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年后的港湾道26号,奠基碑、旧池塘和九龙匾魔法一样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一幢前卫明亮的新地标,在湾仔林立的摩天大楼里卓尔醒目。
这幢大厦其实是一棵根深叶茂的巨大榕树,连接过去未来,是缩影,又是隐喻:时光向前,五年十年后,华润始终会吐故纳新、不断生长。
一个偶尔到访的游客也许会对这样的变化感到困惑和惊奇。然而,身在其中的人们,往往无从感慨。从进入华润开始,一个华润人就已经置身传奇之中,历史的厚重、先辈的成就、同侪的优异——毫无疑问,一个华润人的最大担当是为华润的新传奇倾尽绵力。
时光倒流75年,1938,无锡青年杨琳临危受命,在干诺道中开设了联和行,为抗日前线办理仓储和运输业务。杨琳不单有杰出的商业才具,更坚守着崇高的社会理想。在其领导下,联和行内引外联,会聚了一时的爱国精英,以贸易支援前线。在长达15年的战争岁月里,联和行克服艰难险阻完成了各种使命。杨琳和同时代华润人满腔的爱国热情和与之相匹的才华和品格,是华润传奇的开始。
我在2010年盛夏入职华润,面试官是一位颇具传奇色彩的人物,医学博士、谋略师、小说家。推门进去北京木棉花会议室,一个小时轻快、叙议相杂又暗藏机锋的对话之后,我从北京到了香港,从一个国外研究机构分析师成了华润集团战略部研究员。其时,战略部集结了咨询界和投资界精英,紧密配合集团“十二五”战略的筹划工作,部门定位是“助推器、咨询师和造血机”。然而,“十二五”战略规划甫一落定,以战略部负责人为代表的咨询师和银行家们随即挽起袖子,下到了一线利润中心,由规划者转变为实操者。亲身经历部门和同事这番变化,让我对华润传奇有了进一步的理解:组织变革、新生乃至超越的背后,是无数坐言起行、敢想敢干的华润人。

时时在变,永远向前——这就是香港,这就是生于兹繁盛于中华的华润。追求变革,推动变革,成为变革——这就是华润人代代传承、生生不息的传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