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无声处


十年相思两茫茫,互浴风雨心相望。进入华润十个年头了,与家人总是聚少离多,女儿的成长让我感慨岁月在不经意间流走。初到内蒙时,女儿刚满7岁,如今已是亭亭玉立。

 

2008年5月,我与众多怀揣梦想的润电人一样,背起行囊,随着北上列车的汽笛声,来到了充满神秘和众多期待的锡林郭勒大草原,踏上了漫长而又艰辛的润电北方创业之旅。

 

记得刚来到内蒙那几年,为了项目尽快开工,工友们几乎都是半年时间才回趟家,对家人的关怀与牵挂唯一的就靠形影不离的手机了。然而每次在电话里说的最多的不过“家中无事,你们安好就好了,有事打电话”诸如此类的话语。当时最让我惶恐和无助的是他们生病,因为母亲年迈在老家独自过活,无法照料已经上小学的女儿,老婆和女儿只有相依为命。只要有一个生病,两个人便同时去往医院。最难忘的一次,是在凌晨1点左右我被刺耳电话惊醒,因为职业缘故吧,一种不祥的预感让我突然警觉起来,电话是老婆打来的,电话已经接通,但是无人说话,依然可以从电话里听到电闪雷鸣伴着风雨声。“我真的快撑不下去了!”电话里头是老婆哽咽的声音。后经询问,才得知,当晚女儿高烧不退,老婆在夜间12点多牵着自行车驮着生病的女儿深一脚,浅一脚在风雨交加中向医院蹒跚前行……于无声处,不同的境况,别样的情怀,有多少润电人、润电小家庭不是在风雨中前行……

 

2016年1月,我因腮腺囊肿入院做切除术,经历了出生以来的第一个手术。当我刚从手术台上依然带着难耐的疼痛和对手术的惊恐被推出手术室的那一刻,手机铃声响了。电话是大区打来的,是一个紧急又重要的稿件任务,需要我今天晚上必须完成。经过一番思索,我决定用手机编辑文字,此时已过两个小时,麻药期已过,刀口处钻心的疼痛让我辗转反侧,斗大的汗珠迷失了眼睛,双手在手机键盘上开始胡乱的游走。老婆见状,夺过我的手机,稍作沉默,然后对着我说:“你不要着急,我们共同想办法。”说完就急匆匆地消失在昏暗的医院走廊中。半小时后,她取来了电脑,就这样,老婆怀揣电脑依偎在我的身旁,女儿搂着妈妈后背酣然入睡,在昏暗悠长的住院病房的走廊中,除了我从喉部发出的微弱的声音,就是从键盘发出的若有若无的打字声。于无声处,感觉到打字的旋律竟是那样的美妙,又似减轻病痛的催眠曲……


2016年12月24日,海原西华山30万千瓦风电项目并网发电,标志着北方大区新能源装机容量突破100万千瓦,华润电力风电装机容量突破500万千瓦!这是海原19个硬汉在这个最不适宜人类生存的地方创造出的历史。他们在茫茫荒原插上了润电人的标杆。

 

作为一名宣传工作者,2017年1月,我有幸加入调研团队。带着本能的神秘和敬畏初到海原,首先感觉到的甚至连空气中都夹杂着的贫瘠和荒凉,我顿时理解“最不适宜人类生存”的真正内涵。到达海原项目部,另一番景象直映眼帘,俨然一副阵前指挥部的状态。以项目负责人李俨为首的海原建设团队成员,训练有素、精神饱满地奔走在项目之间。走近他们,才读懂了他们。这群窝在大山深处的硬汉让我们感受到光辉和可敬。项目总指挥刘林军爱人生孩子,他为了项目如期并网,仅仅在家待了3天;土建专工田鹏为了完成项目微观选址,面临恶劣天气,在大山深处冒着雨雪前行数十公里,全身结冰,几近冻僵;新入职的年轻小伙因长时间扑在工地上没时间谈恋爱,被女友抛弃……他们每个人身上都有一个或多个不为人知的故事,正是这些故事,堆积成印有华润logo的丰碑,成就了海原印象。

 

采访期间,就在海原西华山风电场升压站旁,我们有幸参观了海原的“震柳”。据历史记载,宁夏海原县曾经在1920年12月16日发生一场人类历史上罕见的8.5级大地震,震中烈级12度,相当于1200枚“原子弹”瞬间投放海原,导致27万余人之殁。就在这场史无前例的自然灾害中,位于震中的五棵明代柳树,因地表错动而分别被撕裂,但直到现在依然以顽强的生命力与自然抗争,残躯吐翠,葱绿遒劲,堪称奇观,“震柳”一直被海原人作为自强不息精神的象征流传至今。而海原润电人的精神也恰似这“震柳”,于无声处孕育惊雷......

 

这就是润电人,只要肩负重任和使命,就不问世事艰难险阻,不问岁月寂寞悠长,只在山川大漠,草原海上,于无声处谱写润电人的诗和远方……

浏览 点赞
本期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