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目录      
生于50年代香港的蔡德群,小的时候常被父亲告诫,不要往内地跑,担心有风险。而如今,深圳已成为蔡德群人生事业的精彩篇章,而且,是很长的一章。

蔡德群说,他这些年就打过三份工。

1977年,蔡德群从香港理工学院测量系毕业,因为政府有招毕业生的培养计划,新毕业生进政府比找私企工作还要简单,于是他就去了政府工务局建筑物条例执行处从事私人项目审批等工作。

而1977年的华润,正开始酝酿扩大实业领域的投资。邓小平则在这一年复出后来到深圳,改革开放即将在深圳拉开帷幕。

三年多后的1981年,蔡德群进入了太古地产工作。太古地产是一家多元化地产公司,开发住宅也开发不同类型的商业项目,在香港,“太古”是港府唯一同意以其名字命名地铁站的企业。蔡德群进入太古后的第一个项目刚好就是做商业项目管理,从此与商业项目结缘。

这一年的华润,将《华润公司体制改革方案》上报外贸部,希望成立集团、企业化,并提出改变派遣干部的方法,后获批准。此时的深圳,开始出现中国改革开放后的第一批商品广告;开始筹建国内第一座商业大厦,写字楼开始成为时髦的商业地产概念,都市白领生活方式开始萌芽;由引进港资、小额边贸掀起的商业开始复苏。深圳的商业梦,同样从1981年开启。

然而,投身于改革大潮的蔡屋围居民尽管近水楼台,也未必能想到未来几十年这一带沧海桑田的巨变。偶尔路过深圳的蔡德群,尽管感受到深圳的发展,也未曾想到过,有一天,深圳会成为他事业的新起点。不过,敏锐的他已经意识到,中国内地正在发生着变化。1992年,邓小平南巡视察深圳,发表了极为重要的谈话: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特区姓“社”不姓“资”。同年,蔡德群被公司派去法国读EMBA短期课程,与同学探讨世界话题,开始关注中国内地,并且坚定地认为香港的未来在内地。读完课程回港,他立刻学了两年的普通话,而此前他主要以英文交流。“尽管没有想到做什么事儿,但先准备好。”他的普通话如今很标准,甚至不时还有儿话音。之后,他几乎每年都会去到北京、上海,“看到内地的很多发展,对内地的了解越来越多,就不会有各种各样的误解。”

同样是在1992年,华润率先进入资本市场,注资上市公司永达利,更名为“华润创业”,成为华润系第一家上市公司,开创了中资企业进军资本市场的先河。在来到华润工作之前,蔡德群对华润的了解主要就是华创在香港股票市场上的名声。

不过,此时的蔡德群与深圳、与华润仍没有太多的交集,然而如乔布斯所说,“你展望人生的时候,不可能把(过去)这些点连起来;只有当你回顾人生的时候,才能发现它们之间的联系。你必须有信心,相信这些点总会以某种方式,对你的未来产生影响。”

2001年,华润将“立足香港,背靠内地,面向世界”调整为“立足香港,面向内地,走向世界” 的战略目标,要再造一个新华润。深圳则是华润集团实现新发展战略的首选城市,当时华润在深圳有两个重点项目:华润万家和华润中心,其中深圳华润中心的投资达40亿元,并由此展开了全球招聘,蔡德群和华润、深圳从此交织在了一起,成为了加入华润的香港本地员工中的一员,和深圳建设大军中不可忽视的香港力量。

后面的故事已为业内耳熟能详,深圳华润中心万象城的成功成为国内商业项目难以超越的典范。而回顾起来,蔡德群对经历的不理解、好奇、成就感和收获,有着太多的感慨。

蔡德群说:“我是比较幸运的,60年代至90年代,是香港起飞的阶段,在香港发展得挺好,所以家人不太理解,为什么要到深圳来。”好在香港和深圳只有一界之隔,他可以做到每天往返香港深圳,甚至比深圳本地同事上班时间还要快。在他的观念中,深圳跟香港就是一个地方,只是在从香港到深圳关口的路上,可以看着深圳一天一天地“长高”。

更重要的是,蔡德群判断深圳华润中心的这个商业项目有着很好的机会和前景,尽管当时舆论并不看好而且华润内部反对的声音也不少,因为深圳人“买高端到香港,大路货到东门”,如此巨资投入的回报期漫长,风险极大。但蔡德群不这么认为:“那个时候深圳的商业比较缺乏和低档,随着经济起飞必然会有好的成长,而且又是非常好的地段。”

又有很多人问他,你从一家英国人管的公司,到一个内地管理方式的公司怎么能生存下去?蔡德群说:“比较大的问题是文化的问题,我是适应力比较强的,很多问题我不是用一种一成不变的态度去看。香港人做事比较细致,也可以说所受的教育是有一些死板的,认为很多东西一定要这么做才会有一个结果。但是你来到一个不同的地方,一定要尊重当地一些传统和做法,然后将你所懂的再套到这个环境中。”他希望大家能够把复杂的东西变得简单,最好用一页纸讲清楚,当然他也会变通,大家很多时候做不到,“那不行就两张纸吧。可能一开始做不到要求的那种深度和质量,不能一次做到,就慢慢灌输,最初的时候人家觉得你的要求是多余的,没必要的,但最后总会做得越来越好。”正如一开始万象城只是想做一个“好”的商业项目,而最终超出了大家的期望。

蔡德群分管着规划、设计、招商、推广、营运等等方面的工作,对质量和服务尤为关注,这也是他觉得自己给深圳华润中心项目带来的最大影响。他将香港业界的先进理念和个人的成功经验移植到这个项目中,形成了不同于将写字楼与购物融合在一起的通常做法。深圳华润中心的写字楼和购物区作为两个独立建筑,通过空中走廊连接,加上由上百部电梯连接的六层商业楼面,和更为独立和自由的完全站在购物角度的规划,令消费者的购物体验更为舒适和丰富。对于其中的细节,蔡德群曾描述:“看一个地方居民的素质,要看他们的厕所;看一个商场的档次,就看它的洗手间。万象城洗手间的清洁程度,以及照顾女性消费者的用心,就足以让顾客决定下次还会不会再来。”

在招商方面,万象城对商户坚持“只租不售”的原则,保证了科学的租户组合。一些大的品牌,全球有无数的商业项目摆在面前。与万象城不远同时期开建的商业项目就有中信城市广场和金光华广场,令招商竞争激烈。有一次,好不容易约到一家大品牌的老板过来,人家很礼貌地来了,带到工地看几分钟,就回头走了,最后入驻了别家的商业项目。还有招到的商家在这里生意不好,甚至赔钱走了,“他的失败就是大家的失败。”这是会令蔡德群遗憾的事情。值得一提的是,为了提升一些商家对在陌生的深圳发展业务的信心,在各国招商时,他们都重点推销了深圳这个城市,让世界知名品牌对深圳有了新的认识。

在蔡德群这样一批深圳建设者的经营下,万象城良好的经营环境,帮助了大量的商家发展、做大,甚至一些开始入驻别家商业项目的品牌最终又回到了万象城这里。万象城的招商,还催生了华润万家的高档业态品牌Ole', Ole' 是现在好一点的发展商都想要拿下的超市品牌。

今天,万象城的消费热潮被媒体称作助推广东进入GDP万亿美元俱乐部的头等功臣。而蔡德群回忆开业时的情形说:“很多人来到深圳工作,但深圳那时候也没有太多休闲的场所,下班之后没有地方去。万象城做完以后,便提供了一个他们可以去的地方或者喜欢去的地方。万象城除了是一个购物中心外,还相当于香港的社区中心,是个社交的地方。”

“在香港做太古城、太古广场,每做完一个项目就会想,这可能是我一生之中最大的项目了,因为香港已经发展得很成熟,高速发展的时期已经过去。我又有机会做一个好的项目,是从深圳万象城开始。当时只做一个项目,如今华润置地有几十个项目在做,从世界范围内看,都是很大的项目,每个项目都有新的难度,也让我们学到新的东西。而深圳是华润商业的基地,在深圳的商业领域,华润现在是领先的,以后也一定会是领先的。”如今,作为华润置地副总裁分管商业地产,蔡德群对未来充满了信心。

除了万象城,蔡德群说道,“我在深圳最大的收获就是认识到一帮打拼的同事,当时来的时候只有十几二十个人,做到一两年的时候五六十人,当时都很年轻,白纸一张,做出了这样一个项目。而且当时内地也没有这么多商业领域的人才,今天华润不仅培养了自己的商业人才,影响也遍及业内。大家都觉得这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

对于常提到“睡够睡好论”(睡得够,睡得好,才会有精力、有效率)的蔡德群来说,在做深圳万象城的这几年中,包括他在内的很多同事都睡不够,更谈不上睡得好。尤其是最后冲剌的那段时间,全天候工作。他曾感慨说,人真是一种奇怪的动物,因为人能够承受压力的程度,永远是我们自己想象不到的。与这帮来自五湖四海的同事奋斗在深圳多年,蔡德群也早已将自己同化在口味各异的普通话中,只是偶尔听到有同事讲广东话,才会突然发现,原来这里是广东。这是深圳人才有的体会吧。

【本刊 张凡采访执笔】

回到目录      下一页

蔡德群:人生在万象城交汇