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目录      

苦乐2009

2009年,一代“天之骄子”成为这个年头最为不幸的阶层——多年扩招汇涌而来的千百万学生就业大军,与全球金融风暴造就的无以计数的下岗失业大军相会合,使原本就每况愈下的大学生就业雪上加霜:每一场招聘会都成为人海战术的战场,以至于几十个硕士生争抢一个屠宰员的岗位,“听通知”预示着备受煎熬的日子来临。为了逃避残酷现实,有的被迫读研,有的被迫嫁人,甚至有的被迫走上不归路。

尽管本人师出名校,也在这求职苦海中沉浮了近半年,往年名企、大公司竞相来校要人、抢人的情形已成幻影。就在我被折磨得已不抱择业奢望的时候,一个偶然的机会和一个偶遇的朋友将我引进华润,真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走进华润大厦,电梯间里,员工们相互颔首微笑以示问候,前台人员彬彬有礼地接待着访客,办公室里大家有条不紊地处理着各自的工作,偶尔对我这个应聘者报以微笑……进入办公室短短几分钟,我就喜欢上了这儿的工作环境。这里处处流露出自信与规范,彰显着沉稳与大气。这不正是我理想中的工作环境吗?经过几轮面试,我终于在去年10月幸运地成为华润大家庭的一员。

可是,很快我就体会到,优雅背后是悄无声息、日益增长的工作压力。



我的岗位是杂志采编。据了解,《万科周刊》编辑部有8人,《华侨城》编辑部有10人外加一个设计顾问机构,艺华公司《职场指南》编辑部有38人,而《华润》编辑部仅4人。华润人真可谓“以一当十”。《华润》杂志每期64至100页,每页700字左右,每期五至七万字。而文字采编、校改仅由2人承担,校改3遍就有一二十万字的工作量。此外,还要承担网站新闻编审、会务接待、通讯联络等工作。

很多时候,常常是处理完新闻稿件又得创作散文,写作风格来了个180度大转弯——从理性犀利转变为诗情画意。初入职场,思维急转弯常常转得很艰涩,有时半天不能成文,或是写完之后发觉既不像新闻又不像散文,无奈只能一遍遍地修改。我们自己也常常笑称,华润杂志的编辑一定得把脑袋训练成“百度”,想要找什么,一个点击,就和盘托出。



很多看似简单的小事,真正做起来却相当费精力。就拿简单的电话约稿来说吧,集团下属部室和一级利润中心特约联系人共31人,给每人打一遍电话,一次说3分钟,不间断地说,也得一个半钟头,而往往很多时候还需要再打第二轮、第三轮,这一件事做下来,基本上就得三个钟头。再加上不少联系人都是领导,公务繁忙,什么时候打电话,隔多久再打,用怎样的语气说话……这些都需要我迅速学习,好好拿捏。

参加集团会务也是一项考验人的工作。做会务,说起来只是后勤工作,看似简单,实则相当繁琐。大到参会人员的安排、会议流程的统筹,小到麦克风是否正常、会议出席人员名片牌是否摆放得体,都需要会务工作人员考虑周全。为了确保会议的顺利进行,会务工作人员常常要督促到每一个细节,直至确定每一项具体工作都有人接应、每一份会议文件都准确规范、每一张会议名片牌都恰当摆放,才能放心地离开。那时常常已是午夜时分。做会务的过程虽然辛苦,但是让我这个平时大大咧咧惯了的人也逐渐养成了细心的好习惯,正是从这些琐碎的事务中,我体会到华润人“把一件小事也做到无可挑剔”的精神。



要“以一当十”,要做事无可挑剔,就要有更多的付出。入职百日来,我每天早上8点出门,晚上8、9点到家,除去路上3小时,每天在公司工作9到10小时。很多时候,回家还要继续改稿、写稿,很少在12点前睡觉,每晚能睡6小时已很满足。尽管时间如金,为了在联欢会上贡献节目,在准备节目的20来天里,还每晚挤出两小时练习小提琴。不敢坐着练,因为一坐就要睡着。

其实,背负盛名的华润人谁不是负重前行?集团领导常年辗转于全国甚至海外各个利润中心,视察、访问重要投资区域,一周之内接连到访河北、内蒙古、四川、广东、泰国;许多员工常年奔波于京、港、深三地,一年难有几天与家人共享天伦;不少华润双职工,虽然天天呆在一栋大楼里,却时常打不上照面,连吃顿饭都要提前预约,确定再三;更多的同事为了工作,常常不得已要推掉许多约会……他们舍小家、为大家,默默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为集团不断“输血”的同时,亦磨练了自己的体魄。

高强度下的工作是辛苦的,然而,当我手捧飘着墨香的新一期《华润》杂志,当我第一次出差、乘车路过巍然的北京天安门,当我们相聚在观澜会场,当我的小提琴曲《神秘园》博得阵阵热烈的掌声……我就忘却了一切苦累,感到由衷的欣慰。

毛泽东说,人是要有点精神的。“积极迎接挑战,勇于面对改变,主动学习新知,实现自我价值”,一代代华润人正是籍此精神走过71年风雨历程,成就今日蜚声中外的大华润。
文\喻丰[集团董事办]


回到目录      下一页
 
© CRC Mag@zine 本刊文章版权受法律保护,如欲转载,敬请致电编辑部联系,否则,本刊保留依法追诉之权利京ICP备0504564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