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目录      
在华润大学66天的时光里,贯穿始终又让我们相当纠结的课程就是行动学习了。我虽然已经毕业,但脑海中还是时常浮现课题组讨论时的场景,它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中的一部分了。课题的研讨过程也是我们成长的过程。

立题时的困惑

4月的白洋淀,絮花如雪。初入大学,徜徉在二月兰盛开的美丽校园中,一切都是新鲜的,心情是愉悦的。第二天,我发现有些学院的同学开始聚在共享空间里热烈地讨论着,在白板上认真地记录着,我凑上去打听了一下,才知道他们正在讨论课题,也就是毕业时汇报的内容,心想:毕业还那么遥远,现在就开始研究了啊!同时也产生了一种做课题的紧迫感。

带着这样的疑惑,几天后我们也进入了“行动学习”的节奏。学院已经根据大学的要求为我们选好了课题——“华润电力V模式研究”。V模式是什么?我们课题组的7位兄弟,初见该题目时有个共同的感受——“高大上”里透着十足的神秘感。我们用了一周的时间,研究了各种文件,了解到V模式是借鉴京瓷阿米巴划小核算单元、全员参与、自我管理的经营方式和海尔倒三角的组织架构、人单合一的理念,是与传统“金字塔”组织模式完全不同的一种管理创新。它有三层含义:与微小的“微”同音,意为划小核算单元;倒三角的组织模式;Victory (胜利、多方共赢)。可以说,华润电力10年来在业内保持了一定的竞争优势,这和润电人不断审视自我、挑战自我的精神是分不开的。V模式同样也是华润电力应对当前电力市场的一种管理创新。

解题时的纠结

华润大学是一个搞学术研究的绝佳场所,远离闹市区,全封闭式管理,各种后勤保障一应俱全,共享空间里饮料小吃供应充足……所有这美好的一切,都是为了让学员们在这里安心学习,同时拿出最好的研讨成果。

课题给我们最大的挑战是:我们自己能否理解V模式?其次,我们如何把这个事在有限的10分钟汇报时间里说清楚?研讨一开始,我们就感受到了大家身上不一样的“内容”。小组成员在各自公司都是管理层,每个人都很坚持自己的观点,而在这里,全都“没大没小”了,常常为了一个问题争得面红耳赤,直到都弄明白为止。特别是几位“资深”同学,用他们富有磁性的大嗓门让我们感受到了什么叫认真。在研讨过程中,我们也充分运用了课堂中学到的“6S”、“5C”、“TOP”等模型,随学随用的方式为研讨增添了很多乐趣。

随着课题研讨的深入,我越来越深切地感受到,V模式是对原有组织架构的颠覆性变革。原有的各个部门打破后,要建立几十个自主经营体,那么如何让新的组织体系更为高效地运转?领导和员工的角色转换了,如何让大家都能安心地在岗位上开展工作?如何公平合理地核算一个个自主经营体的收益?如何进行有效的评价和激励,让大家持续挑战?在华润电力,这个模式如何能够获得认可和推广?……所有这些问题,都是我们必须要思考的。记得有位同学的观点在我们小组引起了共鸣,他说,管理模式是一个很大的体系,V模式的任何一个环节都可以作为一个课题深入研究,我们能够在有限的时间内将整体架构呈现出来,并以煤炭采购这一环节让听众明白其基本运作模式,就是很大的突破了。

汇报时的自信

每个夜晚,不管研讨的火花多么璀璨;每个“早睡早起”的日子里,不管你的脑海中浮现出多少个“大V小V”;每个临近毕业的日子里,不管还有多少个纠结的未解之谜……不管你准备好或者没有准备好,毕业汇报就在那里了!汇报前一周,我们终于完成了一稿基本能够说服自己的报告了,但课题汇报是要当着诸多领导和100多位同学们的面,让他们明白我们研究的是什么,压力可想而知。

根据要求,3名课题汇报人由学校组织课题组长抽签确定。我们的运气还算不错,许洪波是组长,对课题报告有最全面的理解;韩玉新虽然讲话方言味儿重,但其所在的公司未来要首先试点V模式,对课题也有很深的了解;我自诩演讲能力不错、嗓门大,开场吼两嗓子还是有优势的。最后阶段,执行班主任丁远奎和培训师许铭桂也加入到了课题辅导中,在报告内容上帮我们做了很多修正。比如多用图表来阐述观点,精简文字;比如演讲方式上,如何掌控时间、如何配合恰当的演讲姿态、语言声调等。虽然只有几天时间,但进步神速。汇报那天,尽管站在万众厅的舞台上还是会有些紧张,但我们三位汇报人和四位回答问题的同学都呈现出了最好的状态,全景展示了我们眼中的“V模式”。我们对自己的评价,用韩玉新同学的话说,就是“中”!

课题研讨结束后,我们小组每个人心里都有这样一个愿望:期待V模式能够在项目上推广运用,助力润电永远奔腾!

回到工作岗位,偶尔会想起每次研讨结束后,我们在校园里散步放松、午夜聆听蛙鸣的场景,那些美好的记忆都已成为我们生命中的珍藏。66天,7个人,2次调研,N次研讨,无数个不眠之夜,小伙伴们都在认真地坚持着。感谢华润大学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如此好的平台,在我们突破自我、破茧成蝶的过程中,赋予了我们成长的力量。

回到目录      下一页

创新让紫电永远奔腾     贾召阳[华润电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