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目录      
分析数据

为了探究工作效率低下的原因,信息管理部同事决定先从数据入手。进行大数据分析后,得到的结论令人大吃一惊。数据显示,在2013年的办公流程节点和邮件的处理时间上,内部管理人员分别需要22.45小时、61.35小时,市场人员则为19.79小时和38.65小时,而全公司不限时流程处理时间为37.45小时。

这就意味着,当你发出一个带有工作任务的邮件后,收件人平均需要2.5天才会点击处理;而一个流程节点,则需要等待近一天的时间才被处理。可以想象,在这种漫长的等待中,工作效率是多么低下,这不禁引起了我们的反思。不过通过更深一层的数据分析,我们又有了新发现。

领导们虽然事务繁多,但流程节点及邮件的处理时间却分别只有12.31小时和19.06小时;而最为繁忙的总经理,两者分别仅有8.30小时和7.2小时。数据之下,真相大白。据此我们认识到,只有提高员工的自我效率意识,才能解决深层次的问题。

可是,我们又该如何出手呢?是依据传统的管理方式制定严格的考核制度?还是规定好每个流程和节点的时间长度?抑或是系统自动出示罚款单?办法虽多,可是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却没有几个,这让我们大伤脑筋……

突破思维

经过几轮的内部研讨,我们决定放弃固有的管理模式,将改良方向转为引导员工加强自主性管理。随之我们也确立了改良行动的思维核心:计算每个人办理任务的累计平均时间,并进行同级排名;实时推送团队及个人的效率数据;分析并展示每个人的工作习性,促使个人进行自我剖析。

为此我们调查了一些工作高效率的领导和同事,探寻了高效工作的方式与方法,总结出四点经验:随时随地移动办公;加强沟通与交流;邮件及时处理与回复;努力做到即事即毕、事不过夜。

虽然找到了具体经验,但是若没有好的工具将其流程化,一切都将成为空谈。因此在实行飞鹰计划前,我们先做好了三件事:首先通过BPM与Lync的集成,实现办公任务实时推送;随后通过各系统平台间的集成实现工作时间Lync任务推送,并将非工作时间任务予以短信提醒;接着通过BPM与短信平台、BI的交互,对平均办理时间超过8小时的人员,实现每增加办理时间便触发短信提醒的功能。

万事俱备,只欠“飞鹰”。

“飞鹰”启动

2014年1月1日,“飞鹰行动”正式启动。

用“飞鹰”做代号,喻指大家都应像飞鹰一样迅捷行动,高效办公。于是我们向注册BPM的所有员工发出了“极速办公、飞鹰行动”的倡议书,阐明计划初衷并制定“十时处理”的行动目标,要求流程、邮件均在十个小时内处理完成,意在用数据驱动管理。

行动分三个层次展开。

首先,我们利用源于大数据开发出的“办公效率智能分析”平台,全方位展示公司各级部门和个人的任务办理累计平均时间、效率排名以及工作习性,并在BPM办公系统里实时展现同级排名,以此为警示。

其次,建立分享平台,让工作高效的同事分享经验,提供办公提速的策略与方法。如此一来,在加强高效员工荣誉感的同时,也提高了员工参与飞鹰行动的积极性。

最后,为了帮助大家解惑答疑,我们还特意增加了“极速办公、飞鹰行动”系列问答栏目,一定程度上减少了行动的阻力。

事实证明,“飞鹰行动”效果明显,大家的工作效率直线上升,并在十天后实现了十倍提速。

持续推进

为了持续改进效率问题,我们还开发设计了《BPM智能诊断评测报告》,报告分“引子引出规则”、“望穿数据之后”、“日月经天发布”、“看得见的自我”、“我和我的团队”、“时间去哪里了”、“明天值得期许”7个部分。这些环节能对每个人的工作习性进行全方位体检,并自动形成月度报告,每月1号由系统自动发送到个人邮箱。这样,每个人都能自我检视和自我对比,且有效避免了同事之间因横向对比所带来的矛盾。

几个回合下来,公司整体工作效率的提升速度简直能用“一日千里”来形容——全公司的平均任务办理时间在十天之内由去年的35.12小时直降到2.52小时。

飞鹰启示

从海量杂乱的数据背后寻求元素之间的联系,进而准确找到管理问题的核心所在,这就是大数据分析在企业管理中的实战运用。一句话概括:数据驱动世界,效率成就未来!

“飞鹰行动”就是如此,将各种不起眼的数据进行整合,从中剥离出管理问题的蛛丝马迹并找到方案。同时,“飞鹰行动”的成功之处还在于将精准管理与激发员工潜能相结合,不仅提升了工作效率,还促使员工超越自我,完成了过去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正如“飞鹰行动”的口号:飞鹰、飞鹰,你行,我行,他也行!

回到目录      下一页

十倍提效的秘笈     沈渴望[山东东阿阿胶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