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言志


诗是什么?

 

诗者,志之所在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毛诗序》。谢榛在《四溟诗话》中说:“景乃诗之媒,情乃诗之胚;合而为诗,以数言而统万形,元气浑成,其浩无涯矣。”王小波也说,一个人只拥有此生此世是不够的,他还应该拥有诗意的世界。看来有诗的世界是富有的,是令人向往的,为什么呢?

 

一言以蔽之,诗言志。

 

高晓松作曲、许巍演唱的《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曾在朋友圈里引发极大的共鸣,尤属其中的“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的田野”, 大家纷纷转发,并表达自己对诗和远方田野的向往。眼前的苟且,是我们活在别人的世界里,扮演形形色色的角色,但同时诉说着大家都渴望寻找的真我,诗是最真实的表达,表达自我内心的声音,表达心中的另一个远方。

 

2017年伊始,在朋友圈刷屏的第二季《中国诗词大会》终于落幕了,才女武亦姝夺得最后的冠军,用“童子何知,躬逢胜饯”并不为甚,16岁的武亦姝不止一次被称为“满足了人们对古代才女的所有想象”。这档节目所表现出来的美感与典雅,就是清风明月,她绣口一吐,仿佛又见盛唐。诗意的生活可滋养性情,借古喻今,可切中时弊,可成风化人,是内生力量强大的表现。

 

伯特兰·罗素(Bertrand Russell)提及,人的天性有两种冲动,一种是创造的,一种是占有的。不难看出,诗词是人性创造的冲动,与世无争,与功名利禄无关、与世俗纷扰无关、与他人颜面无关,只关乎自己的内心,亦能赋予别人以好的享受。

 

诗言志,志是远方的田野,志是另一个世界的我们,这个世界深植于我们的内心,藏着未知、期待和向往。眼前的苟且是忙于应付、疲于奔命、心力交瘁……正是因为太多人眼前的生活不是自己内心那个世界生活里的模样,由此产生一种落差,这种落差,就是一种呼唤,一声呐喊,让我们有挣脱颟顸生活的渴望,有摆脱外力主宰命运的力量,去追寻内心的那个自己匠心营造的世界。那个世界的一砖一瓦我们都很熟悉,砖的缝隙、瓦的色彩、墙上的藤蔓、墙角的土地、庭院的树、树上的春叶夏蝉……那个世界是具体的,是明亮的,而诗是抽象的,更是高贵的,触及灵魂的。

 

读诗经,当你读到“夏之日,冬之夜。百岁之后,归于其居”,你读的是诗中主人公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永无终竭的怀念之情,闪烁着一种追求爱的永恒的光辉;读陶渊明,他不止于眼前的苟且,不为彭泽小令的五斗米折腰,他有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他还有远方——“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读李白,仗剑出蜀时他高歌,“游说万乘苦不早,著鞭跨马涉远道”,流放夜郎遇赦,他转悲为喜,“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他的一生起起落落,但诗中激荡的是波澜壮阔的人生;读苏东坡,《和董传留别》一诗中写道:“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他一生仕途坎坷,历典八州,行程万里,宦海沉浮,但正是眼前的苟且也成全了东坡,《前赤壁赋》、《后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等横空出世,“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读岳飞,“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读朱元璋,“东风吹醒英雄梦,不是咸阳是洛阳”;读戚继光,“封侯非我愿,但愿海波平”;读红楼,看黛玉葬花,“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诗中无尘杂,诗中波澜壮阔,诗中铁马冰河,诗中王者辈出。诗亦超然,诗亦有力,诗亦壮志,诗亦多情。

 

中国古典诗词的艺术表现手法,讲究情与景的交融。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繁采寡情,味之必厌。”诗借意象抒发情感,看似言物,旨在言志抒情骋怀,这就是是诗词的魅力。

浏览 点赞
本期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