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目录      
蛹为蝶是原动力,蝌蚪变青蛙也是原动力。这种蜕变源自自身的成长和内在的壮大,从无到有,从小变强,为了飞得更高跳得更远,必须对过去洗心革面自我更新。一个组织同样也是如此。

华润置地山东省公司于2010年底初创,各项目从无到有全面展开,公司设计管理部刚一成立就面临着重重挑战。要落实山东省公司“十二五”发展战略,要让“大区总部做实,城市公司做精”的管控要求落地,要在人力资源不足的情况下充分发挥专业人员的作用与价值,要快速推进项目,还要控制设计质量风险,平地起高楼绝非易事。

在挑战面前,山东省公司结合华润置地“三级管控”的运营模式,对设计管理部开展了组织设计工作。

三级管控体系体现在设计管理上,就是置地总部设计部向制定产品线和产品标准的方向发展,大区总部要强化管控职能,城市公司要着力于执行。省公司的组织设计则要在“大区公司做实”及“城市公司做精”之间找到契合点,管理边界划分要做到:大区总部层面强化产品定义能力与设计把控能力,集中决策,城市公司层面强调设计的高品质落地能力与项目协调。

所以,对省公司设计管理部组织能力提出的要求是既要“强”,又要“灵活”。基于这样的考虑,山东省公司设计管理部的初步组织设计就突出了专业线的管理,省公司集中专业管控,城市公司不设设计部,仅派驻设计人员,最终形成了六大专业版块(详见设计管理部初步架构图)。

经验丰富的员工集中于省公司总部,使设计管理部在各个城市设计管理能力参差不齐的情况下,仍然保证了决策的风险控制,有利于各专业的项目设计经验积累,也保证了产品的品质控制。这在淄博中央公园项目设计工作的快速推进和淄博、青岛、威海示范区的快速呈现上得到了充分体现。

同时,在团队组建上,我们的规模从2010年底的23人,扩充到2011年底的56人, 有效保障了项目建设的人力需要。

初步构建的组织架构取得了很好的成效,但随着2012年山东省公司进入更多的城市,在城市层面的工作量比2011年翻了一番,设计管理部面临更高的要求,问题也逐步暴露出来。

由于各专业分条线管理,在涉及专业对接的设计领域出现了多次因为信息不交圈导致的设计失误。例如,在淄博中央公园项目住宅入户大堂的精装修上,就出现了建筑专业与室内专业不交圈,现场出现拆改,增加了无效成本。

另外,由于各专业版块之间进行条块化分隔以后,每个专业的成果独立完成,决策集中在大区,城市公司在执行过程中出现的设计问题无人对整体结果负责,城市公司层面的设计管控薄弱。

为了应对这些新的问题,2012年3月至5月,省公司中层管理人员组成的两个独立小组,以“杨三角”组织能力模型为理论基础,进行了设计管理部的组织能力诊断。设计管理部内部也同步举行了多次以骨干员工为主的行动学习,自发寻找组织能力短板。

我们总结出较为突出的问题在于:部门组织架构完全按专业分工、不交圈,协调困难;城市公司层面无人对整体设计结果负责;大区与城市公司之间管理界面、职责划分不清晰;各版块人员结构不合理,景观、技术人员偏多。

而深挖其原因又发现:员工思维方面的问题主要存在于对设计版块划分和集中管理的不认同,以致在具体的项目管理上出现了管理界面划分的不清晰和执行上的小团队情节。员工能力方面,在前期的工作界面划分后,各专业人员形成了较为集中的专业梯队,但是各个专业梯队之间的能力差距较大,一些员工的能力问题逐渐暴露出来,难以适应岗位要求;同时,几个专业负责人的岗位缺失,导致专业管理存在缺项。员工治理方面,为了加强专业管控而按照专业线划分的架构,在城市公司项目增多后,难以在工作中实现专业间的较好协调,形成了各专业信息不通畅,架构上对专业交圈工作有一定的制约。

根据这些诊断结果,省公司通过内外部对标吸取先进经验,对设计管理部进行了组织结构调整优化,形成了设计管理部 “两个集中”:一是大区层面集中主要设计管理力量,各个专业负责人集中办公,承担所有项目从设计方案工作到扩初阶段的设计管理工作,并集中优势力量开展研发工作;二是后期管控向城市设计负责人集中,城市层面重点在于设计成果的落地执行,按项目数量配备相应的人力,主要解决报批配合、施工图管理及现场施工配合问题。

通过组织架构优化,强化了大区的方案管理职能,确保了项目的品质不因项目数量的不断增加而降低;增加城市设计负责人,增强了在城市公司层面的设计协调和管理,统筹各个专业在城市公司层面的交圈,促进了各项设计工作的推进。

回顾两年多来设计管理部的组织建设历程,从初步构建组织、发现问题到组织能力诊断、解决问题并持续提升,其间运用了“杨三角”理论、内外部对标、员工素质模型、人岗匹配等多种方法,对于组织构建的方法论有了从理论到实践的检验,也对组织能力诊断的工具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从设计管理部这一个部门的组织构建,推而广之到整个山东省公司各部门、各城市公司乃至整体的组织能力建设,发掘组织建设的原动力,将是我们始终关注的重要课题,因为,“组织的发展壮大,特别是组织能力的提升,是我们实现基业长青的基础和保障。”

回到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