管今天回忆起来只是三言两语,但正是一路地锲而不舍,才有了华润水泥一路的势如破竹。

 

纪友红就像这条路上的奔跑者,从担任南宁华润混凝土有限公司总经理到华润水泥广西大区副总经理,再到华润水泥控股有限公司市场总监、广西大区总经理,一路矢志不渝。

 

2009年华润水泥重新上市的时候,纪友红已经调到市场部。那个时候公司产能集中释放,2006年大概1000万吨,2009年有2000来万吨,此后一年一个台阶,在纪友红做市场总监的时候大概每年要新增1000万吨产能投放市场。这种压力巨大,因为水泥产能大,一出来就是200万吨,必须要达到全产全销,还要盈利,2014年,产能更是达到了5000多万吨。

 

“那时候的压力非常巨大,不过大家很敢打市场,扛住了压力。”对于市场,纪友红的信念是,“即便有一天,华南地区市场的需求只有最后一吨水泥,我希望那是润丰水泥”。

 

华润水泥用包容、学习、执行以及战略导向的文化,吸引了许多像纪友红一样的优秀人才加入,支撑着企业的发展。这些华润水泥人又将不服输的拼搏精神一代一代地继承、坚持了下来,并随着企业发展的每一个阶段一起成长。

 

归来的“少年”

 

如今已是华润水泥总裁的纪友红,感叹于华润水泥让他取得了曾经不敢想象的事业成就,也让他有机会去拾起曾经敢于想象的产业理想,正应了那句“走出半生,归来仍是少年”。

 

纪友红回忆,“三十年前我那时学的专业就是做装配式建筑,还有管桩、桥梁、轨道铁轨等制品。装配式建筑行业的发展一直受到技术、产品质量、成本等众多因素的制约,以前存在的漏风、漏雨、隔音等技术问题现在都得到了解决,包括高层和超高层这些技术都可以应用。”

 

对于行业来说,装配式建筑并不是新生事物,但是今天它确实又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装配式建筑实际上是一个产业链,如果能把它做好是有着供应、协同和人才优势的。”纪友红说,“我们现在要做的就是慢慢地熟悉和了解它,在地方政府政策支持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下一步装配式建筑未来的发展、布局和规模等等,这需要一个摸索的过程,但它可能成为水泥行业经过这个平台发展期后的未来增长点。”

 

华润水泥“十三五”战略中,纵向是在水泥、混凝土之外大力发展骨料和装配式建筑,尽管骨料业务难度很大;横向是在现有业务基础上开展协同处置和数字化转型,包括对现有工厂开展智能制造升级,实现安全、环保、高效、质量和成本五个方面成果,另外就是在营销模式上的数字化转型——开辟线上营销渠道,开发智能库存,打通从制造、到供应、到销售的链条,从客户端出发,根据客户的需求组织生产,根据生产的需要组织供应,减少库存和成本的占用。

 

“以不息为本,以日新为道”,新业务要靠创新,创新要靠人才,曾经是大学教师的纪友红,也重拾起传道授业之心,希望为企业引进和培养更多的创新人才。

 

“华润水泥两万多名员工中只有数量不多的博士,我希望将来会有更多。”纪友红坦言,“一个企业要想取得长足发展,留住优秀的人才是关键。今年我们引进了教授级高工,将来还会让更多包括实验室、窑技术、装配式建筑等方面的专家走进华润水泥,把年轻人带出来,弥补我们原来专业领域的不足。在华润水泥,专利只要申请成功是有奖励的,而且专利转化过程中产生的效益也会拿出来进行奖励。”对华润水泥每一位奋战在一线的创新研发同事,纪友红都可以悉数道来,对在全员中倡导创新思维、激励创新热情也抱有殷殷期待。

>2018年9月, 纪友红(左三)在安砂建福矿山考察

 

怀着这样一颗少年创业的心,谈及华润水泥今天的优势——在华南区域市场领先地位稳固;管理理念包容开放,五湖四海任人唯贤;坚持客户需求导向,且市场关注的水泥、混凝土、骨料和装饰行业发展繁盛;始终保持踏踏实实、干事创业的心态……纪友红如数家珍,而协同处置和数字化业务转型,骨料和装配式建筑这些华润水泥要啃下的硬骨头也不少,在纪友红心中,“引领行业发展,就要永远在路上,并且在这条路上要有勇争头筹的信心。”

浏览 点赞
本期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