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战略抉择造就和黄与新世界的盛衰


□集团常董办研究部 唐俊

【编者按】 在最近召开的6S工作会议上,集团主要领导根据应变、求变的思路,前瞻地阐述了关于推进行业战略、地域战略、财务战略、人才战略及组织战略的全新理念,这无疑是确保公司可持续性发展和再造辉煌的重要抉择,必将对华润的发展产生重大的影响。看不清这一点或者应对迟缓,我们就会被市场遗弃甚至吞噬。这绝非危辞耸听,因为发展战略直接关系到一家公司的兴衰成败,戴满桂冠的和黄与陷于困境的新世界即是最直观的前车之鉴。


荣膺2000年“全球千家盈利最高公司”名单榜首、盈利能力一度超越GE和万国宝通的和黄,连续10年平均每年为股东带来27.3%的回报。而在恒生工商分类指数中与之比邻的新世界,则在困境中今年交出了22年来第二份差的业绩表,时光倒流回1979年,当年新世界总市值超过和黄的买主长实14.5%,位列“华资五虎将”之首。两大华资集团的旗舰,面对相同的营商环境和要素市场,不过二十年间的游弋,绩效上呈现出如此巨大的差异,对此做出探讨,值得引起正在制订发展战略的职业经理人的关注。

同一营商环境·不同的绩效

要弄清和黄与新世界之异同,以及两者差距的形成过程,拟从1982年开始,这是李嘉诚作为和黄主席交出的首张成绩单,而在同一年郑裕彤则取代何善衡成为了新世界的主席;大致把终点放在2000年,因为回报不佳的公司在投资者的心目中已渐行渐远,失去了让人关注的意义。

(一)在确定发展路向上,和黄在多元化中持续涵盖地产同新世界以地产为起点迅速多元化,使两者呈趋同之势,逐步把自己定位于工商类的综合企业。

1.和黄作为从事综合业务的老牌洋行,在易主后进行了大幅的精简机构和业务重组,但又始终保持和凸现了其业务多元化的特性。其间除在地产发展上有过大手笔—1984年曾一掷20亿重建黄埔花园外,公司一直将物业出租列为主要盈利来源之一。

2.本以地产上市起家的新世界发展,四年后的1976年即收购了47.47%的新世界酒店的股权,并将其作为经营酒店业务的旗舰;公司其他一些投资,显示它很早就选择了多元化。

两家公司的年报(附表一)和80年代中各自拓展的行业(附表二)也能作为佐证。

附表:和黄、新世界主要经营业务

    和黄主营业务

 

   新世界主营业务

地产物业、航运有关服务、贸易及零售、石矿、建筑、财务及投资

1982年年报

地产企业、地产发展、酒店旅游业、土木工程与建筑、炼钢、冷气工程、船务、

港口及有关服务,电讯及电子商贸,地产及酒店,零售及制造,能源、基建、财务及投资

2000年年报

物业、基础建设、服务、电讯及科技、策略性业务

 

附表二:和黄、新世界八十年代中的拓展

       

 

新世界

兴建黄埔花园,1991年建成

1984年

兴建香港会展中心,1989年落成
收购香港电灯34.6%的股份
开发和经营葵涌6号码头
开展香港移动通讯业务

1985年

收购Asia terminal公司49%股 权,经营葵涌3号集装箱码头
收购加·赫斯基43%的股权

1987年

 

 

1988年

收购亚洲电视47.5%的股权
获大老山隧道24%股权
投资一系列基建项目

(二)在大力扩张期间中,和黄精心部署、进退有据同新世界率意而为、四方出击,直接影响到核心竞争力的提升,在经营绩效上由等距离差距,必然演变成云泥之别。

1.李嘉诚以长实6.93亿港元资产控制了市值62亿的和黄,韬光养晦三年后走上前台,逐步演绎其发展大计,到1989年,和黄盈利即达60.8亿港元,等于当年购价的10倍。

●继续和黄前任主席韦理的“瘦身”行动,将3家公司私有化,关闭了两家业务不佳的机构。

●重新部署3家二级公司经营整合后的贸易业务,同时推进原有的地产、航运、建筑和投资业务长足发展。

●1985年用16个小时达成29亿的交易,以悭4.5亿的价格购进港灯,使和黄年盈利能力一举提升10亿港元以上。

●1986年推出和记通讯,统筹电话、专线电视、传呼和资讯传通等业务,为培育九十年代的高盈利能力奠定基石。

●1989年售出采石和贸易业务,明确地界定出集团的五大核心业务。

2.兴建香港会展中心成功的光环,掩盖了80年代新世界在其他领域投资屡次败走麦城的记录,使郑裕彤得以全身而退。

●1981年与恒隆陈曾熙等联手出击,中标金钟二段上盖发展权。次年底因无银行资金支持,而被迫放弃该计划。

●1983年购入香港船务60%的股权,引起股民的疑虑。

●1984年与香港贸发局达成协议,兴建香港会展中心。该项目落成后,业内最高推测年回报率为50%,在当年香港最大20家上市公司的排名中,新世界由此而递进了3位。

●1988年主导的华资集团收购英资置地的行动无疾而终。同年入主亚洲电视,终因无利可图于90年代中淡出。(附表三)

附表三:经营业绩(年报)                            单位:百万港元

 

       1982年

      1988年

 

和 黄

新世界

和>新 %

  

新世界

和>新 %

营业额

3,717

2,035

  82.65

12,875

5,296

143.10

除税前溢利

1,191

   375

 217.60

 3,328

1,565

112.65

股东所占溢利

1,001

   722

  38.64

 3,603

1,115

223.13

资产总值

6,253

4,165

  50.13

21,406

8,017

167.00

股东权益

4,374

2,366

  84.86

15,761

4,886

222.57

(三)在步入成熟阶段后,和黄深具视野、整合资源、开拓业务和新世界盲动发展、偏离主业、债台高筑,两者在投资者心中泾渭分明。

1.多年的重组、拓展、整合后,和黄在1989年终于确定了其发展路向;整个90年代直至今日,始终坚持围绕核心业务,集中全部资源作纵向或横向的发展,从而取得了骄人的业绩。

●作为独立的港口投资者、发展商及经营商,和黄的业务遍及亚、欧及美洲,在19个港口经营136个泊位,拥有港口资产近880亿港元,2000年为之提供了53.41亿港元的税前盈利。

●和黄巳成为全球主要的流动通讯供应商之一,在行中成功演绎了“增值为本”。从90年代中始,用了5年时间培育Orange,以其中49.01%售予德国的Mannesman,获利151亿美元;再用所持有Manneman 10.2%的权益,换取英国Vodafone集团5%的权益,获利64亿美元;加上售出以美国为基地的CSM经营商Voice Stream的23%权益,和黄在两年间的盈利,已超过AT&T及英国电讯在五年内的溢利总和。《福布斯》推测和黄的3G服务将在10年内赚取70亿美元的收入。

●专责发展住宅和商用楼宇作租售用途的和黄地产,除本港外还在内地及海外开展业务。和黄同长实分别持有1,370万呎和400万呎的投资物业,近期采取扩大投资组合的投地策略,可逐步形成“红磡王国”— 黄埔海滨长廊,日后可连接尖沙咀海滨长廊、红磡火车站及未来的地铁站,成为九龙区中心地带,升值潜力不容小视。

●属下屈臣氏是亚洲最大规模的零售商之一,经营本区三项最有地位的连锁业务,分别为百佳超市、个人护理及丰泽电器,开有800多间分店;另在英国经营拥有170多间分店的Savers保健及美容产品连锁店。

●拥有长江基建、港灯及赫斯基能源的主要股权的和黄,有可能在后者身上再一次创出卖“橙” 神话。10年前的加拿大赫斯基石油日亏500万,李嘉诚藉市道低潮时购入,一番功夫下,现已是日赚1,520万港元,更得以在加拿大上市。现和黄及李嘉诚共持有赫斯基72%的股权,估计持有成本约为68亿港元,若成功出售,可套现140亿港元。

2.在荫庇下工作了17年的郑家纯,于1989年接掌帅印后,欲引领新世界作超常发展,遂令公司债台高筑而陷于困境。待郑裕彤收拾残局后,郑家纯重蹈覆辙,扩张步伐迈得更急,债台筑得更高,偏离核心业务更远,把公司带入了更深的困境,市值现今已跌至100多亿港元。

●担纲后一个月,郑家纯便大举扩张,1989年间斥资60亿港元,对香港兴业和基立实业、永安集团、君悦及海景酒店、新世界酒店、瑞安、美国华达酒店等采取了收购或私有化的行动;次年再度进取,使债务激增到89.8亿港元,负债比率接近50%的警戒线。其间的不当举措,招致联交所的惩戒和股民的离弃,反映到业绩上,两年的盈利水平分别下降了9.6%和54%。

●郑裕彤1991年重出江湖、力挽狂澜,两年后郑家纯再担大旗。这次走得更远,一气进军电讯、资讯科技、内地房地产及基建项目、港口、巴士和渡轮等市场。今日系内公司净负债总额达273.3亿港元,负债比率高达47%,全年净利息支出为15.4亿港元,而上年公司的纯利仅2.21亿港元,新世界在减债、重组业务以及唤回投资者信心之路上必然是步履维艰。

●物业仍是其主要的收益来源,上年物业销售及租金共录得14.3亿港元的经营溢利。似乎决策人要更弦易张,专注发展核心房地产业务。前次在港府卖地中志在必得,近日又向城规会申请,扩大尖沙咀河内道的重建计划,令重建面积增加23.6%。

●新世界基建在内地及港澳的88个项目中拥有股权,大部分项目已开始营运,其投资组合包括基础建设及电子基建/科技。上年虽录得盈利,但在扣除AIC基金的优先股股息后,其他股东面对的是亏损。分析员仍认为拨备不足,最悲观的估计差距应为8亿港元。公司为在新科技项目共投资约12亿港元,涉及手机、能源、广播技术等,矢言在未来6个月内,将90%的科技投资商业化。能否成事与成效如何,只能是拭目以待。

●新创建是集团服务性业务的旗舰,主要业务包括建筑工程、机电工程、设施管理、交通运输及金融保险。上年业绩突出,提供了8.2亿港元的盈利。新世界一直计划透过分拆它上市来套现减债,无奈时不我予。

●1993年成立的新世界电话,始营IDD及固网,于1996年取得PCS牌照,经营流动电话业务,其业务一直处于亏损状态。去年曾同澳大为电讯达成协议,以20亿港元的代价出售74%的股权,欠临门一脚而交易终止。其后电讯市场气氛逆转,估值持续下调;港府就开放固网市场的咨询,将催生更多的竞争者,使得新世界电话觅得买家的希望更加渺茫。

同一要素市场·不同的战略

和黄同新世界的两代掌舵人有太多的相似之处,具有相近的营商目标及努力与担戴,面对相同的营商环境和要素市场。然而前者作为一家绩优企业集团,给所有的利益相关者都带来了丰厚的回报;而后者则让投资者只剩下失望。表象的背后有一个答案,两者在战略运用上的优劣已决定了其它一切的胜负。

(一)发展战略

1.前瞻下的与时俱进、致胜之道在持之以恒、远大策略以增值为本、权变而避险——这些战略法则的妙用,把和黄造就成目标明确、高瞻远瞩、精明练达及善于应变的企业。

●八十年代一手抓精简机构、整合资源、筛选业务,一手抓并购企业、分拆上市、扩充实力,和黄奉行的战略是从两个方向着力,最终形成其核心业务。进入九十年代后,其战略是一切围绕核心业务,在全球范围内构织价值链直至价值网。面对今日全球经济低迷,质优价平的资产俯仰皆是;于是坐拥千亿实力的李嘉诚又选择了加速实施其既定目标的战略,在淡市中加大拓展地产、电讯及港口业务的力度,务求引领公司攀上新的境界。

●惊人的持久力是和黄发展战略的主要特质之一。核心业务一经确定,公司便倾其资源,持续作横向或纵向的拓展。如凭借经营香港国际货柜码头的优势和经验,在全球建起新的货柜港口网络,达至规模经营的效果。其港口及服务的鸿图是控制货物到离岸的全过程,不仅是物流营运商,还要作管理咨询顾问。通过对物流的全程管理,从生产到售后服务,成为唯一一家能深入了解客户业务的公司。以传呼业务为起点,逐步向流动电话和固网通讯服务延伸,继而将触角伸到海外,目标是10年内通过Orange品牌,在15个国家和地区提供流动电话服务,成为全球最主要的移动电话网络商。

●实现预订的长远发展策略,必须具备付诸行动的财力。和黄财力的积聚源自其统一发展战略下不同阶段的经营溢利,而流向以实现战略目标为主的核心业务。在80年代香港房地产处于周期性疯狂增长期中,和黄明智的进入与退出,赢得了当时创纪录的资金。而过去两年在买卖电讯资产中,撇除在3G上的投资,和黄现金净流入达750亿港元。这种稳中求进的格局,使和黄总是处于蓄势待发的状态,能适时捕捉投资的良机,不断在其确定的经营领域中更上层楼。

●知道何时应该退出,绝不对某项业务情有独钟,和黄的权变引人关注。同GE一样作出抉择,1989年它断然结束了经营上百年并以此起家的贸易业务,把资源集中转移到有核心竞争力的业务上。1992年在英国推出CT2服务,上客量仅为预期的20%,此外还面对60亿港元的再投资压力,和黄选择了撇账14.06亿而终止业务。去年8月,和黄在最后时刻放弃了以58亿美元对德国3G牌照的竞投,接踵而来的激烈的反应和批评旋及随风而逝,现在只剩下一致的认同和赞许。

2. 郑家纯获加拿大工商管理硕士后返港,从低级职员做起,经过17年商海的浸润,绝非碌碌之辈;新世界一早就选择多元化的发展战略,并不有悖于经济学理论和市场诉求。而缺乏核心竞争力的企业组合、忽视短期效益的专注远景发展、不合时宜的蹩脚射门,正是这些败笔构划了必然的败局。

●70年代尖沙咀项目和80年代会展中心项目两大杰作,本显示出新世界在该行业的强大竞争力,其间却忽略了土地储备而自伤其羽,表现出十分不智;其它投资则是涉及领域庞杂,核心业务模糊,协同作用薄弱,一些项目相继成为负担,使企业总是处于多元化的过程之中,以一群没有核心基调的公司组合,推行发展战略只会沦为侈谈。

●应该承认郑家纯的目光并不短视。控股香港兴业,关注愉景湾的多期发展权;狙击永安集团,瞄准因经营不当而盈利微薄的背后,它旗下拥有的大批物业是聚宝盆;而参与瑞安的私有化,则是认同两者间相同的多元化发展理念。但他恰恰忽略了自家主要盈利来源的特质:高档物业收租能提供长期稳定收入,地产发展却缺乏土地储备,酒店业更受制于各种因素,而其它非地产投资,都不可能短期内提供高回报。市势一旦逆转,新世界便陷入了被迫出售优质物业减债—降低盈利能力—债负日重的恶性循环。没有适时和适量的现金流入,远大的美景对新世界只能望梅止渴,而投资者也会拒绝接受画饼充饥。

●新世界长期远离股市收购战,待其醒悟时,早巳错过了收购英资而迅速扩张的大好时机。其后的收购置地、永集、恒昌,无一不是铩羽而归,除时不我予,主要竟是战术上的失误而关闭了其成功之门。恒昌为大昌行的控股公司,两者均未上市。1990年大昌行营业额达100.3亿港元,纯利为10.44亿,其市值同盈利均可跻身于香港二十大上市公司之列,与新世界为伯仲比肩。收购这家大型综合性贸易公司,两者间进行资源整合,可视为新世界走向强盛的最佳组合和最后机遇。为收购恒昌,郑以占大股的格局于1990年8月组建起备怡公司,经过近一年的艰涩运作,最后关头却因提出拆骨而犯协议收购之大忌,功败垂成之余,将机遇留给了中信泰富。

(二)行业战略

1.企业集团在多元化中,行业的合理限度——4到5个产业领域、行业的选择条件——3高“高壁垒、高增长、高回报”、 行业的追求目标——业内的No1或No2;绝大部分企业对此知易行难,而流于坐而论道,独有和黄确是坐言起行,把发展战略演绎成案例。

●用了约8年的功夫,以卖出百年祖业为标志,和黄在1989年确定了在地产、港口、电讯、零售、能源5大行业内发展。其后亦进行过多次收购合并、资产买卖及私有化活动,大的举措包括在1997年,为配合控股公司长实重组而购入长江基建,然各种整合后的业务布局,始终维持在5大主业领域中。

●在过去的5年里,和黄至少动用了20亿美元,购买新的港口资产,或将旧的港口整饬一新,近期它更屡有大动作,最新的披露是将斥资45.75亿港元,在印尼筹建东南亚最大的集装箱码头。经营港口业务,单个项目需资金数亿至数十亿,形成规模经营则要上百亿的投入,跨越门槛绝非易事,少有企业有能力问津。而行业的丰厚回报又同样引人瞩目。1992—1997年的6年里,“港口及有关服务”在和黄营业额中所占比例约在16—18%之间,而在其股东应占溢利中却大致达到23—24%的水平。1999年和黄的“港口及有关服务” 带来了30%营业利润,到2002年这一比例有可能上升至40%。

●除物业外,其他主营业务均可称霸业内。和黄已是世界上最大的港口营运商,占有全球海上贸易10%至15%的份额。作为香港最大的流动电话服务商,尽管从欧洲电信市场上白热化的角逐中作了战术性的调整,仍跻身于全球主要的流动通讯供应商之列;在所有的电信巨头都显得捉襟见肘时,挟拥巨资的和黄又将目光投向美国,构筑全球电信业务网络、称霸欧美只是时间的问题。作为亚洲区最大规模的零售商之一,旗下屈臣氏经营区内三项最有地位的零售连锁业务。在基建、能源业务方面,仅麾下的长江基建(1038)和港灯(6)两家的市值就达千亿港元,实力可见一斑。

2.新世界的行业战略脉络不清,最清晰之处反在令人扼腕之处。

●成立于1970年的新世界,两年后以地产类骑牛上市,集资额超过长实一倍。全部资金用于从太古手中购进尖沙咀地皮,用以建造新世界中心。首期工程于1978年落成,带动股价一飞冲天,其市值在1979年底,跃居华资地产公司第一位。整个项目在1982年竣工,为公司赢得丰厚回报。惠及上盖物丽晶酒店,在1986年也跻身世界十大盈利酒店之列。其后,它又在八十年代中建造会展中心,又是获利不菲。两大杰作使公司业绩到1988年仍能不过不失,市场位置紧随长实、新鸿基之后。本在地产发展行业具有一定的核心竞争力,轻言放弃无疑是自取其短。

●除服务部门的业绩差强人意外,论及行业翘楚,绝对与新世界无缘。新世界基建(301)的市值不到长江基建的1/10,而电子基建更处于播种阶段。至于电讯业务及电子商贸,在港同业中位属包尾,最终只能以售出告终。

(三)地域战略

1.GE副董事长保罗·弗里斯科认为,必须在坚实的基础上跨入全球化。新CEO伊梅尔特强调,一旦选择了这种新的增长方式就不能半途而废。韦尔奇则提出,企业成功的规则只有一个,最终以国际市场上的占有率获胜。和黄在推行地域战略时的抉择,又一次印证“英雄所见略同”。

●80年代前期,处于重组、关闭和卖掉阶段,为适应整合的需要,和黄以退为进,在1982年将3项英国业务出售给有关公司;1983年撤离菲律宾,将权益转让给B.B.F集团;1984年出售和记环境服务80%的股权予英Brengreen(Holdings)plc.,获特殊溢利1,100万港元,而当年市值已居香港第三。进入80年代后期,恢复生机和充满实力的和黄(如电讯方面,流动电话和传呼业务均为行业老大,市场占有率都在50%以上)则开始了拓展之旅,以1987年投资英Cable and Wireless plc和加拿大赫斯基为标志,公司锁定的两项具发展前景的核心业务—能源和电讯率先走出香港。

●精心部署下,和黄义无返顾而又张弛有道地推进地域战略。整个90年代直至今日,它锲而不舍的在全球范围里营造电讯和港口两大网络,在亚太区编织零售网。不断因应市场做出调整的结果,使其达致既定目标的成本更为低廉,吸收1名德国3G用户的平均成本为1.5万美元,转向印度只需1/15,且作为该国第二大的流动网络,预计到三年后用户即增至两千万;而手段更加多样化,弃德3G转购美GC公司,觊觎其海底光缆网络,可增强业务的协同能力。至于人弃我取,逆市拓展版图,更是能人所不能,众人皆退我独进,今年以来仅在港口方面的投资及增持巳逾10个(附表四)。

附表四:淡市中和黄的港口业务动作

地区

         

  

  有意入标竞投值伊朗班达尔阿巴斯港。

    

增持荷兰鹿特丹货柜港(ECT)持股量至60%,涉及金额4.03亿港元。

  

扩建厦门海沧港;

投得宁波北港第2期及深圳盐田港第3期;

有意入股天津海运,以合作投资天津港。

中美洲

拟加码2亿美元发展旗下巴尔波阿货柜码头。

菲律宾

31.2亿港元收购菲IHC公司71%股权,取得其海外的8个码头资产及经营权。

 

落实投资3.3亿美元参与韩国阳港第2期发展计划;

有意投资韩国大型港口建设,包括新釜山工程。

 

●如韦尔奇所料,和黄的地域战略证明了一个规则,能够掌握命运的公司全靠市场开发。走出香港后的第十年,即1997年的海外业务(不计内地)已分别占和黄营业额和利润的19.6%和38.9%。今天它已在28个国度里集中开展各类核心业务,随着市场占有率的不断提高,其海外业务的盈利能力也不断提升,2000年已占到集团纯利的70%。

2.1982年在广州兴建酒店,1985年进军多伦多的房地产,新世界实施地域战略可谓早着先机,然同它推行多元化一样,似乎永远只钟情于过程,太久而又无合理回报的等待最终让投资者彷徨离去。

●新世界自80年代中开始投资海外,先后涉足加拿大、新加坡、越南、美国等地的房地产、酒店、电脑制造、娱乐场等。并非香港主业壮大后的自然延伸,缺乏理念下势必无法形成规模或行业优势,非谋定而后动的零散投资注定成不了气候。

●作为国内最大的外商直接投资者之一,过去20年中新世界在23个省市共投入资金逾40亿美元,涉足房地产、基建、酒店、服务、百货等。为经营这些项目,分别于1995年分拆新世界基建(301)和1999年分拆新世界中国(917)在港上市;同内地经济持续高增长相背弛,公司的经营绩效不佳,在资本市场上所获评价甚低,两家总市值一共还不到150亿港元,每股市值仅为净资产值的1/6。而和黄旗下的长江基建(1038),则同样在内地经营相近的业务,其市值与净资产相比,竟有约20%的溢价。未曾受惠的新世界,似乎对其地域战略仍然信心爆棚,最近宣布未来8年中,仅在京城一地就将再投资100亿元。

(四)财务战略

1. 在汕头大学演绎公司战略时,李嘉诚认为“公司有了Profit,但没有Cash flow时,业务大都会撞板。”同时强调,“每一个主导的人,一定要知道他的Cash flow的情况。”足见他对财务战略已具深刻的认识。和黄选择稳健为先、融资有道、避险有方的财务战略也就绝非偶然,上年《Finance Asia》评选该公司的财务董事为香港最出色的财务总监确是名实相符。

●由于70年代里曾出现债务危机,迫使原股东痛失控制权,前车之鉴使和黄十分重视对财务风险的控制,一直坚持走稳健发展之道。1992年因扩充核心业务,承诺的投资一度达94亿港元,净借款占股东权益比率由此而增加了5%,虽远在警戒线之下,董事会旋即采取紧缩政策和强力应对,通过配售新股筹集44亿,使资本负债比率迅速回落到6.5%的绝对稳健水平。上年在欧洲电讯市场上的换手,更多的是从属于稳健的财务战略的思考。据李嘉诚透露,公司从售出Orange的2G中拿回317亿美元,而预计支付全球3G业务的总成本则不会超过144亿美元,这其中已包括了执照费、设备费、利息以及创建消费者群体的费用。这种安排下,使和黄今日手持的现金远远超过负债,同时也确保它能紧紧抓住每一次令人振奋而富吸引力的投资机遇。 (附表五)

附表五:和黄部分财务指标

 

1991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流动资产与流动负债比率

 1.1      

 0.8

 0.6

 1.1

 0.9

 1.0

 1.4

 1.1

 1.4

 1.2

资本负债比率(%)

10.6

15.5

 6.5

16.4

16.2

12.3

23.8

31.2

 1.0

 0<

●和黄深谙资本市场的运行规律,在财务战略上屡占先机。融资有道绝非浪得虚名,在1987年10月全球股灾前夕,顺利完成供股集资37亿,使公司在灾后可挟巨资扩张业务。1997年初抓往市场资金充裕之机,组织了120亿港元的5年期银团贷款,并于8月在环球市场发行总值20亿美元的10—40年期债券,极大地改善了公司的现金流量,使之安然渡过亚洲金融风暴。和黄精明的财务战略亦赢得专业金融杂志的赞赏,去年9月以低于美国库券的息率,发行总值30亿美元可于2003年转换为Vodafone股份的票据,被市场视为财技的出色发挥,为和黄嬴取了《FIA》“最具创意的电讯、传媒及科技股交易”大奖和《The Asset》“最佳欧罗可换股债券”大奖。

●维持低借贷水平和稳步的经常性收益基础,在具有竞争力的核心业务领域进行适度扩张,按恰当的风险水平投资符合条件的海外市场,足以见到规避风险是和黄财务战略的核心部分。以凤险管理及控制为主的整体财务和融资有一系列的锁定,如有关交易均须与其基本业务有直接关联;为避免汇率风险,应尽可能根据业务所在国货币结算的资产值,安排适当数额的同货币借款作为对冲;适时购入远期外汇、利息掉期及外币掉期合约,可对冲非港元和非美元贷款的风险,同时协助调节集团的利率风险。

2. 新世界在财务战略上则陷入了一个无法解脱的怪圈,即实力有限、急待扩充—分折而非并购、借贷而非集资—回报有限、债台趋高—出售优质资产减债、公司盈利能力下降—造成企业日积贫弱。

●第一代在股市收购中长期不够进取,而郑家纯的拓展多属虚张声势,几家上市公司基本上是从家族企业周大福中衍生而出;由于惧怕控股权不稳,大股东蓄意远离资本市场,20多年中未发过新股,对市场的利用仅限于发行有限的认股证和可换股债券。股权摊薄之忧减轻的同时,银行债负则日趋沉重(附表六)。

附表六:新世界负债表                             单位:百万港元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流动负债

  19,828

  18,388

  15,837

  18,641

  17,717

长期负债

  16,759

  15,905

  24,960

  26,526

  33,611

 

●市场认同负债经营,亦可接受短时的高负债,然长期超越限度则会泯灭市场的信心。新世界长期的重债在吞噬其盈利的同时,也吞噬掉资本市场的认同(附表七)。

附表七:每股股价与资产净值比(2001年11月22日收市价)

 

新世界发展(017)

新世界基建(301)

新世界中国(917)

新世界数码(276)

资产净值

26.914

12.865

11.896

0.101

   

6.550

2.925

2.475

0.083

折让(%)

75.66%

77.26%

79.20%

17.82%

(五)人才战略

1. 握有运筹帷幄大权的同时,李嘉诚为和黄聘请了出色的专业管理人员,放手让其全权管理业务,利用专才增值,采用这种亚洲公司殊不多见的做法,被人评为“既结合了老、中、青的优点,又兼备中西方的色彩,是一个行之有效的合作模式。”

●在有容乃大、唯亲必败的理念下,和黄跳出香港家族公司的窠臼,中西合壁,专注唯才是举。以高层管理人员为例,组成极具多样化,有股东的直接代表与香港本埠的俊彦,也有来自彼邦的管理专家,如拥有剑桥大学经济硕士学位的英国人麦理思(George C.Magnus),并从1980年起一直担任执行董事。来源又各不相同,有从新购企业中发掘人才,到极端之举,为专才而买断公司,如对前任行政总裁马世民(Simon Murray)的罗致,此人提出了立足香港、跨国投资的策略,并身体力行将业务推向了海外;而由内部培养和提升则更显功力,在过去10年里,和黄高级行政管理人员的流失率低于1%,现任董事总经理霍建宁亦是1979年进入公司,从低层的会计主任做起。

●同港府管理其控股公司的手法一样,和黄对董事和执行董事的不同设置,使治、理功能得于和谐统一。现任董事中除香港汇丰总经理柯清辉外,其余6位均为德高望重之辈(最年长者为84岁的李福和先生,任职始于1977年),作为不同的专业人士,其行尊的地位和丰富的经验,对和黄的经营决策将十分有助。不计李嘉诚父子,其余6位执行董事(即高层管理人员)中,4位在48岁左右,其它两位担当使命也始于45岁左右,管理班子的丰富创意得以充沛精力的支撑,使得和黄业务拓展和回报屡有惊人之举。

●李嘉诚认为士气是企业实施战略时的三大要素之一。用何手法来提升员工的士气?在人尽其才的前提下,给人以良好的待遇,早在1995年霍建宁的年薪已达2,100万,这还不包括股票期权。同时,要注意给人提供发展的平台,让公司的业绩100%同员工挂钩,由大好前途导入责任心,用责任感来加深归属感。此外,提倡必须用制度来约束人,在客观上也保护了员工。

2. 尽管按照现代企业的模式进入了资本市场,新世界从未摆脱家族式管理,人才战略上的缺失,必定窒碍企业的发展,约580亿的股东资金在资本市场上缩水3/4往绝非偶然。

●新世界董事会15名董事中,除郑家纯之外,仅另设一名执行董事(71岁),管理权力如此高度集中,一言堂在所难免。

●如拿两家董事会相对照,差异则更加明显(附表八):

 

总人数

家族成员

外籍人士

管理人员

平均年龄

 

15

2

3

8

59.26

新世界

15

4

1

2

63.26

    注:管理人员即执行董事

(六)组织战略

1.审视和黄的组织结构,必须承认其成功绝非侥幸。因应发展战略的需要,整合业务和调整架构同时并举,集团层面上到1996年已基本形成了标准的矩阵型组织的形式,从而提高了公司对外部环境的反应能力,进一步优化了内部的资源配置,也推动了核心业务的良性发展。

●多年来和黄直接控股和管理一批经营公司,随着各主业的发展壮大,管理和运作上的混乱和重叠日趋严重,对组织架构的调整也就势在必行。1996年成立了和记国际港口集团、和记电讯集团,1997年向母公司收购长江基建,加上原有的屈臣氏、和黄地产,由五大控股公司分别统领核心业务的配置终告完成(附表九),组织架构清晰,管理层次简单,决策和营运分离,和黄遂进入了更加健康发展的轨道。(附表九)

附表九:控股公司与附属公司、联营公司及共同控制实体

 

港口

电讯

地产

零售

基建

财务

合计

公司总数

30

26

44

16

8

19

143

控股公司数

2

2

4

1

1

1

11

●在一个完善的庞大企业集团的组织结构里,分权或适当的授权是不可或缺的管理手段。和黄属下的核心公司大致配备一位集团执行董事兼总经理,如长江基建甘庆林、港灯麦理思、TOM.COM陆法兰等。他们全权负责日常营运,同时通过办公例会或其它定期会议,向和黄董事会汇报业务。对海外企业,和黄高层会定期作实地考察,直接听取汇报及协助解决问题。

2. 在组织结构上新世界缺陷十分突出。2000年营业额不及和黄1/4,然附属公司、联营公司及共同控制实体总数则比和黄多一倍,达285家(其中控股公司61个);在175家附属公司中竟有控股公司50个,如此架构中追求绩效绝对是南辕北辙。

同一企业行为·不同的结论

在同一时空中,面对相同的营商环境和要素市场,两大华资集团由于各自的战略运作,划出了相距甚远的发展轨迹。对如此结局,李嘉诚加深了自信,郑家纯注意到减负,而我们从中有何感悟和借鉴,这才是关注的要旨。

今年在接受《财富》记者Louis Kraar的专访中,由和黄手持280亿美元资金入题,李嘉诚的睿智谈话,除自信外更多的显示其超群的经营理念,可看作对和黄成功的解读,发人深省:

●好景时,不过分乐观;不景气时,不过度悲观,一直是经营的原则。在衰退期总会大量投资,衡量的标准是从长远角度看,该项资产是否有盈利潜力,而不是便宜或别人的兴趣。

●只做长线投资。如出售部分业务可改善战略地位,会考虑这一步骤。除获取合理的利润之外,更重要的是能否在相同的经营领域中,让投资更上层楼。

●知道何时应该退出,这点非常重要。在管理任何一项业务时,都必须牢记这一点。

●从来主张稳中求进。事先制订出预算,然后在适当的时机以合适的价格投资,用时间来创建消费者群体,再静待收获季节的来临。

●不希望有任何财政上的压力。积累现金,一旦遇到令人振奋而有吸引力的投资机遇,迅速进入市场采取行动。

“与董事总经理对谈”中,郑家纯表示,新世界资本与负债比率维持于48%,综合负债净额为278亿港元;目标是将负债比率降至35%左右。物业销售之增加(作者注:本港地产市道持续低迷、前景并不明朗。下同)、出售资产(削弱盈利能力)及物色电讯业务伙伴(胜算有限、易为人之猎物)将有助达到目标(较难认同)。

在地缘政治的作用下,世界经济必定长期处于动荡不安,最近一个阶段则停滞于低谷中;而新、旧经济的碰撞与融合,使经济全球化的进程更加诡谲怪诞。唯有内部市场巨大、稳步对外开放的中国经济,在与外部因素的消长中一枝独秀,向全球的投资者敞开国门,但时不我待,机会极可能稍纵即逝。

置身于自由经济的环境中,公司已运作了半个多世纪,全方位进入资本市场进入第二个十年;而内地每次改革的大手笔,也势必内在的推进着企业的不断发展。两种因素的合力,铸就了华润集团稳固的根基——人才、资金、管理能力的不断积累,实力、商誉、中介功能的日趋提高。这是我们优势的集中体现。

在推进集团制订的发展战略时,如何抓往机遇,扬长避短,发挥自身的优势?借鉴和黄同新世界的成败经验,本人有一些不成熟的想法,供参考。

1. 行业战略

●以和黄为标杆,集中内部资源,让已择定的主业,尽快在内地市场上抢占份额,形成规模,确立领导地位,这是行业战略成功的标志。主业方向一经确定,需要坚持不懈地做下去,要想创出做大、做强的局面,绝无可能毕一功于一役。

●新世界弊在业务庞杂,而集团涉足的行业更宽;和黄阶段性整合进行了13载,而今日市场绝无耐心等待(近日基金减持华创为证)。施以减法管理整合时,更需打理好在手业务,以维系公司持续和比较均衡的竞争优势。

●整合的同时,应寻求现金流充裕、具有规模和整合潜力的企业,以有效并购求得迅速扩张。和黄并购港灯,年盈利能力一举提升10亿,两年后分拆出的业务,资产净值即为44亿,5年后市值达155亿。疏于并购则让新世界输予市场。

2.地域战略

●和黄的成功显示,固本强身是开拓事业的基础和起点。近阶段集团内可提供现金牛的企业80%均在本港,实施在内地再造华润的基础是立足香港,继续高度关注这类企业的经营,同时在框架内探索符合它们营商模式的地域战略。

●新世界中国的全盘生意均摆在内地,号称最大的私人物业发展商。公司净资产约180亿,上两个年度的盈利只有2.035和2.06亿港元。结合内地一些大型企业盈利微薄的现状,集团在占领市场和取得回报的取舍中应有通盘的应对。

●纵观和黄同新世界在内地的投资,主要涉足房地产和基建设施。2000年内地纯利排名前20位的上市公司,其经营范围基本局限于钢铁、化工、制造业。我们则全程投入了内地的竞争性行业,希望透过竞争能激发活力,打拼出一片新天地。

3. 财务战略

●和黄的良好状态缘于对冒进的反思,新世界眼前的困境源于对盲动的承袭,稳健的财务战略,使华润避过了九七之险,比同类企业率先踏入复兴之路,同公司一直以来稳健的经营策略相呼应,应视为长期战略之本。

●中国股市拥有6千万个股民,政府对资本市场的政策取向日趋积极;全国居民储蓄额高达7万亿。对内地资本市场的利用应成为重点,近期中国华润如能整体上市,其筹资规模足以应付再造华润的需要,使集团的财力在市场运作中更加游刃有余。

●新世界的教训在于身处股市而惧怕利用资本市场。香港为全球第十大股市,1999年集资1,576亿,去年集资3,230亿;具有投机性强、流动快的特质。而上市、私有化、分拆,发股、配股、债换股,和黄都在恰当时机演绎成功。需设立机制,统筹全集团在中港间的资本运作,降低融资成本,增强把握时机的能力,以减少证券行的诟病,提升基金期望值的满意度。

4. 人才战略

●员工方面(以培养和激励)应是内部提速的主要环节。既然强调重回报的绩效文化和承诺予以员工发展平台,集团应主导符合市场规律的薪酬机制和人员的培养机制尽早出台,人才战略应比行业战略和地域战略优先考虑。

●入市后内地市场必被外资垂青,首个回合的较量定在人才市场,我们并不占据上风。集团的人才战略必须走向前台、走向动态和走向前瞻于实践,适应薪酬管理个性化的趋势,思路向核心业务、关键岗位和管理人员倾斜。

5. 组织战略

●法无定法,现阶段让股权和管理权分离,不完全和谐,但仍据可操作性。从制订组织战略上考虑,管理改革应着眼于适应未来发展的需要,规划适合公司状况的两权统一的最佳组织形式,适应资本市场的诉求,又能充分发挥企业的活力。

伐柯伐柯,其则不远。希望通过对和黄与新世界的解读,让我们对企业制订和实施发展战略有清晰的理解。

 


©CRC Mag@zine 本刊文章版权受法律保护,如欲转载,敬请致电编辑部联系,否则,本刊保留依法追诉之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