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生百态本草的步履从未停息

远古——公元前21世纪

 

原始社会药物的萌芽

 

原始人类在长期的采集和植物栽培过程中,逐渐认识,鉴别出哪种植物对人体有益,哪种植物对人体有害,治病之药由此而得,人类最早发现的药是植物药。

 

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745年

 

夏商周及春秋时期的药学

 

人类在长期的生产和医疗实践中, 逐渐积累了丰富的药物知识。人们开始将药物的采集、产地、形状、及其功用等知识用文字记录下来,在先秦文献《周礼》、《诗经》和《山海经》中都有不少关于药物。

 

公元前745年——公元265年

 

战国秦汉及三国时期的药学

 

我国现存最早的中医典籍《黄帝内经》于两千多年前的秦汉时期问世。《神农本草经》就是当时流传下来的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它总结了汉以前人们的药物知识, 载药365 种,东汉时期,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提出了外感热病(包括瘟疫等传染病)的诊治原则和方法。

 

公元265年——公元960年

 

两晋隋唐至五代时期的药学

 

唐代医家孙思邈集毕生之精力,著成《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两册典籍对临床各科、针灸、食疗、预防、养生等均有论述,可谓集唐以前方书之大成。

 

公元960 年——公元1368 年

 

宋辽金元时期的药学

 

宋代是中医药发展的鼎盛时期。政府对中医教育比较重视,专设“太医局”作为培养中医人材的最高机构。宋朝政府专设“校正医书局”,有计划地对历代重要医籍进行了搜集、整理、考证和校勘,历时十余年。目前所能读到的《素问》、《伤寒论》、《金匮要略》、《针灸甲乙经》、《诸病源候论》、《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和《外台秘要》等中医典籍都是当时校订和刊行后流传下来的。

 

公元1368 年——公元1840 年

 

明清(至鸦片战争)时期的药学

 

明清时期,中医药也得到了较快发展,突出代表是医家李时珍历时27 年之久写成的《本草纲目》,收载药物1892 种,附方10000 多个,对中国和世界药物学的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公元1840 年——1949 年

 

中国近代中药学

 

近代中医药在西医和战火的夹缝中求生存。在药物鉴别和炮制法方面的研究主要有曹炳章《增订伪药条辨》和杨叔澄《制药学大纲》。在方剂学方面主要成就有费伯雄著《医方论》,蒋文芳著《时方论》。

 

 

1949 年——现在

 

新中国成立后中药学的发展

 

1949-1955 年,全国共创办20 所中医进修学校和143 个中医进修班,1958 成立四所中医学院后在各省成立中医学院。到1960 年,中医医院已从建国初期的寥寥数所发展到330 所,中医病床增至14199 张。2017 年7 月1 日首部《中医药法》正式实施,为继承和弘扬中医药,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确立了法律依据。

浏览 点赞
本期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