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润达濠风电场,与风景秀丽的南澳岛隔海相望,迎风伫立的一排排洁白的风车成为汕头入海口独特的风景线。站在风车下,凭海临风的感觉让人心旷神怡。
达濠风电场目前有9台风机,总装机容量18,000KW;南澳二期共39台风机,总装机容量29,250KW。守护这48台风机的,是27岁的许志锋和他的6位同事。因工作需要,小许他们常常得达濠、南澳两地跑。从达濠走海湾大桥到汕头,从汕头到莱芜渡口,从渡口搭轮渡过海到南澳,再从南澳驱车到风电场,这路行程走下来,怎么说也得3个半钟头。然而这对小许他们来说,早已是家常便饭,轻车熟路了。
早上不到8点,我们来到达濠风电场的时候,小许已经做完了例行的巡视检查工作。“一般我们每天6点钟起来,不到7点就开始巡查了”,小许说,“虽然每台风机的情况在中控室都可以看到,但是外部情况多变,还是要去现场观察检修。”
维修是件苦差事,得要4个人配合,顺着风机塔筒内呈90度直立的梯子爬上风机顶部,背上80来斤重的检修工具,从上往下,一点一点进行检修排查。达濠风电场的风机高达67米,对一般人而言,光是爬上去就累得够呛,更别提还要高空作业了。8月的汕头酷暑难耐,没有降温设备,铁皮制成的塔筒完全变成了一个大烤箱,里面温度已高达五六十度,而只要上风机,就必须穿上厚厚的连体工作服,“每次检修下来,衣服从上到下全湿透,脸被闷得像煮熟的虾。”小许打趣地说。
风机的塔筒通常由三节组成,中间用螺丝固定着,一颗螺丝松动了,整圈螺丝都要重新紧一遍。达濠的风机塔筒一圈有100来颗螺丝,我们仔细观察了下,每颗螺丝的螺母直径将近100mm。据说,连拧螺丝的液压扳手都有七八十斤重。“每次我们都憋着一口气埋头拼命拧,有时候感觉自己就像《摩登时代》里的卓别林。”小许调侃道。
做一次检修,没有六七个钟头是下不来的。“现在天气太热,为了防止中暑, 我们早上5、6点就出门了”,小许说,“达濠和南澳两地的风机,我们用一个半月就检修完了,如果不是赶上前段时间台风雷雨天气多,时间还可以更短。”
上一次风机不容易,要换上工作服,备好工具箱,带上干粮和冰水,检修完再下来。不过,所谓的冰水,到了上面要不了20分钟,就变成了热水。
定检的那段日子里,小许他们每天都要上2、3台风机检修。平日里,虽然不用每天都上去,但是,风机在运行过程中经常会暴露一些缺陷和问题,这都需要随时处理,一天上几次也在所难免。
“我们这边还算好,风机比较新,风机之间的距离也相对较近,有的风电场,像潮惠那边,有130多台,遍及整个山顶,最远的风机从变电站开车过去得要40分钟。”小许说道。8月10号晚上,4台风机出现故障,维修人员从晚上9点一直工作到凌晨12点,因为距离远,又属于综合性故障,处理起来比较麻烦。当时黄场长说,这么晚了,明天再接着干吧,但是大家坚持要修好再走。
在风电场,没有上下班和节假日的概念,24小时都处于待命状态。大家真可谓吃在风场,住在风场,干在风场。
“风电场刚运行的时候,一些土建工程还没完全建好,山上没水,吃饭也得从山下打上来,睡觉只能睡地板,门还关不严,领导跟我们一起奋斗,硬是用了不到4个月的时间完工。”
在风电场,其实最艰苦的还不是每天进“烤箱”、穿着厚厚的连体服、背着大几十斤重的工具箱、攀爬在70米高的塔筒里检修,而是孤独和寂寞。在这里,小许每天能够面对的,也就是三五个同事,因为要随时待命,平时也就基本上呆在风场,虽然家在汕头,也只能两三个月回去一次。“刚来的时候,觉得天天面朝大海,生活多么惬意啊,可是没到一个月,就受不了了,天天除了看海,看海,还是看海……”就这样,小许的女朋友跟他分了手。“大丈夫何患无妻,我还年轻呢!”说起这些事,这个皮肤黝黑的阳光大男孩爽朗地笑了,“看到风机被自己修好了,又转了起来,感觉特别满足。”小许说起来,眼睛里直放光。
刚毕业的时候,家里早就给小许在汕头市电力局找好了一份安稳工作,可是,几个月过去,小许觉得朝九晚五、按部就班、一份报纸一杯茶的人生实在太没意义,于是毅然辞掉了在许多人看来是“金饭碗”的电力局工作,来到了风吹日晒的风电场。“我不后悔,风电行业很有前途,在风电场,我每天都充满激情。”小徐信心满满地说。
在中控室,控制屏上2号风机显示出异样。“报故障了,我得去看看!”顾不得吃饭,小许匆匆抓了袋饼干就往外走。中午12点,烈日当空,小许拎了几桶水,反复几次,把那辆越野车浇了个透。“不浇不行,车都被晒得要着火了。”说着,他跳上车,朝我们匆匆挥挥手,绝尘而去。
在回程的高速公路上,碧海蓝天映衬下的风车群一直是我心头挥之不去的美景。其实,华润的风车美景还很多,在内蒙古、在甘肃、在山东……到处都有华润的风车迎风转动。与南国相比,塞北的风车群想必又是另一番景象。风电场的生活着实很磨练人,有人来了,走了,但留下的都是“铁哥们”。正是他们的辛勤工作和坚守寂寞,才构成了华润的风车群景图。
达濠风电场目前有9台风机,总装机容量18,000KW;南澳二期共39台风机,总装机容量29,250KW。守护这48台风机的,是27岁的许志锋和他的6位同事。因工作需要,小许他们常常得达濠、南澳两地跑。从达濠走海湾大桥到汕头,从汕头到莱芜渡口,从渡口搭轮渡过海到南澳,再从南澳驱车到风电场,这路行程走下来,怎么说也得3个半钟头。然而这对小许他们来说,早已是家常便饭,轻车熟路了。
早上不到8点,我们来到达濠风电场的时候,小许已经做完了例行的巡视检查工作。“一般我们每天6点钟起来,不到7点就开始巡查了”,小许说,“虽然每台风机的情况在中控室都可以看到,但是外部情况多变,还是要去现场观察检修。”
维修是件苦差事,得要4个人配合,顺着风机塔筒内呈90度直立的梯子爬上风机顶部,背上80来斤重的检修工具,从上往下,一点一点进行检修排查。达濠风电场的风机高达67米,对一般人而言,光是爬上去就累得够呛,更别提还要高空作业了。8月的汕头酷暑难耐,没有降温设备,铁皮制成的塔筒完全变成了一个大烤箱,里面温度已高达五六十度,而只要上风机,就必须穿上厚厚的连体工作服,“每次检修下来,衣服从上到下全湿透,脸被闷得像煮熟的虾。”小许打趣地说。
风机的塔筒通常由三节组成,中间用螺丝固定着,一颗螺丝松动了,整圈螺丝都要重新紧一遍。达濠的风机塔筒一圈有100来颗螺丝,我们仔细观察了下,每颗螺丝的螺母直径将近100mm。据说,连拧螺丝的液压扳手都有七八十斤重。“每次我们都憋着一口气埋头拼命拧,有时候感觉自己就像《摩登时代》里的卓别林。”小许调侃道。
做一次检修,没有六七个钟头是下不来的。“现在天气太热,为了防止中暑, 我们早上5、6点就出门了”,小许说,“达濠和南澳两地的风机,我们用一个半月就检修完了,如果不是赶上前段时间台风雷雨天气多,时间还可以更短。”
上一次风机不容易,要换上工作服,备好工具箱,带上干粮和冰水,检修完再下来。不过,所谓的冰水,到了上面要不了20分钟,就变成了热水。
定检的那段日子里,小许他们每天都要上2、3台风机检修。平日里,虽然不用每天都上去,但是,风机在运行过程中经常会暴露一些缺陷和问题,这都需要随时处理,一天上几次也在所难免。
“我们这边还算好,风机比较新,风机之间的距离也相对较近,有的风电场,像潮惠那边,有130多台,遍及整个山顶,最远的风机从变电站开车过去得要40分钟。”小许说道。8月10号晚上,4台风机出现故障,维修人员从晚上9点一直工作到凌晨12点,因为距离远,又属于综合性故障,处理起来比较麻烦。当时黄场长说,这么晚了,明天再接着干吧,但是大家坚持要修好再走。
在风电场,没有上下班和节假日的概念,24小时都处于待命状态。大家真可谓吃在风场,住在风场,干在风场。
“风电场刚运行的时候,一些土建工程还没完全建好,山上没水,吃饭也得从山下打上来,睡觉只能睡地板,门还关不严,领导跟我们一起奋斗,硬是用了不到4个月的时间完工。”
在风电场,其实最艰苦的还不是每天进“烤箱”、穿着厚厚的连体服、背着大几十斤重的工具箱、攀爬在70米高的塔筒里检修,而是孤独和寂寞。在这里,小许每天能够面对的,也就是三五个同事,因为要随时待命,平时也就基本上呆在风场,虽然家在汕头,也只能两三个月回去一次。“刚来的时候,觉得天天面朝大海,生活多么惬意啊,可是没到一个月,就受不了了,天天除了看海,看海,还是看海……”就这样,小许的女朋友跟他分了手。“大丈夫何患无妻,我还年轻呢!”说起这些事,这个皮肤黝黑的阳光大男孩爽朗地笑了,“看到风机被自己修好了,又转了起来,感觉特别满足。”小许说起来,眼睛里直放光。
刚毕业的时候,家里早就给小许在汕头市电力局找好了一份安稳工作,可是,几个月过去,小许觉得朝九晚五、按部就班、一份报纸一杯茶的人生实在太没意义,于是毅然辞掉了在许多人看来是“金饭碗”的电力局工作,来到了风吹日晒的风电场。“我不后悔,风电行业很有前途,在风电场,我每天都充满激情。”小徐信心满满地说。
在中控室,控制屏上2号风机显示出异样。“报故障了,我得去看看!”顾不得吃饭,小许匆匆抓了袋饼干就往外走。中午12点,烈日当空,小许拎了几桶水,反复几次,把那辆越野车浇了个透。“不浇不行,车都被晒得要着火了。”说着,他跳上车,朝我们匆匆挥挥手,绝尘而去。
在回程的高速公路上,碧海蓝天映衬下的风车群一直是我心头挥之不去的美景。其实,华润的风车美景还很多,在内蒙古、在甘肃、在山东……到处都有华润的风车迎风转动。与南国相比,塞北的风车群想必又是另一番景象。风电场的生活着实很磨练人,有人来了,走了,但留下的都是“铁哥们”。正是他们的辛勤工作和坚守寂寞,才构成了华润的风车群景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