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目录      

审时度势 变中求胜

2010年全国“两会”刚刚落下帷幕。围绕着温家宝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一系列关系国计民生的话题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随着资源及环境的压力日益增大,加之以廉价劳动力为核心的比较优势日渐削弱,我国目前以粗放型为主的经济增长方式难以为继。为突破困局,国家倡导要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大力支持自主创新,积极推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温总理在《报告》中明确强调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优化经济结构”。依此大势,集团有必要及时检讨自身的发展战略,在产业组合、地域选择、研发创新、海外投资等方面作出适当调整,唯此方可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轻舟飞渡、更上层楼。

优化产业组合

《报告》提出:要加大投入和政策支持,大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包括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生物医药、信息网络和高端制造业等。同时,还要加快发展服务业,进一步提高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报告》给了我们两点提示:

其一,我国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空间巨大。目前,我国产业结构较为落后,往往在国际博弈中处于不利地位,无法支撑未来的可持续发展。今后“低碳经济”将主导全球发展方向,我国应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突破口,加快优化产业结构,提升高科技、高效能、低污染的行业占比。

根据自身的产业基础和资源状况,集团可考虑加大对新能源行业的投入。中央已明确要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和核能,争取到2020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15%左右(2008年此比重仅为9%)。目前在建的电源项目中,水、火、核、风电的装机容量占比分别为:38%、45%、13%和4%。未来清洁能源占比提高的趋势仍将持续,集团电力行业要审视自身的发展战略是否与此契合。另外,生物医药未来的发展前景广阔,集团医药行业对此可予以留意,以便占得先机。新加坡生物制药发展水平很高,预计2015年产值将达到250亿美元,可寻求适当形式的合作,孵化新的增长点。

其二,服务业面临有利的发展环境。除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外,改变过分依赖第二产业的格局,大幅度提高服务业比重,也是优化经济结构的一个重要方面。目前我国第三产业占整个国民经济的比重是39%,而全世界服务业占GDP比重是68%,低收入国家的这一比例平均也为52%。随着我国城镇化和工业化的发展,服务业的比重将越来越大。金融、零售、地产、物流、信息、咨询、医疗健康服务、会展和管理、水务和其他公用事业等将是未来我国服务业发展中的亮点。??

集团宜顺应国家经济结构调整趋向,择机果断处理非核心业务,尝试进入新的产业领域,培育新增长点,不断优化产业组合。上述趋势下,集团金融、零售、地产、燃气等行业面临着大好的发展机遇,在继续将资金、人才等各类资源向以上优势产业集中的同时,也可考虑进入其他服务业的机会。比如,可发挥华润在政府关系方面的优势,适时进入盈利能力较强的水务行业。另外,国务院已原则通过《公立医院改革试点指导意见》,集团可考虑借机参与公立医院的改制重组,与现有医药产业集成,构建大型医药医疗集团。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集团强力推动金融业务进而打造产融结合的发展模式正当其时。可关注以下两个领域:1)我国发展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的时机日趋成熟,华润金融可利用自身在资金、背景、人脉等多方面的有利条件,积极主导设立或参与私募股权投资基金,通过其特有的盈利模式,达到价值创造的目的;2)中国证券化率距发达国家差距较大,未来随着金融市场的开放和金融创新能力的增强,证券业的长期成长性值得期待。华润进入金融领域的时间晚,可以上述两个领域为切入点和突破口,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在此过程中,集团应积极跟踪研究国家有关政策措施,以便寻求支持,争取资金补贴。

调整地域布局

《报告》提出:要推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继续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大力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积极支持东部地区率先发展。认真落实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项规划和政策。

集团及各利润中心应及时掌握东、中、西部的不同发展态势,深入研析全国各区域经济规划有关情况,结合整体发展战略,寻找投资机会,并籍此调整优化各行业地域布局,利用国家的政策优惠,获得更快的发展和更高的回报。具体可从以下两方面入手:

其一,顺应区域间产业转移的趋势。区域发展的不平衡性,使得我国呈现后工业化、工业化后期、中期、初期、前工业化时期等不同的工业生态区。在全国统一的市场内,不同生态区必然进行产业转移,就如同当年美国→日本→东亚四小龙→中国雁行产业转移的翻版。

长三角、珠三角和环渤海地区的北京、天津、山东人均收入超过5000美元,已进入后工业化阶段。按照经济发展一般规律,其低端产业势必转移到工业化层次较低的中西部地区,从而致力于高端的、资本密集型的、技术先进的、节能环保的产业。这一转移过程刚刚开始,估计至少需要10年时间才能完成。今年东部出现的“用工荒”,将加快劳动密集型产业从沿海向中西部转移的步伐。

集团及各利润中心宜及时调整投资的地域布局,在东部侧重于发展服务业及高端制造业,逐渐退出劳动密集型产业;在中西部则要加紧布局、抢占资源,提前培育低成本竞争优势。可考虑沿长江“黄金水道”及陇海线铁路大动脉西进,构建新的利润增长区域。

其二,捕捉区域经济建设商机。我国高层决策者10年前就已经开始关注区域经济规划,而突如其来的金融危机让“中国经济区域协调发展”显得更为迫切。2009年,国务院共批复了12个上升为国家战略的区域发展规划,获批数量超过前5年的总和,包括珠江三角洲、上海、海峡西岸、江苏沿海地区、关中——天水经济区、横琴、辽宁沿海经济带、图们江、中部地区、鄱阳湖、黄河三角洲、海南。各个区域立足于自身比较优势,定位各有不同,或为金融、物流中心;或为先进制造业中心;或为国际旅游岛……除了注重沿海布局外,还开始开发沿边,从东部、南部延伸到中部、西部、东北等地,促使以往的外向型增长结构转变为“外需、内需共同发展”。2010年,西藏、新疆、重庆“两江新区”及成渝经济区四大区域经济规划也有望陆续出台。

区域经济建设方兴未艾,由此带来的商机十分巨大。集团及各利润中心宜根据各个区域的不同定位,在投资策略上有所取舍,实现地域布局的合理优化。

推动自主创新

《报告》提出:要认真贯彻自主创新的方针,全面推进创新型国家建设。着力解决科技与经济脱节的问题,推动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促进科技资源优化配置、开放共享和高效利用。

随着土地、能源、资源及劳动力等要素价格不断上升,我国长期以来依靠要素驱动的低成本竞争模式日渐落伍,必须及时转向创新驱动型。2007年10月召开的十七大报告将自主创新作为“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以便使经济发展方式实现“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的转变。为推进自主创新,国务院已经围绕《国家中长期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年——2020年)》出台了90多项鼓励自主创新的政策,涵盖财政、税收、金融产业等多个方面,并把激励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主体作为重点内容。

自主创新是追求卓越和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根据德国西门子官方网站发布的数据,西门子拥有62000项有效专利。华为公司是中国企业中研发搞得最好的,2009年研发投入70亿人民币,申请国际专利1600多项,在全世界企业里排第一,有力击破了“中国企业搞不了自主创新”的偏见。

然而,自主创新属于集团的弱项。见贤思齐,集团应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2010年工作的一个重要主题。可深入研究国家推出的各项自主创新政策,利用好这方面的优惠政策;建立完善创新机制,加大研发投入;同时大力引进外部高层次人才,带动集团全方位的创新工作。

开拓海外投资

《报告》提出: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鼓励符合国外市场需求的行业有序向境外转移产能,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开展海外并购,深化境外资源互利合作。

由于矿产品、能源等的采购以及国内市场渐趋饱和后拓展海外市场的需要,中国企业“走出去”的内在动力增强。从国家层面看,推动实施“走出去”战略、增加对外直接投资可以降低对外贸易顺差,减少由此引起的国家纠纷,并有助于缓解我国巨额外汇储备造成的流动性泛滥问题,因而国家近年来相继出台一系列配套优惠政策,鼓励企业“走出去”。人民币持续升值更增强了中国企业对外投资的能力。近年,我国对外投资出现飞跃式增长,预计2010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将突破1000亿美元。

环顾世界500强,无不壮大、受益于海外投资。

集团尚未将海外投资列入战略规划,在继续深耕国内市场的同时,可因应形势变化,与时俱进,考虑稳健、逐步地拓展国际化经营。香港益达集团在全球范围打造垂直一体化纺织产业链、利丰集团进行全球供应链管理的成功经验值得集团借鉴。

对外投资方向上,可在“稳字当头”的原则指导下,由近及远,渐次展开。建议优先关注东盟地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已于2010年1月1日正式建成,构筑起一个人口近19亿(中国13.2亿,东盟5.6亿),GDP合计约5.5万亿美元(中国4.4万亿,东盟1.1万亿)的全球第三大自由贸易区。双方取消了绝大部分产品关税,并实现投资自由化。另外,东盟华人众多,易于交流沟通。

近年,我国一些大的能源企业纷纷涉足东盟,华电在印尼拓展煤电一体化项目,华能竞购新加坡电厂,南方电网与越南等大湄公河次区域国家开展电力合作;许多消费品企业也积极投资东盟国家,青岛啤酒在泰国曼谷建厂,天虹纺织在柬埔寨建厂……此类例子,不胜枚举。集团有必要尽快将东盟纳入战略目标,对相关市场进行认真研究。

道法自然、顺势而为,方能事半功倍、万事诸遂。在未来中国经济前景持续看好的大前提下,企业应该准确领会国家的战略导向和政策指引,把握相关的发展趋向,及时调整自身的战略规划,谋定而后动,迅速坚定地执行落地,才能超越平庸、脱颖而出。
文\集团战略管理部
回到目录      下一页
 
© CRC Mag@zine 本刊文章版权受法律保护,如欲转载,敬请致电编辑部联系,否则,本刊保留依法追诉之权利京ICP备0504564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