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战略抉择造就和黄与新世界的盛衰□集团常董办研究部 唐俊 【编者按】 在最近召开的6S工作会议上,集团主要领导根据应变、求变的思路,前瞻地阐述了关于推进行业战略、地域战略、财务战略、人才战略及组织战略的全新理念,这无疑是确保公司可持续性发展和再造辉煌的重要抉择,必将对华润的发展产生重大的影响。看不清这一点或者应对迟缓,我们就会被市场遗弃甚至吞噬。这绝非危辞耸听,因为发展战略直接关系到一家公司的兴衰成败,戴满桂冠的和黄与陷于困境的新世界即是最直观的前车之鉴。 荣膺2000年“全球千家盈利最高公司”名单榜首、盈利能力一度超越GE和万国宝通的和黄,连续10年平均每年为股东带来27.3%的回报。而在恒生工商分类指数中与之比邻的新世界,则在困境中今年交出了22年来第二份差的业绩表,时光倒流回1979年,当年新世界总市值超过和黄的买主长实14.5%,位列“华资五虎将”之首。两大华资集团的旗舰,面对相同的营商环境和要素市场,不过二十年间的游弋,绩效上呈现出如此巨大的差异,对此做出探讨,值得引起正在制订发展战略的职业经理人的关注。 同一营商环境·不同的绩效
|
和黄主营业务 |
|
新世界主营业务 |
地产物业、航运有关服务、贸易及零售、石矿、建筑、财务及投资 |
据1982年年报 |
地产企业、地产发展、酒店旅游业、土木工程与建筑、炼钢、冷气工程、船务、 |
港口及有关服务,电讯及电子商贸,地产及酒店,零售及制造,能源、基建、财务及投资 |
据2000年年报 |
物业、基础建设、服务、电讯及科技、策略性业务 |
附表二:和黄、新世界八十年代中的拓展
和 黄 |
|
新世界 |
兴建黄埔花园,1991年建成 |
1984年 |
兴建香港会展中心,1989年落成 |
收购香港电灯34.6%的股份 开发和经营葵涌6号码头 开展香港移动通讯业务 |
1985年 |
|
收购加·赫斯基43%的股权 |
1987年 |
|
|
1988年 |
收购亚洲电视47.5%的股权 获大老山隧道24%股权 投资一系列基建项目 |
(二)在大力扩张期间中,和黄精心部署、进退有据同新世界率意而为、四方出击,直接影响到核心竞争力的提升,在经营绩效上由等距离差距,必然演变成云泥之别。
1.李嘉诚以长实6.93亿港元资产控制了市值62亿的和黄,韬光养晦三年后走上前台,逐步演绎其发展大计,到1989年,和黄盈利即达60.8亿港元,等于当年购价的10倍。
●继续和黄前任主席韦理的“瘦身”行动,将3家公司私有化,关闭了两家业务不佳的机构。
●重新部署3家二级公司经营整合后的贸易业务,同时推进原有的地产、航运、建筑和投资业务长足发展。
●1985年用16个小时达成29亿的交易,以悭4.5亿的价格购进港灯,使和黄年盈利能力一举提升10亿港元以上。
●1986年推出和记通讯,统筹电话、专线电视、传呼和资讯传通等业务,为培育九十年代的高盈利能力奠定基石。
●1989年售出采石和贸易业务,明确地界定出集团的五大核心业务。
2.兴建香港会展中心成功的光环,掩盖了80年代新世界在其他领域投资屡次败走麦城的记录,使郑裕彤得以全身而退。
●1981年与恒隆陈曾熙等联手出击,中标金钟二段上盖发展权。次年底因无银行资金支持,而被迫放弃该计划。
●1983年购入香港船务60%的股权,引起股民的疑虑。
●1984年与香港贸发局达成协议,兴建香港会展中心。该项目落成后,业内最高推测年回报率为50%,在当年香港最大20家上市公司的排名中,新世界由此而递进了3位。
●1988年主导的华资集团收购英资置地的行动无疾而终。同年入主亚洲电视,终因无利可图于90年代中淡出。(附表三)
附表三:经营业绩(年报) 单位:百万港元
项 目 |
1982年 |
1988年 |
||||
|
和 黄 |
新世界 |
和>新 % |
和 黄 |
新世界 |
和>新 % |
营业额 |
3,717 |
2,035 |
82.65 |
12,875 |
5,296 |
143.10 |
除税前溢利 |
1,191 |
375 |
217.60 |
3,328 |
1,565 |
112.65 |
股东所占溢利 |
1,001 |
722 |
38.64 |
3,603 |
1,115 |
223.13 |
资产总值 |
6,253 |
4,165 |
50.13 |
21,406 |
8,017 |
167.00 |
股东权益 |
4,374 |
2,366 |
84.86 |
15,761 |
4,886 |
222.57 |
(三)在步入成熟阶段后,和黄深具视野、整合资源、开拓业务和新世界盲动发展、偏离主业、债台高筑,两者在投资者心中泾渭分明。
1.多年的重组、拓展、整合后,和黄在1989年终于确定了其发展路向;整个90年代直至今日,始终坚持围绕核心业务,集中全部资源作纵向或横向的发展,从而取得了骄人的业绩。
●作为独立的港口投资者、发展商及经营商,和黄的业务遍及亚、欧及美洲,在19个港口经营136个泊位,拥有港口资产近880亿港元,2000年为之提供了53.41亿港元的税前盈利。
●和黄巳成为全球主要的流动通讯供应商之一,在行中成功演绎了“增值为本”。从90年代中始,用了5年时间培育Orange,以其中49.01%售予德国的Mannesman,获利151亿美元;再用所持有Manneman 10.2%的权益,换取英国Vodafone集团5%的权益,获利64亿美元;加上售出以美国为基地的CSM经营商Voice Stream的23%权益,和黄在两年间的盈利,已超过AT&T及英国电讯在五年内的溢利总和。《福布斯》推测和黄的3G服务将在10年内赚取70亿美元的收入。
●专责发展住宅和商用楼宇作租售用途的和黄地产,除本港外还在内地及海外开展业务。和黄同长实分别持有1,370万呎和400万呎的投资物业,近期采取扩大投资组合的投地策略,可逐步形成“红磡王国”— 黄埔海滨长廊,日后可连接尖沙咀海滨长廊、红磡火车站及未来的地铁站,成为九龙区中心地带,升值潜力不容小视。
●属下屈臣氏是亚洲最大规模的零售商之一,经营本区三项最有地位的连锁业务,分别为百佳超市、个人护理及丰泽电器,开有800多间分店;另在英国经营拥有170多间分店的Savers保健及美容产品连锁店。
●拥有长江基建、港灯及赫斯基能源的主要股权的和黄,有可能在后者身上再一次创出卖“橙” 神话。10年前的加拿大赫斯基石油日亏500万,李嘉诚藉市道低潮时购入,一番功夫下,现已是日赚1,520万港元,更得以在加拿大上市。现和黄及李嘉诚共持有赫斯基72%的股权,估计持有成本约为68亿港元,若成功出售,可套现140亿港元。
2.在荫庇下工作了17年的郑家纯,于1989年接掌帅印后,欲引领新世界作超常发展,遂令公司债台高筑而陷于困境。待郑裕彤收拾残局后,郑家纯重蹈覆辙,扩张步伐迈得更急,债台筑得更高,偏离核心业务更远,把公司带入了更深的困境,市值现今已跌至100多亿港元。
●担纲后一个月,郑家纯便大举扩张,1989年间斥资60亿港元,对香港兴业和基立实业、永安集团、君悦及海景酒店、新世界酒店、瑞安、美国华达酒店等采取了收购或私有化的行动;次年再度进取,使债务激增到89.8亿港元,负债比率接近50%的警戒线。其间的不当举措,招致联交所的惩戒和股民的离弃,反映到业绩上,两年的盈利水平分别下降了9.6%和54%。
●郑裕彤1991年重出江湖、力挽狂澜,两年后郑家纯再担大旗。这次走得更远,一气进军电讯、资讯科技、内地房地产及基建项目、港口、巴士和渡轮等市场。今日系内公司净负债总额达273.3亿港元,负债比率高达47%,全年净利息支出为15.4亿港元,而上年公司的纯利仅2.21亿港元,新世界在减债、重组业务以及唤回投资者信心之路上必然是步履维艰。
●物业仍是其主要的收益来源,上年物业销售及租金共录得14.3亿港元的经营溢利。似乎决策人要更弦易张,专注发展核心房地产业务。前次在港府卖地中志在必得,近日又向城规会申请,扩大尖沙咀河内道的重建计划,令重建面积增加23.6%。
●新世界基建在内地及港澳的88个项目中拥有股权,大部分项目已开始营运,其投资组合包括基础建设及电子基建/科技。上年虽录得盈利,但在扣除AIC基金的优先股股息后,其他股东面对的是亏损。分析员仍认为拨备不足,最悲观的估计差距应为8亿港元。公司为在新科技项目共投资约12亿港元,涉及手机、能源、广播技术等,矢言在未来6个月内,将90%的科技投资商业化。能否成事与成效如何,只能是拭目以待。
●新创建是集团服务性业务的旗舰,主要业务包括建筑工程、机电工程、设施管理、交通运输及金融保险。上年业绩突出,提供了8.2亿港元的盈利。新世界一直计划透过分拆它上市来套现减债,无奈时不我予。
●1993年成立的新世界电话,始营IDD及固网,于1996年取得PCS牌照,经营流动电话业务,其业务一直处于亏损状态。去年曾同澳大为电讯达成协议,以20亿港元的代价出售74%的股权,欠临门一脚而交易终止。其后电讯市场气氛逆转,估值持续下调;港府就开放固网市场的咨询,将催生更多的竞争者,使得新世界电话觅得买家的希望更加渺茫。
和黄同新世界的两代掌舵人有太多的相似之处,具有相近的营商目标及努力与担戴,面对相同的营商环境和要素市场。然而前者作为一家绩优企业集团,给所有的利益相关者都带来了丰厚的回报;而后者则让投资者只剩下失望。表象的背后有一个答案,两者在战略运用上的优劣已决定了其它一切的胜负。
1.前瞻下的与时俱进、致胜之道在持之以恒、远大策略以增值为本、权变而避险——这些战略法则的妙用,把和黄造就成目标明确、高瞻远瞩、精明练达及善于应变的企业。
●八十年代一手抓精简机构、整合资源、筛选业务,一手抓并购企业、分拆上市、扩充实力,和黄奉行的战略是从两个方向着力,最终形成其核心业务。进入九十年代后,其战略是一切围绕核心业务,在全球范围内构织价值链直至价值网。面对今日全球经济低迷,质优价平的资产俯仰皆是;于是坐拥千亿实力的李嘉诚又选择了加速实施其既定目标的战略,在淡市中加大拓展地产、电讯及港口业务的力度,务求引领公司攀上新的境界。
●惊人的持久力是和黄发展战略的主要特质之一。核心业务一经确定,公司便倾其资源,持续作横向或纵向的拓展。如凭借经营香港国际货柜码头的优势和经验,在全球建起新的货柜港口网络,达至规模经营的效果。其港口及服务的鸿图是控制货物到离岸的全过程,不仅是物流营运商,还要作管理咨询顾问。通过对物流的全程管理,从生产到售后服务,成为唯一一家能深入了解客户业务的公司。以传呼业务为起点,逐步向流动电话和固网通讯服务延伸,继而将触角伸到海外,目标是10年内通过Orange品牌,在15个国家和地区提供流动电话服务,成为全球最主要的移动电话网络商。
●实现预订的长远发展策略,必须具备付诸行动的财力。和黄财力的积聚源自其统一发展战略下不同阶段的经营溢利,而流向以实现战略目标为主的核心业务。在80年代香港房地产处于周期性疯狂增长期中,和黄明智的进入与退出,赢得了当时创纪录的资金。而过去两年在买卖电讯资产中,撇除在3G上的投资,和黄现金净流入达750亿港元。这种稳中求进的格局,使和黄总是处于蓄势待发的状态,能适时捕捉投资的良机,不断在其确定的经营领域中更上层楼。
●知道何时应该退出,绝不对某项业务情有独钟,和黄的权变引人关注。同GE一样作出抉择,1989年它断然结束了经营上百年并以此起家的贸易业务,把资源集中转移到有核心竞争力的业务上。1992年在英国推出CT2服务,上客量仅为预期的20%,此外还面对60亿港元的再投资压力,和黄选择了撇账14.06亿而终止业务。去年8月,和黄在最后时刻放弃了以58亿美元对德国3G牌照的竞投,接踵而来的激烈的反应和批评旋及随风而逝,现在只剩下一致的认同和赞许。
2. 郑家纯获加拿大工商管理硕士后返港,从低级职员做起,经过17年商海的浸润,绝非碌碌之辈;新世界一早就选择多元化的发展战略,并不有悖于经济学理论和市场诉求。而缺乏核心竞争力的企业组合、忽视短期效益的专注远景发展、不合时宜的蹩脚射门,正是这些败笔构划了必然的败局。
●70年代尖沙咀项目和80年代会展中心项目两大杰作,本显示出新世界在该行业的强大竞争力,其间却忽略了土地储备而自伤其羽,表现出十分不智;其它投资则是涉及领域庞杂,核心业务模糊,协同作用薄弱,一些项目相继成为负担,使企业总是处于多元化的过程之中,以一群没有核心基调的公司组合,推行发展战略只会沦为侈谈。
●应该承认郑家纯的目光并不短视。控股香港兴业,关注愉景湾的多期发展权;狙击永安集团,瞄准因经营不当而盈利微薄的背后,它旗下拥有的大批物业是聚宝盆;而参与瑞安的私有化,则是认同两者间相同的多元化发展理念。但他恰恰忽略了自家主要盈利来源的特质:高档物业收租能提供长期稳定收入,地产发展却缺乏土地储备,酒店业更受制于各种因素,而其它非地产投资,都不可能短期内提供高回报。市势一旦逆转,新世界便陷入了被迫出售优质物业减债—降低盈利能力—债负日重的恶性循环。没有适时和适量的现金流入,远大的美景对新世界只能望梅止渴,而投资者也会拒绝接受画饼充饥。
●新世界长期远离股市收购战,待其醒悟时,早巳错过了收购英资而迅速扩张的大好时机。其后的收购置地、永集、恒昌,无一不是铩羽而归,除时不我予,主要竟是战术上的失误而关闭了其成功之门。恒昌为大昌行的控股公司,两者均未上市。1990年大昌行营业额达100.3亿港元,纯利为10.44亿,其市值同盈利均可跻身于香港二十大上市公司之列,与新世界为伯仲比肩。收购这家大型综合性贸易公司,两者间进行资源整合,可视为新世界走向强盛的最佳组合和最后机遇。为收购恒昌,郑以占大股的格局于1990年8月组建起备怡公司,经过近一年的艰涩运作,最后关头却因提出拆骨而犯协议收购之大忌,功败垂成之余,将机遇留给了中信泰富。
1.企业集团在多元化中,行业的合理限度——4到5个产业领域、行业的选择条件——3高“高壁垒、高增长、高回报”、 行业的追求目标——业内的No1或No2;绝大部分企业对此知易行难,而流于坐而论道,独有和黄确是坐言起行,把发展战略演绎成案例。
●用了约8年的功夫,以卖出百年祖业为标志,和黄在1989年确定了在地产、港口、电讯、零售、能源5大行业内发展。其后亦进行过多次收购合并、资产买卖及私有化活动,大的举措包括在1997年,为配合控股公司长实重组而购入长江基建,然各种整合后的业务布局,始终维持在5大主业领域中。
●在过去的5年里,和黄至少动用了20亿美元,购买新的港口资产,或将旧的港口整饬一新,近期它更屡有大动作,最新的披露是将斥资45.75亿港元,在印尼筹建东南亚最大的集装箱码头。经营港口业务,单个项目需资金数亿至数十亿,形成规模经营则要上百亿的投入,跨越门槛绝非易事,少有企业有能力问津。而行业的丰厚回报又同样引人瞩目。1992—1997年的6年里,“港口及有关服务”在和黄营业额中所占比例约在16—18%之间,而在其股东应占溢利中却大致达到23—24%的水平。1999年和黄的“港口及有关服务” 带来了30%营业利润,到2002年这一比例有可能上升至40%。
●除物业外,其他主营业务均可称霸业内。和黄已是世界上最大的港口营运商,占有全球海上贸易10%至15%的份额。作为香港最大的流动电话服务商,尽管从欧洲电信市场上白热化的角逐中作了战术性的调整,仍跻身于全球主要的流动通讯供应商之列;在所有的电信巨头都显得捉襟见肘时,挟拥巨资的和黄又将目光投向美国,构筑全球电信业务网络、称霸欧美只是时间的问题。作为亚洲区最大规模的零售商之一,旗下屈臣氏经营区内三项最有地位的零售连锁业务。在基建、能源业务方面,仅麾下的长江基建(1038)和港灯(6)两家的市值就达千亿港元,实力可见一斑。
2.新世界的行业战略脉络不清,最清晰之处反在令人扼腕之处。
●成立于1970年的新世界,两年后以地产类骑牛上市,集资额超过长实一倍。全部资金用于从太古手中购进尖沙咀地皮,用以建造新世界中心。首期工程于1978年落成,带动股价一飞冲天,其市值在1979年底,跃居华资地产公司第一位。整个项目在1982年竣工,为公司赢得丰厚回报。惠及上盖物丽晶酒店,在1986年也跻身世界十大盈利酒店之列。其后,它又在八十年代中建造会展中心,又是获利不菲。两大杰作使公司业绩到1988年仍能不过不失,市场位置紧随长实、新鸿基之后。本在地产发展行业具有一定的核心竞争力,轻言放弃无疑是自取其短。
●除服务部门的业绩差强人意外,论及行业翘楚,绝对与新世界无缘。新世界基建(301)的市值不到长江基建的1/10,而电子基建更处于播种阶段。至于电讯业务及电子商贸,在港同业中位属包尾,最终只能以售出告终。
1.GE副董事长保罗·弗里斯科认为,必须在坚实的基础上跨入全球化。新CEO伊梅尔特强调,一旦选择了这种新的增长方式就不能半途而废。韦尔奇则提出,企业成功的规则只有一个,最终以国际市场上的占有率获胜。和黄在推行地域战略时的抉择,又一次印证“英雄所见略同”。
●80年代前期,处于重组、关闭和卖掉阶段,为适应整合的需要,和黄以退为进,在1982年将3项英国业务出售给有关公司;1983年撤离菲律宾,将权益转让给B.B.F集团;1984年出售和记环境服务80%的股权予英Brengreen(Holdings)plc.,获特殊溢利1,100万港元,而当年市值已居香港第三。进入80年代后期,恢复生机和充满实力的和黄(如电讯方面,流动电话和传呼业务均为行业老大,市场占有率都在50%以上)则开始了拓展之旅,以1987年投资英Cable and Wireless plc和加拿大赫斯基为标志,公司锁定的两项具发展前景的核心业务—能源和电讯率先走出香港。
●精心部署下,和黄义无返顾而又张弛有道地推进地域战略。整个90年代直至今日,它锲而不舍的在全球范围里营造电讯和港口两大网络,在亚太区编织零售网。不断因应市场做出调整的结果,使其达致既定目标的成本更为低廉,吸收1名德国3G用户的平均成本为1.5万美元,转向印度只需1/15,且作为该国第二大的流动网络,预计到三年后用户即增至两千万;而手段更加多样化,弃德3G转购美GC公司,觊觎其海底光缆网络,可增强业务的协同能力。至于人弃我取,逆市拓展版图,更是能人所不能,众人皆退我独进,今年以来仅在港口方面的投资及增持巳逾10个(附表四)。
附表四:淡市中和黄的港口业务动作
地区 |
相 关 项 目 |
中 东 |
有意入标竞投值伊朗班达尔阿巴斯港。 |
欧 洲 |
增持荷兰鹿特丹货柜港(ECT)持股量至60%,涉及金额4.03亿港元。 |
中 国 |
扩建厦门海沧港; 投得宁波北港第2期及深圳盐田港第3期; |
中美洲 |
拟加码2亿美元发展旗下巴尔波阿货柜码头。 |
菲律宾 |
以31.2亿港元收购菲IHC公司71%股权,取得其海外的8个码头资产及经营权。 |
韩 国 |
落实投资3.3亿美元参与韩国阳港第2期发展计划; 有意投资韩国大型港口建设,包括新釜山工程。 |
●如韦尔奇所料,和黄的地域战略证明了一个规则,能够掌握命运的公司全靠市场开发。走出香港后的第十年,即1997年的海外业务(不计内地)已分别占和黄营业额和利润的19.6%和38.9%。今天它已在28个国度里集中开展各类核心业务,随着市场占有率的不断提高,其海外业务的盈利能力也不断提升,2000年已占到集团纯利的70%。
2.1982年在广州兴建酒店,1985年进军多伦多的房地产,新世界实施地域战略可谓早着先机,然同它推行多元化一样,似乎永远只钟情于过程,太久而又无合理回报的等待最终让投资者彷徨离去。
●新世界自80年代中开始投资海外,先后涉足加拿大、新加坡、越南、美国等地的房地产、酒店、电脑制造、娱乐场等。并非香港主业壮大后的自然延伸,缺乏理念下势必无法形成规模或行业优势,非谋定而后动的零散投资注定成不了气候。
●作为国内最大的外商直接投资者之一,过去20年中新世界在23个省市共投入资金逾40亿美元,涉足房地产、基建、酒店、服务、百货等。为经营这些项目,分别于1995年分拆新世界基建(301)和1999年分拆新世界中国(917)在港上市;同内地经济持续高增长相背弛,公司的经营绩效不佳,在资本市场上所获评价甚低,两家总市值一共还不到150亿港元,每股市值仅为净资产值的1/6。而和黄旗下的长江基建(1038),则同样在内地经营相近的业务,其市值与净资产相比,竟有约20%的溢价。未曾受惠的新世界,似乎对其地域战略仍然信心爆棚,最近宣布未来8年中,仅在京城一地就将再投资100亿元。
1. 在汕头大学演绎公司战略时,李嘉诚认为“公司有了Profit,但没有Cash flow时,业务大都会撞板。”同时强调,“每一个主导的人,一定要知道他的Cash flow的情况。”足见他对财务战略已具深刻的认识。和黄选择稳健为先、融资有道、避险有方的财务战略也就绝非偶然,上年《Finance Asia》评选该公司的财务董事为香港最出色的财务总监确是名实相符。
●由于70年代里曾出现债务危机,迫使原股东痛失控制权,前车之鉴使和黄十分重视对财务风险的控制,一直坚持走稳健发展之道。1992年因扩充核心业务,承诺的投资一度达94亿港元,净借款占股东权益比率由此而增加了5%,虽远在警戒线之下,董事会旋即采取紧缩政策和强力应对,通过配售新股筹集44亿,使资本负债比率迅速回落到6.5%的绝对稳健水平。上年在欧洲电讯市场上的换手,更多的是从属于稳健的财务战略的思考。据李嘉诚透露,公司从售出Orange的2G中拿回317亿美元,而预计支付全球3G业务的总成本则不会超过144亿美元,这其中已包括了执照费、设备费、利息以及创建消费者群体的费用。这种安排下,使和黄今日手持的现金远远超过负债,同时也确保它能紧紧抓住每一次令人振奋而富吸引力的投资机遇。 (附表五)
附表五:和黄部分财务指标
|
1991 |
1992 |
1993 |
1994 |
1995 |
1996 |
1997 |
1998 |
1999 |
2000 |
流动资产与流动负债比率 |
1.1 |
0.8 |
0.6 |
1.1 |
0.9 |
1.0 |
1.4 |
1.1 |
1.4 |
1.2 |
资本负债比率(%) |
10.6 |
15.5 |
6.5 |
16.4 |
16.2 |
12.3 |
23.8 |
31.2 |
1.0 |
0< |
●和黄深谙资本市场的运行规律,在财务战略上屡占先机。融资有道绝非浪得虚名,在1987年10月全球股灾前夕,顺利完成供股集资37亿,使公司在灾后可挟巨资扩张业务。1997年初抓往市场资金充裕之机,组织了120亿港元的5年期银团贷款,并于8月在环球市场发行总值20亿美元的10—40年期债券,极大地改善了公司的现金流量,使之安然渡过亚洲金融风暴。和黄精明的财务战略亦赢得专业金融杂志的赞赏,去年9月以低于美国库券的息率,发行总值30亿美元可于2003年转换为Vodafone股份的票据,被市场视为财技的出色发挥,为和黄嬴取了《FIA》“最具创意的电讯、传媒及科技股交易”大奖和《The Asset》“最佳欧罗可换股债券”大奖。
●维持低借贷水平和稳步的经常性收益基础,在具有竞争力的核心业务领域进行适度扩张,按恰当的风险水平投资符合条件的海外市场,足以见到规避风险是和黄财务战略的核心部分。以凤险管理及控制为主的整体财务和融资有一系列的锁定,如有关交易均须与其基本业务有直接关联;为避免汇率风险,应尽可能根据业务所在国货币结算的资产值,安排适当数额的同货币借款作为对冲;适时购入远期外汇、利息掉期及外币掉期合约,可对冲非港元和非美元贷款的风险,同时协助调节集团的利率风险。
2. 新世界在财务战略上则陷入了一个无法解脱的怪圈,即实力有限、急待扩充—分折而非并购、借贷而非集资—回报有限、债台趋高—出售优质资产减债、公司盈利能力下降—造成企业日积贫弱。
●第一代在股市收购中长期不够进取,而郑家纯的拓展多属虚张声势,几家上市公司基本上是从家族企业周大福中衍生而出;由于惧怕控股权不稳,大股东蓄意远离资本市场,20多年中未发过新股,对市场的利用仅限于发行有限的认股证和可换股债券。股权摊薄之忧减轻的同时,银行债负则日趋沉重(附表六)。
附表六:新世界负债表 单位:百万港元
|
1996 |
1997 |
1998 |
1999 |
2000 |
流动负债 |
19,828 |
18,388 |
15,837 |
18,641 |
17,717 |
长期负债 |
16,759 |
15,905 |
24,960 |
26,526 |
33,611 |
●市场认同负债经营,亦可接受短时的高负债,然长期超越限度则会泯灭市场的信心。新世界长期的重债在吞噬其盈利的同时,也吞噬掉资本市场的认同(附表七)。
附表七:每股股价与资产净值比(2001年11月22日收市价)
|
新世界发展(017) |
新世界基建(301) |
新世界中国(917) |
新世界数码(276) |
资产净值 |
26.914 |
12.865 |
11.896 |
0.101 |
股 价 |
6.550 |
2.925 |
2.475 |
0.083 |
折让(%) |
75.66% |
77.26% |
79.20% |
17.82% |
1. 握有运筹帷幄大权的同时,李嘉诚为和黄聘请了出色的专业管理人员,放手让其全权管理业务,利用专才增值,采用这种亚洲公司殊不多见的做法,被人评为“既结合了老、中、青的优点,又兼备中西方的色彩,是一个行之有效的合作模式。”
●在有容乃大、唯亲必败的理念下,和黄跳出香港家族公司的窠臼,中西合壁,专注唯才是举。以高层管理人员为例,组成极具多样化,有股东的直接代表与香港本埠的俊彦,也有来自彼邦的管理专家,如拥有剑桥大学经济硕士学位的英国人麦理思(George C.Magnus),并从1980年起一直担任执行董事。来源又各不相同,有从新购企业中发掘人才,到极端之举,为专才而买断公司,如对前任行政总裁马世民(Simon Murray)的罗致,此人提出了立足香港、跨国投资的策略,并身体力行将业务推向了海外;而由内部培养和提升则更显功力,在过去10年里,和黄高级行政管理人员的流失率低于1%,现任董事总经理霍建宁亦是1979年进入公司,从低层的会计主任做起。
●同港府管理其控股公司的手法一样,和黄对董事和执行董事的不同设置,使治、理功能得于和谐统一。现任董事中除香港汇丰总经理柯清辉外,其余6位均为德高望重之辈(最年长者为84岁的李福和先生,任职始于1977年),作为不同的专业人士,其行尊的地位和丰富的经验,对和黄的经营决策将十分有助。不计李嘉诚父子,其余6位执行董事(即高层管理人员)中,4位在48岁左右,其它两位担当使命也始于45岁左右,管理班子的丰富创意得以充沛精力的支撑,使得和黄业务拓展和回报屡有惊人之举。
●李嘉诚认为士气是企业实施战略时的三大要素之一。用何手法来提升员工的士气?在人尽其才的前提下,给人以良好的待遇,早在1995年霍建宁的年薪已达2,100万,这还不包括股票期权。同时,要注意给人提供发展的平台,让公司的业绩100%同员工挂钩,由大好前途导入责任心,用责任感来加深归属感。此外,提倡必须用制度来约束人,在客观上也保护了员工。
2. 尽管按照现代企业的模式进入了资本市场,新世界从未摆脱家族式管理,人才战略上的缺失,必定窒碍企业的发展,约580亿的股东资金在资本市场上缩水3/4往绝非偶然。
●新世界董事会15名董事中,除郑家纯之外,仅另设一名执行董事(71岁),管理权力如此高度集中,一言堂在所难免。
●如拿两家董事会相对照,差异则更加明显(附表八):
|
总人数 |
家族成员 |
外籍人士 |
管理人员 |
平均年龄 |
和 黄 |
15 |
2 |
3 |
8 |
59.26 |
新世界 |
15 |
4 |
1 |
2 |
63.26 |
注:管理人员即执行董事
1.审视和黄的组织结构,必须承认其成功绝非侥幸。因应发展战略的需要,整合业务和调整架构同时并举,集团层面上到1996年已基本形成了标准的矩阵型组织的形式,从而提高了公司对外部环境的反应能力,进一步优化了内部的资源配置,也推动了核心业务的良性发展。
●多年来和黄直接控股和管理一批经营公司,随着各主业的发展壮大,管理和运作上的混乱和重叠日趋严重,对组织架构的调整也就势在必行。1996年成立了和记国际港口集团、和记电讯集团,1997年向母公司收购长江基建,加上原有的屈臣氏、和黄地产,由五大控股公司分别统领核心业务的配置终告完成(附表九),组织架构清晰,管理层次简单,决策和营运分离,和黄遂进入了更加健康发展的轨道。(附表九)
附表九:控股公司与附属公司、联营公司及共同控制实体
|
港口 |
电讯 |
地产 |
零售 |
基建 |
财务 |
合计 |
公司总数 |
30 |
26 |
44 |
16 |
8 |
19 |
143 |
控股公司数 |
2 |
2 |
4 |
1 |
1 |
1 |
11 |
●在一个完善的庞大企业集团的组织结构里,分权或适当的授权是不可或缺的管理手段。和黄属下的核心公司大致配备一位集团执行董事兼总经理,如长江基建甘庆林、港灯麦理思、TOM.COM陆法兰等。他们全权负责日常营运,同时通过办公例会或其它定期会议,向和黄董事会汇报业务。对海外企业,和黄高层会定期作实地考察,直接听取汇报及协助解决问题。
2. 在组织结构上新世界缺陷十分突出。2000年营业额不及和黄1/4,然附属公司、联营公司及共同控制实体总数则比和黄多一倍,达285家(其中控股公司61个);在175家附属公司中竟有控股公司50个,如此架构中追求绩效绝对是南辕北辙。
在同一时空中,面对相同的营商环境和要素市场,两大华资集团由于各自的战略运作,划出了相距甚远的发展轨迹。对如此结局,李嘉诚加深了自信,郑家纯注意到减负,而我们从中有何感悟和借鉴,这才是关注的要旨。
今年在接受《财富》记者Louis Kraar的专访中,由和黄手持280亿美元资金入题,李嘉诚的睿智谈话,除自信外更多的显示其超群的经营理念,可看作对和黄成功的解读,发人深省:
●好景时,不过分乐观;不景气时,不过度悲观,一直是经营的原则。在衰退期总会大量投资,衡量的标准是从长远角度看,该项资产是否有盈利潜力,而不是便宜或别人的兴趣。
●只做长线投资。如出售部分业务可改善战略地位,会考虑这一步骤。除获取合理的利润之外,更重要的是能否在相同的经营领域中,让投资更上层楼。
●知道何时应该退出,这点非常重要。在管理任何一项业务时,都必须牢记这一点。
●从来主张稳中求进。事先制订出预算,然后在适当的时机以合适的价格投资,用时间来创建消费者群体,再静待收获季节的来临。
●不希望有任何财政上的压力。积累现金,一旦遇到令人振奋而有吸引力的投资机遇,迅速进入市场采取行动。
“与董事总经理对谈”中,郑家纯表示,新世界资本与负债比率维持于48%,综合负债净额为278亿港元;目标是将负债比率降至35%左右。物业销售之增加(作者注:本港地产市道持续低迷、前景并不明朗。下同)、出售资产(削弱盈利能力)及物色电讯业务伙伴(胜算有限、易为人之猎物)将有助达到目标(较难认同)。
在地缘政治的作用下,世界经济必定长期处于动荡不安,最近一个阶段则停滞于低谷中;而新、旧经济的碰撞与融合,使经济全球化的进程更加诡谲怪诞。唯有内部市场巨大、稳步对外开放的中国经济,在与外部因素的消长中一枝独秀,向全球的投资者敞开国门,但时不我待,机会极可能稍纵即逝。
置身于自由经济的环境中,公司已运作了半个多世纪,全方位进入资本市场进入第二个十年;而内地每次改革的大手笔,也势必内在的推进着企业的不断发展。两种因素的合力,铸就了华润集团稳固的根基——人才、资金、管理能力的不断积累,实力、商誉、中介功能的日趋提高。这是我们优势的集中体现。
在推进集团制订的发展战略时,如何抓往机遇,扬长避短,发挥自身的优势?借鉴和黄同新世界的成败经验,本人有一些不成熟的想法,供参考。
●以和黄为标杆,集中内部资源,让已择定的主业,尽快在内地市场上抢占份额,形成规模,确立领导地位,这是行业战略成功的标志。主业方向一经确定,需要坚持不懈地做下去,要想创出做大、做强的局面,绝无可能毕一功于一役。
●新世界弊在业务庞杂,而集团涉足的行业更宽;和黄阶段性整合进行了13载,而今日市场绝无耐心等待(近日基金减持华创为证)。施以减法管理整合时,更需打理好在手业务,以维系公司持续和比较均衡的竞争优势。
●整合的同时,应寻求现金流充裕、具有规模和整合潜力的企业,以有效并购求得迅速扩张。和黄并购港灯,年盈利能力一举提升10亿,两年后分拆出的业务,资产净值即为44亿,5年后市值达155亿。疏于并购则让新世界输予市场。
●和黄的成功显示,固本强身是开拓事业的基础和起点。近阶段集团内可提供现金牛的企业80%均在本港,实施在内地再造华润的基础是立足香港,继续高度关注这类企业的经营,同时在框架内探索符合它们营商模式的地域战略。
●新世界中国的全盘生意均摆在内地,号称最大的私人物业发展商。公司净资产约180亿,上两个年度的盈利只有2.035和2.06亿港元。结合内地一些大型企业盈利微薄的现状,集团在占领市场和取得回报的取舍中应有通盘的应对。
●纵观和黄同新世界在内地的投资,主要涉足房地产和基建设施。2000年内地纯利排名前20位的上市公司,其经营范围基本局限于钢铁、化工、制造业。我们则全程投入了内地的竞争性行业,希望透过竞争能激发活力,打拼出一片新天地。
●和黄的良好状态缘于对冒进的反思,新世界眼前的困境源于对盲动的承袭,稳健的财务战略,使华润避过了九七之险,比同类企业率先踏入复兴之路,同公司一直以来稳健的经营策略相呼应,应视为长期战略之本。
●中国股市拥有6千万个股民,政府对资本市场的政策取向日趋积极;全国居民储蓄额高达7万亿。对内地资本市场的利用应成为重点,近期中国华润如能整体上市,其筹资规模足以应付再造华润的需要,使集团的财力在市场运作中更加游刃有余。
●新世界的教训在于身处股市而惧怕利用资本市场。香港为全球第十大股市,1999年集资1,576亿,去年集资3,230亿;具有投机性强、流动快的特质。而上市、私有化、分拆,发股、配股、债换股,和黄都在恰当时机演绎成功。需设立机制,统筹全集团在中港间的资本运作,降低融资成本,增强把握时机的能力,以减少证券行的诟病,提升基金期望值的满意度。
●员工方面(以培养和激励)应是内部提速的主要环节。既然强调重回报的绩效文化和承诺予以员工发展平台,集团应主导符合市场规律的薪酬机制和人员的培养机制尽早出台,人才战略应比行业战略和地域战略优先考虑。
●入市后内地市场必被外资垂青,首个回合的较量定在人才市场,我们并不占据上风。集团的人才战略必须走向前台、走向动态和走向前瞻于实践,适应薪酬管理个性化的趋势,思路向核心业务、关键岗位和管理人员倾斜。
●法无定法,现阶段让股权和管理权分离,不完全和谐,但仍据可操作性。从制订组织战略上考虑,管理改革应着眼于适应未来发展的需要,规划适合公司状况的两权统一的最佳组织形式,适应资本市场的诉求,又能充分发挥企业的活力。
伐柯伐柯,其则不远。希望通过对和黄与新世界的解读,让我们对企业制订和实施发展战略有清晰的理解。
|
©CRC Mag@zine 本刊文章版权受法律保护,如欲转载,敬请致电编辑部联系,否则,本刊保留依法追诉之权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