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半个世纪的“生命线”
  

>满载鲜货的列车向香港进发

 

 

1950年中,香港人口已飙升至223万,超过一半的人口来自内地移民。

 

战争的灰烬给经济处于起飞阶段的香港带来了资金、设备、专业人才和大量人口,推动着中小商业的繁荣,亦使其工业开始迅速发展。

 

但同时,突增的大量人口日常生活所需也使得当时的香港有些不堪重负,其中尤以普通民众的温饱问题最为突出。

  

>50年代,香港市场供应紧张,市民所喜好的生猛鲜活品尤为短缺

 

由于港澳地区人口稠密、地盘小,不适宜发展大规模种植、养殖业,无论是基于地理还是血缘的关系,港澳同胞生活物资问题的最优解只能来自内地。

 

那时候,香港市场供应紧张,市民所喜好的生猛鲜活品尤为短缺。清晨,香港市民常常提篮子、扛扁担蜂拥过关,近至深圳,远至广州采购。

 

而对此情此景,周恩来总理高瞻远瞩,鉴于广东、广西货源不足,指示湖北、湖南、河南等地向香港供应鲜活商品。

 

但是,新中国的交通运输十分困难,货物运输主要依靠铁路——零担车。由于没有专列,供应港澳的活口只能按普通货物运输,也没有适合装载活口的专用车厢,“零担车”挂上哪列算哪列。这样不仅运输时间长,而且发车、停站、到达都没有固定时间,给活口的运输、押运、饲养、护理等工作,以及押运员的生活带来很多困难。此种运输方式造成活口“非战斗减员”严重:活猪死亡率高达10%-13%;活鱼死亡率高达40%-70%。

 

1959年1月6日,香港贸易工作委员会发来催货电报:“由于近来我货供市奇缺,市场已严重发生脱节……平均每家零售商只有半头猪,每个蛋贩每天只能分到两个蛋……假设我出口货源不作合理安排,势必会造成经济与政治上的不良影响,特此报请设法增加来货……”

 

此外,假如内地不能保证港澳市场的正常供应,不仅会影响港澳同胞的生活,也会影响国家外汇收入。新中国百废待兴,急需外汇支持国家经济和国防建设。

 

在严酷的现实面前,国家有关部门认识到,要搞好活口对港澳的供应工作,切实做到“优质、适量、均衡、应时”,就必须从运输这个环节抓起。

 

在周恩来总理的关怀下,1961年11月,外贸部和铁道部联合召开“上海会议”,拿出了一个“快运方案”。方案的核心是——赶香港早市。此外,要求沿途定时定点加水、加冰、上青饲料。

 

铁路运输历来紧张,牵一发而动全身。经过紧张而周密的筹备,1962年3月20日零时,满载活猪开往香港的“621”专列一声长鸣,驶出武汉江岸车站。没有举行任何仪式,“三趟快车”的第一趟快车就这样悄然诞生了!

 

第一趟快车的装车从头一天夜里就开始了,一共发了30多个车厢,其中20多个车厢用于装活大猪。

  

>武汉江岸火车站老照片

 

“621”开行52小时,两天后的凌晨4时左右抵达深圳北站,赶上了香港的早市。马上,香港的代理——华润公司“五丰行”报来喜讯:这车货鲜活,特受欢迎!香港市民的反应非常热烈:“哇!祖国内地给我们送来这么多鲜货……”

 

1962年7月,“621”运行100列之际,铁道部上报了《关于巩固和推广快运货物列车的经验》的报告。周恩来总理在呈文上批示:“由上海、南京去深圳也应组织同样的快车。”

  

>三趟快车路线图

 

随后,铁道部和外贸部联合召开“武汉会议”。会议决定:“621”按普客车序列更名为“751”;从上海、郑州分别开出“753”和“755”。至此,“三趟快车”体系正式形成,确保供港澳鲜活商品稳定成为一项基本国策。

 

1964年,铁道部宣布“三趟快车”为“货车之首”,除“特快”之外,所有客、货车为之让道。

  

>1980年至1996年被称为“三趟快车最为辉煌的时期”。承担着列车编组开往香港职能的深圳北站,每天都要接纳1000多卡的货物,50多条轨道停满了车厢

 

“三趟快车”体现着中央政府对港澳地区的殷切关怀,也饱含着祖国人民对手足同胞的深情厚谊。它不仅丰富了港澳人的四季菜篮子,也为两地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安定提供了切实保障。

>从三趟开车上卸下的活猪经深圳笋岗海关运往香港,保障香港活鲜产品供应

 

 

1997年的“三八”国际妇女节表彰大会上,时任外经贸部部长的吴仪在听取一位女记者的汇报中,得知了“三趟快车”女子押运队的故事,深受触动,决定亲自押车,走近这些平凡、朴实而又伟大的押运员,实地了解他们的工作、生活状况,并为他们排忧解难。

 

>吴仪与“三趟快车”的工作人员合影

 

>吴仪登上上层车厢参与押运

 

>吴仪与押运员白网弟(左一)促膝交谈

 

1997年6月3日,那是一个炎炎夏日的上午,顶着南国的酷热和阵雨,年近花甲的吴仪在金旭等几名随行人员的陪同下,登上了8753次列车。

 

火车向深圳方向疾驶。这时,车外的气温高达33摄氏度,雨前的天气十分闷热,运猪的车厢内更是又热又臭。吴部长全不在乎,很随意地坐在饲料袋上,与押运员聊起天来。  

 

吴仪部长向大伙儿询问了工作和生活情况,以及生猪等鲜活商品在运输途中的状况,然后语重心长地说:“三趟快车是当年周总理亲自关心支持的,已开行了35年,风风雨雨不容易啊!这背后,有你们每一个人的功劳。”  

 

>三趟快车陆运货品车队

 

8753次列车在酷热的广深线上运行了3个多小时,抵达深圳北站。所有“三趟快车”要在这里进行编组,经过“一关四检”后,于次日清晨发车驶向香港。

 

吴仪部长走出车厢,依然精神矍铄,热情地邀请所有在场的工作人员一起合影留念。  

 

 

鲜为人知的是,当三趟快车抵达深圳以后,事情还远没有结束,组织销售也是一项繁复的巨大“工程”。

 

在以往十几年的营销过程中,华润逐渐培育了一个庞大的销售网络,相对稳定的客户达到2700余家,分别销售蔬菜、水果、水产品、鲜活食品、粮食、 油料、冻肉、腊味、罐头食品、糖果、酒类等。列车一到,这些客户就来了, 在华润的组织下,把货物尽快地批发出去。

 

>列车一到,这些客户就来了, 在华润的组织下,把货物尽快地批发出去,图为五丰行分销活猪和活禽的场景

 

华润公司不仅负责销售,同时还要根据市场变化为出口商品生产基地和货源组织部门提供相关信息,哪些商品供不应求,哪些商品供大于求,要求他们及时调整产品的种植数量和生产数量。品种那么多,大到生牛、活猪,小到大葱、大蒜,要合理调配比例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比如节日供应,清明节前市场对活鸡的需要量居激增,端午节前则需要鸭子,中秋节前需要月饼等等,都要事前计划好,通知国内各出口基地。华润还要及时反馈商品质量的信息,及时通报哪些商品与外国商品形成了竞争,如何改进,如何提高竞争力。

   

>在以往十几年的营销过程中,华润逐渐培育了一个庞大的销售网络,相对稳定的客户达到2700余家,分别销售蔬菜、水果、水产品、鲜活食品、粮食、 油料、冻肉、腊味、罐头食品、糖果、酒类等

 

1964年5月21日起,铁道部又加开一列不定期的757次快车,专门运送东北、华北、西北的鲜活商品,北京的水蜜桃、宣化的葡萄、天津的大白菜、兰州的白兰瓜、新疆的哈密瓜等商品,都能及时出现在香港市场上。

 

据不完全统计,1953—1959年,经华润销往香港市场的内地商品额达70.47 亿港元,1960—1969年达到193.8亿港元。因此说,内地与香港唇齿相依,香港的稳定与繁荣离不开内地的支持,新中国的建设与发展也与香港紧密相关。

   

>三趟快车奖章、纪念章和代表证

 

半个世纪来,“三趟快车” 创造了一个奇迹:不管是在最艰难的三年自然灾害时期,还是在动荡的“文革”十年,不管是桥梁断裂、隧道塌方,还是华东华南发生严重涝灾,不管是铁路春运极为紧张,还是流行病毒肆虐的情况下,许多货车无法正常运行,而“三趟快车”却始终风雨无阻,从未停驶。

 

为此,“三趟快车”被港澳同胞亲切誉为“生命线”,它像一根动脉,把祖国内地和港澳地区紧紧地联系在一起,成为血肉相连的历史见证。

 

(本文根据多方面信息整理改编,包括但不限于华润历史档案文献,部分图文来自于公众号:外交官说事儿 ,在此致谢)

 

浏览 点赞
本期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