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无间道》| 氛围感、克制感以及身份认同

文/肖罗娜【华润置地】

 

卧底,天台。

 

提起这两个词,很多人第一反应便会联想到电影《无间道》的经典场面,这部誉为港片“回光返照”的《无间道》,在二十年后依旧被影迷奉为经典。《无间道》的剧情并不复杂,讲述了一个警匪之间“猫捉老鼠”的故事:警察和帮派分别在对方阵营安插了卧底,一次行动暴露了这一事实,双方决心揪出内鬼并展开角力。不同于某些警匪电影中简单的正邪交锋、简单的兄弟情谊,《无间道》从巷道追逐和火爆枪战的肤浅表达中解放出来,以极为上乘的电影语言讲述了一个具有东方哲思的故事。

 

《无间道》有四个主要人物:黄秋生饰演的警方高层黄志诚,曾志伟饰演的帮派老大韩琛,两人分别占据正义和邪恶两方。而刘德华(饰刘建明)和梁朝伟(饰陈永仁)饰演的两个卧底身份更加复杂,前者是打入警司内部的古惑仔,为帮派传递内幕消息,同时也是体制内表现不俗、深得上司赏识的佼佼者;后者则是潜入帮派之中的警校生,卧底虽为将黑老大绳之以法,却也在过程中干了不少坏事。两人都处于社会生活与道德价值的边缘,在不知情的情况下不断试探、追逐、角力,最后彼此知晓了对方的身份。于是便出现了天台对峙的经典一幕:一心洗白的刘建明想要承认身份做个好人却无疾而终;想恢复身份的陈永仁则被潜伏在警方的另一卧底击毙。故事的结局里,无论是想要成为好人的坏人,还是要恢复身份的好人都未能善终。

 

“无间道”一词来源于佛经,意为阿鼻地狱,即十八层地狱的最底层,这里的人要接受无休止的折磨,不死不休。影片中的主角都活在无间地狱,他们为权力、生存、金钱而互相出卖、互相争斗,立于黑白两道和善恶之间的境地,作为两个身份都本不该属于自己的人,他们做梦都怕别人拆穿自己的身份。在这个世界里,到底什么才是生活的道理、做人的道理,两人都在长期的角色倒置中面临茫然无措和艰难抉择。

 

结合续作来看,主角个人处境的无奈和精神的迷茫与时代背景息息相关。影片故事发展从1990年代开始到千禧年后结束,在此期间,香港结束了耻辱的殖民地历史,开启政治回归后新的历史与神话,正处于新旧交替的过渡状态。影片大量使用回忆闪回手法补充细节,主角的中年时期与青年时期交替出现,既交代了人物外貌、性格、命运的变化,也充分体现出时间的残酷性:岁月流转,时代变迁,足以改变包括人的面目在内的一切曾拥有意义与价值的东西。

 

虽然是警匪片,黑白两道之间的角力应当充满紧张,但《无间道》在表达方式上却非常克制。全片除了黄警官被反派丢下楼坠亡的那场戏有短暂的枪战对峙外,没有出现任何打斗的刺激场面。甚至对于黄警官的死,影片中也只出现了他轰然坠楼的场景,而且是平地的视角。在特写中,他肥大的身躯并看不出有多少外伤,也没有一地鲜血。关于他生命的最后时刻到底发生了什么,观众只有听同样在这场对抗中殒命的第三者转述:“打了整整十分钟,一句话也没有说。”流血漂橹带来的视觉冲击,似乎远没有这样一句话震撼人心。故事是惨烈的,表达是含蓄的,以至于一切情节的发展都有一种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的从容。这种从容也透露出一种强烈的宿命感:众人浮浮沉沉,费尽心机,但最终还是不可避免滑入某种冥冥之中的命运。

 

可以说,《无间道》中没有绝对的善,也没有绝对的恶,有的是善与恶之间的博弈,有的是人在善恶之间的挣扎。抛弃简单的二元对立论,它揭示了东方文明中的深沉真实:人性幽微复杂,正邪无法二分,这也是芸芸众生的世相。因果轮回报应不爽的朴素真理以及对抗宿命的无力感同时存在,影片没有滑入正义昭彰的“大团圆”结局,而是做了反处理,结尾时陈永仁的真实身份得以确认,警方以英雄待遇为他厚葬,而站在墓碑前敬礼的却是身穿警服的刘建明。这一处理也让电影主题的表达更加深刻隽永。

 

《无间道》在讲命运,也在讲“选择”。刘建明是个出身低劣的混混,为了生存在警司内部当卧底,一步步爬上高位。他想做个好人,但不完全是,他想要的是做个拥有合法身份堂堂正正受人尊敬的好人。为了这个执念,他可以帮帮派贩毒传递消息,也可以反杀跟随多年的老大,甚至误导警方认为黄警司是卧底,并最终导致了后者的死亡。刘建明有所欲求却无法满足,茫茫人生徒劳无功,只能作为幸存者,继续在无间地狱受苦。

 

而陈永仁则是为信念而活,现实中有太多这样的例子,一旦打入黑社会,昔日的正义铁拳变得暧昧不清,名曰除恶,但却在杀人越货、抢劫剽窃的罪恶环境中迷失自我。但当了“三年又三年,已经快十年”古惑仔的陈永仁,却总是不忘“我是个警察”。最终,陈永仁并没有改变任何事,甚至付出了生命的代价,但这个颠倒的世界也没有改变他。刘建明和陈永仁相似又迥异,最终活着的人永坠地狱,死去的人恢复名誉,而这或许正是《无间道》在宿命之悲下哀而不伤的情怀所在。

 

卧底的故事大多还包含着“身份认同”的话题。通俗地说,也就是个人认识到他属于特定的社会群体,同时也认识到作为群体成员带给他的情感和价值意义。

 

在影片中,警司和黑老大相对简单,他们一个在明,一个在暗,一个是“好”,一个是“坏”,但游离在明暗好坏之间的刘建明和陈永仁,到底谁是好人,谁是坏人?

 

人是一种社会性动物,总是在环境的参照和群体的对比中,不断形成和巩固个体层面的自我意识,于是“我”成为了“我”,“他”成为了“他”。

 

人也是一种复杂性动物,一念向善,一念向恶,内在难免会有两种声音互相打架的时候,但最终一种声音会逐渐占据上风。一切行为表征最终服从于价值选择,如果一个人被迫接受两种无法自洽的价值,内心的冲突只能走向分裂和崩溃。所以,刘健明总是惶惑不安,陈永仁要找心理医生。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他们可以装一年、两年,甚至十年,但伪装不了一辈子,天长日久不是因为演技越发炉火纯青,而是因为,内在的“自我”已经发生了改变。但这时,他们已经走的太远了。

 

浏览 点赞
本期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