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科技梦 造中国芯

弹指一瞬间,中国的改革开放已整整40年。在这史诗般的沧桑巨变之间,我国电子信息产业也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发展历程。到目前为止,在白色家电、黑色家电、桌面计算机、移动通讯装备、智能手机与平板电脑等领域,我国已经成为全球最大制造国,造就了如海尔、海信、创维、美的、格力、联想、华为等全球知名的企业品牌。与此同时,伴随着我国从“世界工厂”到“世界市场”的转变,又诞生了基于电子信息技术并实现在中国市场应用创新的一批世界级知名企业,如百度、阿里巴巴、腾讯、京东、大疆、小米、科大讯飞等。

 

但面对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的应用,我国仍然遭受着缺少核心芯片、缺少自主操作系统即所谓“缺芯少魂”的严峻局面。近段时间由中美贸易摩擦引出的一些警示,在业界和社会大众中激起了广泛讨论,这些事件凸显了当前我国在电子信息技术领域自主创新的紧迫感和危机感、凸显了“振芯铸魂”的战略意义。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两院院士大会上讲到:“实践反复告诉我们,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只有把关键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从根本上保障国家经济安全、国防安全和其他安全。”

 

如果说,振兴民族微电子产业是一条求取真经的雄关漫道,那么,早在上世纪70-80年代,就有一批企业悄然上路,在研发、生产、市场等领域上下求索,不曾停歇。华润微电子就是其中一家。

 

目前的华润微电子,是华润集团旗下负责微电子业务投资、发展和经营管理的高科技企业,亦是中国本土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综合性微电子企业,自2004年起连续被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评为中国电子信息百强企业。 其主要业务包括集成电路设计、掩模制造、晶圆制造、封装测试及分立器件,是国内少有的拥有完整半导体产业链的企业,并在特色制造工艺技术居国内领导地位;业务范围遍布无锡、深圳、上海、重庆、香港、台湾等地。

 

鲜为人知的是,这家民族微电子企业的诞生契机,来自于一家多元化央企的“科技梦”。在追梦的旅途中,他们始终用不懈的努力,承担起国家和时代赋予的责任,为推动民族微电子产业进步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创业维艰,聚焦主业

>早在1982年公司进行实业化初探时,就已经开始试水集成电路领域

 

华润是国内最早进入微电子行业的大型国企之一,早在1982年公司进行实业化初探时,就已经开始试水集成电路领域。当时公司与港商科苑公司合资成立了华科电子,后来因投资规模较大,科苑退出了。随后华科电子又经历了七机部(航天工业部前身)的入主和退出,到1987年时正式由华润控股。经营消费品电路的华科电子是华润切入半导体行业的开端。

 

2000年,经历了多元化阵痛和短暂的战略抉择后,华润在陈新华董事长的倡导下,开启了标志着集团再次腾飞的业务重组。华润将业务划分为分销、地产、科技、策略性投资四大类,同时提出“集团多元化、利润中心专业化”的发展战略,确立了地产、食品、啤酒、石化、零售、纺织、水泥、电力、微电子九大行业利润中心。

 

前身是华科电子公司的华润微电子,一跃成为集团发展高科技业务的主要平台,承载着华润集团的“科技梦”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华润微电子当时仅在香港经营了一条八十年代从美国进口的4英寸IC生产线,时任微电子董事长朱金坤曾评价道“无论是销售规模还是税后净利,都谈不上有真正的行业地位”。面对设备陈旧、技术水平落后的困境,管理团队根据集团资产重组的意图和行业发展的客观规律,做出了专注发展微电子核心业务的战略抉择,将企业愿景定位于:成为中国以至亚洲区消费类半导体产品最大的设计开发和生产供应商。

>1994年6月28日2um-3umMOS电路对外合同验收

 

2000年6月国务院颁布了《鼓励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即著名的18号文,被舆论界和产业界认为是“中国信息产业发展史上的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文件”。世纪之交正值以互联网技术和个人计算机为基础的网络科技浪潮来临,移动通信、数字化家电、IC卡等等新产品层出不穷,半导体市场如火如荼,做大微电子业务正当其时。

 

正确的战略抉择是企业发展的助推器,确立企业发展方向后,管理团队开始思考如何做大做强微电子业务。当时面临两种选择:自主发展或是收购扩张。年轻的华润微电子在团队、技术、管理等方面储备不足,在借鉴集团其他利润中心的成功拓展经验后,“收购扩张”成为朱金坤的拍板方案。根据集团“立足香港,面向内地”的战略定位,华润微电子把寻找项目的目光投向了大陆。

 

然而,在辽阔的大陆选择项目也并非一件容易的事情。

 

我国微电子产业,观念落后、基础薄弱,改革开放后,中国微电子产业受到了猛烈的外部冲击,大量国营电子企业经营困难,面临破产,中国微电子产业水平逐渐被韩国和台湾地区超过。到20世纪末,中国微电子产业的主体仍然依赖于几十条3英寸、4英寸生产线来经营,年总产值才不过区区数十亿人民币,时任科技部部长的徐冠华曾总结“中国信息产业缺芯少魂”。

>90年代香港华科电子有限公司厂房外观

 

因此,选择怎样的收购项目,成为考验华润微电子管理团队的难题。朱金坤及其管理团队组织看了一些项目,但都因为盈利不理想,或对方要价太高等种种原因没有推进下去。对当时社会流行的“不看利润看增长”的投资理念,朱金坤并不感冒,他始终将集团“华润进军内地并购的目标并非一个一个企业个体,而是整个行业”的方向记在心头。为此,他选择了等待,等待那个能够让华润微电子实现跨越式发展,确立行业领先地位的机会。

 

机会从来属于有准备的人,当时中国华晶电子集团也正在寻找一个好“婆家”,两个公司目标一致,达成合作。

 

华晶电子系出名门,是我国第一部微电子产业国家规划“908工程”的代表作,被誉为“中国微电子产业的黄埔军校”,是中国南方微电子基地的核心企业。在历史上为我国微电子产业和微电子工艺的发展作出过重要贡献。但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面临着当时国有企业普遍存在的众多问题,尤其是908工程也受限于国家投资体制的约束,这项“908工程”启动于1990年9月,工程长达近10年,项目达成之时,成为企业的亏损之日,技术水平已大大落后于市场,投产当年就亏损2.4亿元。

 

1998年华晶新管理团队上台,励精图治,用三年时间解决了企业的生存问题。但华晶总经理王国平清醒地认识到,资金瓶颈、国企痼疾、发展制约三大困扰企业发展的根本问题依然存在。而最根本的症结在于企业所有者的缺位,因此他要给华晶寻找一个能够履行职责的大股东。

>908工程六英寸生产线键合工作

 

华晶这样的“名门闺秀”要出嫁,“登徒浪子”闻风而动。不少企业来找王国平谈合作,既不了解历史,也不了解现状,过来看一趟、吃一顿饭,就拍胸脯许诺给华晶解决问题。王国平觉得这种先拍脑袋、再拍胸脯的作风,最后是要拍屁股走人的,不是做事情的态度。

>908工程扩散工序

 

2000年10月,华润、华晶双方管理团队进行了第一次“亲密接触”。千里姻缘一线牵,共同的使命和信念,把两个本来相隔遥远的企业相聚到一起。朱金坤与王国平两位掌门人在发展战略、行业视野、企业文化等方面有很多共同语言,可谓是“一见钟情,相见恨晚”。朱金坤看重华晶全产业链的布局与专业的人才队伍;王国平钟意华润务实的企业文化与强大的实力背景,双方很快就达成了合作意向。

 

随后的并购流程漫长而艰辛,需要兼顾出资人、代管人、地方政府等多方面利益。在华润集团的大力支援下,管理团队先后解决了国有资本金划转等问题,完成了与信达资产管理公司的债务重组谈判,扫清了收购过程中的障碍,终于在2002年底,成功完成了对华晶的整体收购。

 

华晶的整体加入,使华润微电子获得了一个高科技产业加速发展的发动机。重组后,华润微电子创造了良好的经营业绩,2003年晶圆生产量超过了100万片,销售收入超过了10亿港元,在整个华润集团中蹿至第12位。华润微电子也一跃成为具有完整产业链的综合性微电子企业,行业领先者地位呼之欲出。华润集团高层都认为,并购重组华晶实现了多赢的格局,堪称集团最成功的案例。 当年年终,华润微电子获得了华润集团年度总经理特别团队奖。

 

2003年对于华润微电子来说,是打开局面的一年,聚焦核心业务、并购整合华晶的战略抉择,为华润微电子未来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001年4月18日华晶电子集团公司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生产线项目竣工验收会

 

砥砺前行,产业报国

 

2003年,国内半导体电子市场群雄纷争、硝烟四起,台积电、中芯国际屯兵长三角,刚刚完成并购重组的华润微电子,面临着严峻的竞争形势。以朱金坤、王国平为首的华润微电子管理团队在摸索与探讨中,逐渐明确了自身竞争优势,寻找到了符合企业实际情况的发展路径。

 

华润微电子当时定位于消费类集成电路和分立器件全产业链供应商,时任公司总经理的王国平在接受《中国电子报》采访时,将华润微电子的竞争优势总结为四个方面:

 

一、产品群比较完备,有能力为客户提供比较完整的解决方案;

 

二、规模扩充方面能力强,完善的产业链配套体系,便于谋求综合成本的优势;

 

三、有差异化的品种,这些品种能为华润微电子带来好的利润贡献;

 

四、具备资金实力,我们这几年非常注重内部的控制和管理,这几年经营质量比较高。

 

基于这种清醒的自我认知,华润微电子确立了“成本领先”加“有限差异化”的竞争策略,立足“依靠专有技术、主打专有产品 、进军专有市场”的思路,打造企业核心竞争力。根据公司的实际,避开与海外强手的正面交锋,扎实做好国内市场的开发, 在国内消费电子领域深耕。

 

2004年,华润微电子的发展驶入快车道,在晶圆制造、封装测试、IC设计三大业务领域均有建树:新建了一条6英寸晶圆生产线,从动工到投产仅花13个月,效率领先国内;近3万平的现代化封装测试工厂于年底竣工,为封装业务发展创造了新的条件;在上海新成立了矽威科技,专业从事电源管理芯片的设计和研发。

 

功夫不负有心人,华润微电子的经营业绩实现了爆发式增长,并在2005年成功荣获“第十九届电子信息百强企业”这一殊荣。从华晶加入华润的王国平对此感慨万千:“从几年前华晶曾是电子信息百强,到今年华润微电子重新入围,期间公司走过了一条不平凡的道路。”

>无锡华润微电子总部大楼

 

企业的成长离不开企业文化的熏陶,华润集团深厚的整合功力,在这个过程中得到了完美的演绎。以6S管理体系为纲,“以人为本”和“绩效文化”等核心价值观为目,华润微电子使得企业文化深入人心,同时对薪酬体系、考核制度进行了改革完善,使员工利益和企业利益联系在了一起。

 

2005年11月,陈新华董事长来到华润微电子视察,对华润微电子这几年来取得的成绩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希望华润微电子能够再接再厉,在第二个“再造华润”的过程中,成为集团的顶梁柱之一,成为中国微电子产业的领军者。

 

华润微电子没有令集团失望,在2006年迎来了丰收,营业额超过了20亿港币。晶圆制造、封装测试、IC设计三大业务也硕果累累,晶圆代工业务发展良好,新建的6英寸生产线实现了满负荷运营;封测业务实现与全球龙头星科金朋的合作,行业竞争力大幅提升;IC设计经营规模从2亿元激增至8亿,在国内的排名从第十位,跃升到第六位。不仅如此,公司还收购了华润上华,使公司晶圆产能增长了近一倍。

 

伴随着经济腾飞,我国微电子市场规模也在快速扩大,微电子产业出现了前所未有投资热潮,而8英寸晶圆生产线则是这一轮投资潮的重点。2007年,华润微电子意识到如果不提升技术水平,未来将会在竞争中处于下风。而此时,华润微电子经过多年的储备,在资金、技术、人才、市场方面都已具有一定的积累,为当时微电子业务的发展提供增长引擎, 8英寸晶圆生产线项目正式启动势在必然。

 

致力于振兴民族微电子产业的华润人,对建设好8英寸生产线表现出了巨大的热情。该项目计划总投资12亿美金(100亿人民币),是华润集团当时批准的单体投资最大的项目。为了减轻华润微电子的负担,华润集团承担了生产线的主要投资,展现出了华润集团对微电子发展的高度重视和发展我国微电子产业的使命担当。

 

8英寸晶圆生产线的建设时间表,是华润员工们工作激情的澎湃乐章:5个月完成净化间工程,2个月完成试生产线设备安装及调试,1个半月完成第一个产品试生产并成品率达标……令人震惊的速度背后,是团队的敬业与奉献。负责净化厂房土建工程的工程师如此回忆起那段时光,“既疲惫又甜蜜,常常晚上回到家,家人都已熟睡;第二天一大早又出门投入到紧张的工作中,家人心疼地笑称我们是‘住宾馆’”。

>2006年6月5日,华润微电子8英寸晶园生产线落成暨投产典礼

 

2008年6月,8英寸生产线进入试生产阶段,8个工艺同时开跑,首个产品的所有菜单都有待检查、所有步骤都需要工程师确认。当时的人力十分紧张,很多同事月加班都在200小时,北京奥运会开幕式那晚,部门里有个女孩因工作压力太大偷偷哭了,但哭完之后又继续主动工作到深夜。

 

正是有了集团的鼎力支持和员工们的无私奉献,8英寸生产线仅用时2年就顺利建成投产,打造了当时国内唯一一条完全依托企业自有资金、技术,兴建的最高技术水平8英寸晶圆生产线,其建设速度创国内记录。

 

在经历了2008年的行业萧条后,华润微电子围绕“调整、优化、提升”的思路开展调整优化、重整出发,再度踏上了新的征程。经过反思与创新,2011年公司的营业额、盈利创出新高,华润微电子跨入了新的历史阶段。

 

功不唐捐,玉汝于成

 

2014年5月29日,傅育宁董事长与华润微电子管理团队进行了座谈,傅董对华润微电子过去两年经营业绩予以了肯定,并前瞻性地指出,中国正处于工业化向信息化转型的阶段,微电子市场潜力巨大。

>2018年4月3日,华润微电子在重庆和市经信委、西永公司签署华润微电子功率半导体基地项目投资协议

 

此后,傅董始终将华润微电子的发展牵挂在心头,集团在微电子公司的管理团队组建、海内外并购、设立产业基金等一系列发展中,提供了强有力的帮助。中兴通讯事件发生后,傅董第一时间听取了华润微电子管理层和一线员工的看法,并对华润微电子给出指示,华润微电子要努力成为中国微电子产业的排头兵,将国家利益放在第一位,作出央企应有的贡献。

>2018年4月11日,傅育宁董事长一行参观重庆公司全貌,听取了重庆公司负责人的整体介绍

 

面向未来,华润微电子结合自身资源优势,确立了聚焦功率半导体和传感器产品的发展路径。功率半导体器件,也叫电力电子器件,主要用于电力设备的电能变换,是控制电路方面大功率的电子器件。时任公司常务副董事长陈南翔博士表示,功率半导体是国内企业实现规模突破,进入到世界级的第一方队的绝佳机会。在出席今年的中国集成电路制造年会时,陈南翔博士总结看好功率半导体的三大原因:

 

1、现在国内已经具备了功率半导体所需的装备能力;

 

2、专利过期和人才流动消除了专利和Know-how的门槛;

 

3、中国拥有功率半导体应用增长最快、潜力最大的特色市场。

 

功率半导体在智能制造、物联网、汽车电子、绿色能源等行业上有着非常广阔的市场需求。

 

然而机遇与挑战往往是共存的。2017年全球前十大功率器件厂商都是老牌的IDM,包括英飞凌、安森美半导体、意法半导体等。国内目前缺乏IDM(设计与制造一体化)的大型企业及其成功经验,这导致功率半导体在晶圆制造、封装测试、IC设计等三方面深度整合上,仍面临较大困难。

>在华润微电子(重庆)公司工作十年的员工正在手把手教新人使用OSF软件

 

在刚刚结束的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上,华润微电子宣布将投资约100亿元,在重庆建设国内首座本土企业的12英寸功率半导体晶圆生产线,主要生产MOSFET、IGBT、电源管理芯片等功率半导体产品。华润微电子始终将推动民族电子工业进步的使命挂在心头,砥砺前行。

 

就像陈南翔博士说的那样,“半导体的产业规律是必须做到前三名,做不到前三名,很难继续生存和发展”,华润微电子作为国内拥有完整半导体产业链的企业,打造中国最强IDM是其不可推卸的使命。华润微电子将通过产业与资本的助推,建立系统应用与技术紧密结合的平台,预期通过“产品突破、应用领域突破、竞争能力突破”三个阶段发展,进入国际功率半导体前十大的方阵中。

>华润安盛塑封工序日常班前会,员工们体现出良好的精神风貌

 

傅育宁博士对华润微电子有很高的期许:“华润微电子要不断挑战新的目标、努力成为中国微电子企业的排头兵、为推动民族微电子产业进步作出更大的贡献。”

 

(储松竹、代文超 撰稿)

浏览 点赞
本期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